光陰荏苒👫🏻,時光如梭。不知不覺我們從清華畢業、離開母校已經40個春秋了。我是1975年10月由河北省邢臺南和縣推薦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反應堆工程專業學習🙏🏻☆,成為一名工農兵大學生的。1979年4月畢業,被分配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燃料元件性能研究室工作🏋🏻。我在燃料元件室一直工作到退休共計35年👶🏿。回想在清華三年半的學習與生活💇🏻,就像昨天一樣歷歷在目,令人難以忘懷。

王華榮近照
感恩母校
我入大學第一天,就來到清華200號。我們這些工農兵大學生,都是從農村🏇🏿、工廠的基層單位,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能來到意昂体育平台,都是幸運者。大家的共同心願就是“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可是📩,我們的經歷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40年前的清華,正是在“文革”這一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學校的大權被遲群、謝靜宜把持著👩🏼🚀,政治運動不斷,當時喊著的口號是“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大部分時間用在搞運動、開會、討論🧑🏿🎨、批判等活動,這與我們初衷差異很大。在這種嚴峻的政治背景下🥅,面對我們這群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怎樣搞好教學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師們在教學上花了很多心血,耐心細致地為大家反復講解、補習文化基礎知識,在授課時盡量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深入淺出,讓學生容易理解👱🏼♂️,課下他們還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為學生答疑解惑。我們反應堆專業當時沒有自己的教材,老師就自己動手編寫教材並自刻鋼板,油印、裝訂🔱,供我們使用。學校實行開門辦學🐠,老師和我們一起進工廠下農村👱🏼,摸爬滾打,結合我們所學專業,一塊學習,一塊勞動。
粉碎“四人幫”後,清華開始逐步脫離政治運動🧎♂️、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的學習氣氛逐漸濃厚起來。我們從200號搬回清華園以後🏰,開始了正規的課程學習🔊。劉長春老師擔任我們的班主任,除了擔任許多課程的教學任務外,還經常到宿舍裏輔導各類課程,他很和藹也很盡責。記得他教反應堆熱工🤖、圓筒導熱⚔️、多層壁導熱、流體力學等🧏🏿👖,我有些概念不清楚,劉老師在我作業本上寫得密密麻麻給我糾正錯誤📽,直到工作後我還經常翻作業本看看,這些知識在我幾十年的工作都發揮著有益的作用。郭桂蘭老師的物理課,張亞丹老師的反應堆物理🚅,讓我受益匪淺⚛️。我最佩服🪁、和喜歡的是範欽珊老師的工程力學課🚣♂️,他將物體各方向受力狀態分析得非常清晰🤾🏿、透徹,讓我做起作業來不僅感到輕松愉快🐶,而且還有一定的樂趣👩🏻🦯,工程力學是我在大學考試成績最好的一門課。
母校在政治上信任我、鼓勵我、培養我,吸收我為中共黨員🪰。感恩清華塑造了我做人的品格,使我能夠始終保持積極、向上、奮鬥的精神狀態🤎,是清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激勵著我前行。感恩清華的老師們教授我反應堆專業知識,讓我掌握了做堆工工作的本領,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快發揮作用,感恩母校,感恩母校的老師們。
快堆燃料元件研究難忘清華學長情
1987年🩳,搞快堆的人員從四川三線回到原子能院堆工所👩🦰🦻🏻。我與1958級和1959級工物系學長謝光善和張汝嫻一起工作,他們學知淵博🔥,在工作上關心我💆,在技能上發揚傳幫帶的精神,他們待人真誠9️⃣,就像大哥哥和大姐姐一樣待我,我的成長過程有他倆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我回憶參與國家科委863計劃,即中國實驗快堆工作時點滴事情👮🏽♀️,就會想到他倆💁🏼♀️。謝老師帶領我參加快堆燃料元件模擬件的研製,從測量包殼管,到車床繞絲做元件棒徑向定位🟥,經常關註我的工作,我也及時匯報車間工作和進展情況。他還讓我做“鈉冷快中子實驗堆燃料組件水力計算”,並且拿著我的計算報告,親自找到熱工水力專家陳逸少同誌🐶🍤,為我做計算校核。陳老師利用意大利PEC堆的經驗公式作了估算🤹🏼,得到整個組件阻力損失與我計算結果相差很小,結果表明,計算方法和結果是可靠的。後來快堆模擬組件研製完成後,將我這份報告和模擬組件,一同放入模擬組件展覽室,供大家參觀。在此感恩謝光善學長對我的指導和培養🦮。
