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

年輕時的吳宓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發生👨✈️,十七歲的吳宓時為清華學堂中等科一年級學生↩️。三天後,吳宓閱報方知湖北武昌府“革黨舉事”➰,吳宓的日記以“亂事”、“鄂亂”等描述武昌起義👨🏽💼。起義五天後🍯🧑🧒🧒,居住在北京城外清華園的吳宓,已經無法通過閱報獲致武昌事的詳情,蓋清政府已經禁止北京各報登載各省亂事。
新聞封鎖的結果🧀,自然是謠言四起和流言播揚✵。武昌革命,深深鑲嵌到書生吳宓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具體而細微地影響了其生活的流向🕵️♂️,自此,幾乎每天的日誌𓀉🔥,都有對此事及其影響的記載🚴🏻♀️🐗、觀感與評論,從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接受新知識和新式教育的青年人對“革命勝利”的歡呼,而是對時局動蕩🪰、風雨飄搖的焦慮🪺。九月初八日,吳宓記:“今日北京情狀略如常日💆🏼🍤,聞初五🎼👷🏽、六兩日備極恐慌🙍🏼,今日似又稍清。然京官眷屬業已紛送出京🏋🏼♂️,其逃避出京之人,日不可以數計。城中各校學生業以盡退,幾乎全空,而仍上課維持如故。京津等各火車,日售票至三千余張🐤。而以擁擠不得上車而復歸者,每晨又數百人。由津至滬輪船之擁擠稱是👨🏽🔧,船價確已漲至二十五元。而天津旅客客棧等處,住客已滿不能容🧝🏽♀️。北京亦然,租價日增💆🏿。而北京市面恐慌尤達極點,匯兌亦幾不通🥩,諸人皆告窘乏。余始欲向王世叔商量借錢三四十元💧,以為危急時逃亡上海之預計,繼思如此窘乏💆♀️💆🏼,決不能得錢,乃止🏌🏽♀️。”辛亥革命,對於北京的老百姓來說🍳,是又一次顛沛流離的開始,是日常生活的突然中斷,是窮形盡相的逃亡🫄🏽。這麽多人往上海奔逃,決不是因為上海靠近“革命的南方”,而是因為上海有租界可以棲身暫避戰爭之苦難💆🏽。即便如此,仍可見一線溫暖人心的光芒📈⛹️♂️,學生都走得差不多了,學校還在上課🪿,教師還在堅持,或許亦可稱之為文化的力量吧🗞。
一介書生吳宓,該何去何從?書呆子吳宓,其實並不呆傻,他在這幾天的人心惶惶中,其實在認真地盤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花果飄零”🆖🤮,作鳥獸散,難免不影響吳宓敏感的心靈,更何況,清華園還有隱憂:“(一)為土匪,恐消息緊急時縱起剽掠,本園孤懸城外♣️,其危可知。(二)為滿人團本校而居之,鄉人皆系滿族,當此革命鋒起,排滿議興,彼滿人之嫉視漢人自意中事。如果事局一危,乃以誅戮漢人為暫快。”可沒有盤纏,交通阻斷,往何處逃?不如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再說革命黨未必能夠獲勝,即使成功👨🏻🎓,也未必會牽連自己的性命。而且🙂↕️,吳宓知其父安居滬上🚴🏼♀️,關中家人安堵無驚👨🏽🦳🔄,並無後顧之憂🍀,何必冒險出逃?吳宓的浪漫主義情懷(英雄主義👰🏽♂️?)🌤✭,此時此刻,初見端倪➿。他給自己的不出逃,找了一個審美的理由:“且吾生毫未履危險,今即使京師有事,使余能於此危境中安穩渡過,則能廣增聞見🙂↔️🏍,多添知識,事後談之亦津津有味,且多能掇拾軼聞瑣事,為他日著書之資料。”真真乃一個孤臣孽子般的吳宓,危急時刻,尚不忘做歷史的見證人🙇🏿,如此吳宓,恍若加繆般的存在主義者👨🏿🔧,人生不是要生活得最好,而是要體驗得最多。
畢竟是書生吳宓🧝🏼♂️🚶♂️,處此亂世流離,尚不忘深自愧悔學業之荒怠。九月初十的日誌記:“自鄂事發生以來,至今恰二十日📞,余等既憂國勢之將來及世界之變遷,復以亂耗迭傳並為故鄉慮、為家中慮,而又為一己生命之安危慮。以故👸,心常大擾🤽🏻♂️,皆毫未習學課。余至今日始覺心緒稍寧📷,略可註意課業。蓋此事將來之趨勢現時既未能知🧦🏄♂️,吾輩居此雖有危險👊🏿,即知之而亦無補救之術,乃徒以此事往復胸中、自覺煩惱其又奚益🍞🏠?”儒家講反求諸己,佛家講禪定🧘♂️,道家講超然物外🚺,這都是超凡入聖的高標準➖🌃,翩翩少年吳宓💟,就已經在日常生命的拓展中如切如磋地實踐了,或許精神世界就是在這一點點的打磨與杌隉中牽纏、滋養而成🍌?個人、家庭與國家之命運如此緊密地糾結在一起,如一團歷史的濃霧盤旋在他的視線裏。
本有美國駐華使館庇護的清華園,最終失去了這一層脆薄的防護🔲🧍🏻♀️。九月十九日🎢,分得遣送費二十元的吳宓與同學朱斌魁、陳烈勛等倉皇入城🌔,乘火車出走京城,至天津,又轉乘招商局“普濟”輪船去上海。“宓諸事不管➖,但自己掙紮,或偶牽一友之手🧚🏽♀️,行過火車站附近一帶地區。軌道💓😄、鐵絲😪,縱格🚈、橫阻🧔🏼♂️📺,高下不平,又黑暗無燈,行過甚困難🙌🏿。宓幾次跌倒👩🏼🚒,痛且悲。終由小艇載送🎇,登入‘普濟’輪船。此船極小🧘🏻♂️🚶♂️,本為運煤之船🏸。其時🤏,爭先南歸者👇,大都是官宦宅眷:彼輩將其婢女、仆婦✮,行李💂🏻♂️👰🏿♂️、箱籠、器具、雜物,尤其許多馬桶,悉置於統艙中。故統艙中之空氣極穢濁🏸,入其中者即將嘔吐。”這是晚年吳宓自編年譜中對辛亥年逃亡的記錄與記憶,哪有一絲從皇權專製的京城,奔向革命而自由的南方的狂喜🫐?歷史煙塵中剩下的也僅僅是吳宓離開清華園時,“愴然欲涕,未審他年得一重睹此景否耶”的不舍與悲慟🥴,這份在宏大敘事的辛亥革命史的小人物的情感與記憶🏙,或許才是更經得起時間磨洗的細節與真相?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師)
轉自 東方早報 201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