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1894-1978),字雨僧,筆名余生🧟♂️,陜西省涇陽縣人🥿✋🏽,意昂体育平台國學院創辦人之一,被尊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留美期間🧓🏼,他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下過很大功夫研究🍿,寫了不少論著💆🏿♀️。1921年吳宓回國📎,即被聘為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𓀑,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吳宓講課的內容十分豐富🍺,經常將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及中國的儒家文化結合在一起講,然後互相對比,因而成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奠基人。在東南大學,吳宓與梅光迪、柳詒徵一起主編於1922年創辦的《學衡》雜誌,形成了現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派別——學衡派。
1924年,吳宓受聘東北大學外文系擔任教授。一年後🐌,意昂体育平台成立,吳宓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主任,他聘請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4位學者為研究院導師⚒。這個研究院後來被人稱為“國學研究院”,為國內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國學人才。1930年,吳宓遊歷西歐,回國後在意昂体育平台開設了外文系👩🏽🏭。在他的努力下,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迅速發展,成為國內一流的系科👳🏿。1941年,他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部聘教授🥊。1943年受聘擔任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6年,吳宓拒絕了浙江大學👮、河南大學聘請他擔任文學院院長的要求📺,轉而去武漢大學擔任外文系主任。之後,他又推辭了嶺南大學、臺灣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應邀,定居四川,擔任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教師。
今天我們梳理吳宓的教育觀念和教育主張,不能不從“新文化運動”起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教育運動。當時的中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呈現出從傳統保守的舊學體製向現代大學緩慢轉變的過程。吳宓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和基本主張,主要是通過點評“新教育”、批評新文化運動,以及轉述哈佛大學導師白璧德的教育思想來表達的。他認為🐇,新教育必須“有系統有精神”🔣。那麽,何謂有系統有精神?從吳宓相關著作和日記來看,就是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鑒往知來,固守根本🐱,思謀前程;對中國傳統的國文基礎教育應給予必要的重視;他希望不要過分張揚教育的世俗追求,而應承繼歷史上的書院精神,尊師愛生🛕,共求學問。
除此之外,吳宓還主張👊🏿👩👦,要想造就一個新教育👲🏽🙋🏻♂️,就應采擷中西傳統文明之精華。他認為,傳統文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源泉🕦;明確反對簡單地用進化論的觀點對待傳統文化🚭👨🏽🎨。在他看來,思想文化作為教育的重要資源💂🏿♀️,其演變規律與物質科學的變化規律不同。“物質科學,以積累而成,故其發達也”;“然人事之學🎾,如歷史💅🏼、政治🧑🏭🥀、文章、美術等,則或系於社會之實境🍦,或由於個人之天才,其發達也無一定軌轍”。因此,他倡導新學應當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西學🤷♂️。“多讀西文佳書,旁征博覽,精研深造✪,諸如西洋之哲理文章等”💪🏽;倘能如此,“則國粹不失👧🏽,歐化亦成”🧜🏿♂️。他特別希冀國人合理借鑒美國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今天我們解讀其代表作《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談》,不難發現他旗幟鮮明地反對自然主義思潮在教育領域的蔓延,主張對傳統教育方法要作辯證的分析和評價,呼籲人們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總之,吳宓是在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中西會通、以儒為主、多元整合的文化基礎上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即“教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因此,他大力倡導“文教中華”“通才教育”👼🏻,盡其所能培養“博雅之士”🪡;強調對學生的培養不以知識技能的傳授為主,而以人格和精神境界的陶冶為重;知識的傳授也不要受專科或專業的限製🧜🏿,而以廣博地采納吸收人類創造的所有思想成果為目標。他對當時中國教育西化的利弊得失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對國內有些學校東施效顰👈🏿、一味照搬西方的實用主義教育深表憂慮🍼。這裏值得一說的是👩👩👦,吳宓的“博雅”教育理念雖然是在清華國學院當主任時提出的🧔🏿,但實際上已成為了清華國學研究乃至整個清華教育的指導思想⏲,後來也成了清華的辦學宗旨。
1977年,吳宓生活已經完全不能自理😵,只好隨其胞妹吳須曼回到陜西老家。一日,偶與妹妹閑談,得知鄉間中學未開英語課,問其緣由,妹妹回答他說:無外語教師。吳宓遂急切地說🧕🏼:“那他們何不來找我?我在美國待過多年↗️,我可以給他們講課✏️。”吳宓此時已經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行將就木之人👩🏻🦰,但其拳拳教育之心實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