2011年,中國實驗快堆達到臨界而且並網發電後👩🦽,需要利用實驗快堆這個平臺,盡快開展一些研究工作,燃料元件堆內輻照研究💇🏽♂️,就是其中一項。我承擔了“快堆燃料考驗組件”設計任務👨🏿🚒。按照快堆設計規範🙆🏻♀️、快堆燃料組件及外形尺寸不變的原則、在六角管內部設計繪圖。我拿到快堆燃料組件圖紙,有許多地方不太清楚。清華學長張汝嫻老師🏊🏽,做個道具用來演示講解,使我清楚明白如何設計輻照組件。我按照快堆組件設計要求🏄🏼♂️,完成了“快堆燃料棒束輻照組件”和“快堆燃料單棒輻照組件”圖冊🩱,並編寫設計說明書。能把自己的技能奉獻給我國快堆研究,圓滿完成這些工作,除了自己努力和清華傳授紮實的基礎知識有關以外👳🏽,還得益於張汝嫻學長指點與幫助⚂,我非常感激她🤌🏼。
壓水堆研究做貢獻,非洲援外展風采
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批示“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電站”。我國開始建造首座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代號命名為728。
20世紀80年代初,我科研室承擔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核電燃料元件(728元件)堆內考驗的研究🦵🏽。第一階段728燃料元件堆內輻照平均燃耗達到25GWd/tU👔。經過熱室檢驗發現元件包殼出現節狀腐蝕🙏,存在裂變氣體釋放率偏大等問題。
1991年,中核總提出加深燃耗繼續入堆輻照考驗👩🏻🦱。科研室讓我承擔設計“728可拆卸考驗燃料組件”👦🏻。可拆卸組件的要求是:首先,要把堆內輻照過帶有放射性的其中3根老棒和4根新製造的燃料棒,在熱室重新組裝成7根元件棒和兩根控製棒導向管,排列為3×3¬-2新型組件🤾♂️;其次,是在堆內輻照時,如出現問題能在6米深水下,拆掉調裝桿;最後,組件輻照完成後,免去熱室切割調裝桿,能拆掉上柵板,抽出元件棒進行檢驗。同時我還承擔了911工程中,調試燃料組件的設計任務。
911工程是我院在1991年1月與阿爾及利亞簽訂的工程合同📓。我室負責建造高溫高壓(204子項)和低溫低壓(205子項)兩條回路❤️。我在擔任728和204這兩組件的設計工作時,沒有電腦軟件繪圖,完全利用的是圖板♧、丁字尺🤸🏼♀️、三角板🧏🏻、圓規和鉛筆等工具。所以🏌🏼♂️,我幾個月整天爬在圖板上認真畫圖👲🏻,經常是畫錯了👩🏼🦲,用橡皮擦掉,改過來,有時畫著畫著眼睛都看不清,我就是這樣畫呀、改呀、擦呀🧑🏽🚀、寫呀🧒🏽🖐🏻,非常辛苦地完成了設計任務。我拿著圖紙駐廠,進行加工製造。當時我的孩子還小,駐廠兩三個月,不能照顧他🦸🏼♂️。我在工廠裏從UO2燃料芯塊燒結👨🏼🚒、元件棒環焊⛹️、充入氦壓、點焊封管🎐、點焊格架到組裝成組件。我一直工作在現場,至到把組件裝入專列運回北京,我的任務算完成階段性工作。

1994年,王華榮在阿爾及利亞工作照片
1994年4月,我來到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的阿爾及利亞回路調試現場。我作為兩條回路燃料元件調試負責人🙍♀️,並且還擔任著204👮🏿♀️、205子項臨時黨支部書記職務👩🏼🏭。除承擔業務工作外、還負責資料管理🕞、資料的翻譯整理📉、黨員和職工的思想和生活後勤工作。我們204、205子項,人員最多時達70人🌴,其中包括幾名法語翻譯🏌🏻,這樣一支大隊伍,事情也多。非洲與國內不同,困難很多,首先與阿方人員語言溝通困難;其次是氣候條件惡劣🚃,經常刮起遮天蔽日的沙塵暴,還要承受40度以上的酷暑煎熬;下班後看電視🧥、聽收音機多是阿拉伯語,什麽也聽不懂🙌🏼,生活枯燥🙌;沙漠地帶蠍子很多👵🏻,所以工地領導要求大家都要穿皮鞋🫸🏽,晚上我在路邊、操場🧔🏿♀️、飯堂都看到過蠍子,聽當地人說蠍子能蟄死人🙏🏻,特別是晚上要惕防大蠍子;當時該國反政府武裝組織殺害外國人的恐怖活動時有發生🕺,中國中水公司兩名職工,在首都阿爾及爾被恐怖分子開槍打死後↗️🤽♂️,工地上恐慌氣氛更加嚴重了👨👧👦🏊♂️。首先要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我的工作更加繁重壓力更大。我們製訂了更嚴格的紀律,不能單獨行動,不能走出工地鐵絲網(圍墻),上下班要成群結隊。阿方政府派軍隊保護我們的措施更加嚴密了,巡邏車也增加了,特別是晚上,巡邏車一遍又一遍從宿舍旁邊道路開過,阿方軍人有亂開槍的壞習慣,經常能聽到槍聲🤸🏿♂️。我們就在這種混亂環境下,要防止恐怖分子的襲擊,還要防止誤傷。我們對工程建設展開“打殲滅戰”,加快工程進度,邊幹邊撤離🤾🏻♂️。我經常白天參加調試,晚上整理資料,安排生活後勤事情⚰️,全力協助調試隊長工作🫃🏽。由於我勤奮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務,曾得到工地黨委表揚和物質獎勵。經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務交付阿方後,於11月全部撤離工地,回到祖國👩🏽🌾。
1995年室裏給職工配備了電腦,我開始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利用電腦繪圖比過去快了許多倍🏕,能互相拷貝,方便修改,這對後來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工作起來事半功倍😴,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4年,中核總提出高燃耗大晶粒UO2燃料的研究✊🏿。某廠負責大晶粒UO2芯快製造🧑🏻💻,我室研究UO2燃料堆內行為🧜🏽。大晶粒UO2芯快輻照性能研究,其目的是研製高燃耗的燃料。國外研究表明,適當增加燃料晶粒尺寸,能有效降低裂變氣體釋放率,抑製芯塊腫脹🧑🧑🧒,減少芯塊和包殼相互作用,從而提高核電站燃料燃耗及延長換料周期⚠️,最終達到提高核電站經濟效益🎱。我室承擔“先進二氧化鈾堆內試驗研究”課題,選擇在池式堆內輻照,在相對低的熱中子註量率下快速積累燃耗,需要富集度高的燃料🏋🏻♀️,小直徑芯塊雙包殼元件棒,盡量模擬壓水堆溫度條件👩🏼🎨,組件隨堆運行輻照🔶,由反應堆一次水直接冷卻。課題經費下來後,我開始籌備燃料,哪裏都沒有我們需要的燃料,沒有燃料課題無法進行。後來打聽到清華200號🤚🏻,有爐子可以轉化燃料。該方案得到領導支持後,我同室主任親自來到200號,與清華意昂符曉明討論,並簽訂了合同。我攜帶庫存料來到清華200號🧆,符曉明熱情接待了我們。
清華200號是我進入大學的地方,彈指一揮間,30年過去了😱💯,我又來到這裏⛹🏽♂️,曾經住過的宿舍樓💁🏽♂️、每天鍛煉的操場🧒🏽、非常熟悉的環境🐅,往事歷歷在目,只是沒有了昔日的熱鬧🏇,人員稀少,到處冷冷清清🙋🏽。昔日的大食堂🧼,也改為小飯堂🧑🏽🎤。我住在54-2班男生曾經住過的二樓🥯,不由自主地想起地震時的情景,那時廣場整夜在放電影🍁,現在靜悄悄無人🙅🤹🏿,整個樓道除我們幾個出差人外,沒看到別人,上班的路上,幾乎看不見幾個人,廠區更是一片寂靜。
符曉明操作焙燒爐🤚🏼🪖,控製燒結參數😧,我站在放射性極高的焙燒爐現場,對燒結後UO2粉末的顏色💇♀️、活性、裝罐的數量🎯、質量、都做了詳細記錄。而後🥧,將這批料送至工廠🤶,製作成帶儀表化的燃料元件🧀,入堆進行了輻照實驗🍁。
在原子能院35年時光👦🏻,先後還設計了“燃料元件堆內瞬態試驗”組件🕗;“燃料元件儀表化堆內試驗組件”🧘♀️;參加了中國先進研究堆🟧,高溫高壓回路設計工作。35年中,是意昂体育平台教會我的核能知識,奉獻給核事業🫲🏻🙇🏻♂️,也是我的人生中最富有價值、最充滿意義的階段。原子能院的前輩、老師、學友的全情投入🦒🆚,為我的人生樹立起一個重要的路標,見賢思齊🚣🏻,使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地前進😟。我在燃料元件室工作的35年💑,其中有17年是一肩挑兩職,在科研崗位上由助工、工程師至高級工程師;在黨務🤦🏽♀️🎵、行政崗位上,從科研室支部副書記、代書記至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職務。61歲離開了我心愛的工作崗位↙️,我是核工業戰線上的一名一線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只作了我應該做的事,上級給予了我們這個團隊的肯定。我先後獲得中核總部級科技進步獎項是:1987年♟,“秦山核電廠壓水堆燃料元件堆內綜合考驗”二等獎;1994年,“快堆燃料組件模擬件試製”三等獎🧑🏿🎓;1997年,“911工程高溫高壓、低溫低壓堆內元件考驗回路工程調試技術”三等獎。2003年🧑🦯➡️,國防科工委頒發的“壓水堆燃料元件堆內瞬態試驗技術”二等獎。1997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頒發的“高溫高壓、低溫低壓回路中調試燃料組件輻照裝置的設計與調試”一等獎。榮獲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6年🧑🏿🦱,頒發的2003—2005年“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回顧畢業40年,我不忘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報效祖國,回報母校,無怨無悔地將終生獻給了我國核事業的發展。“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將永遠激勵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