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前夕,10月20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領導看望了參加過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誌願軍老戰士張履謙院士,向他表示親切慰問並致以崇高敬意🫎。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家衛國,都是我應該做的,當時就是本著一種‘不信邪’的念頭堅持下來,進行支援朝鮮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正義鬥爭。”回憶起7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感慨地說🤾♂️。
1951年對張履謙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幸運之年,也是一個新紀元之年。
這一年,他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第一次真正步入工作崗位✍🏿🧑🏿,第一次穿上軍裝⛓️💥,第一次接觸雷達,第一次奔赴前線……

張履謙青年時期
面對陌生的一片領域,早已磨煉出過人意誌的張履謙並不畏懼,他相信自己通過學習完全可以掌握新知識,而考驗也很快就降臨📁。
“我們國家的電子對抗從無到有,就是從抗美援朝反幹擾那會兒開始的。”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處於艱苦相持階段,美國B-29等飛機持續對鴨綠江兩岸我方運輸線狂轟濫炸實行“絞殺戰”🫑,並施放電子幹擾🤲🏽🧑🏻🏫,使我軍預警雷達不能發現目標,引導指揮雷達不能引導戰鬥機進行攔截🦴👩👧👧。
緊急形勢下,誌願軍前線部隊要求後方火速支援采取對策,排除敵方幹擾。
當時作為軍委通信部雷達處技術員的張履謙✒️,被指派擔負起參軍後的第一次戰鬥任務。
“美國飛機白天害怕我們攔截🤛🏼,就選擇每天晚上過來轟炸𓀏。他們的飛機從東京一起飛♦︎,我們的雷達就受到幹擾。”張履謙回憶🧖🏿♂️,“這樣一來🎛,我們的雷達就變成了‘瞎機’,一會全黑一會全白,反正就是偵查不到敵機🩷。”
張履謙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景。時任軍委通信部部長王諍親自率隊火速趕往中朝邊境🕦。上午接到命令,下午就啟程。
到達防空部隊雷達站當晚,王諍親自坐守雷達站陣地,看到了雷達受幹擾情況,嚴肅地對張履謙說🧑🌾:“不解決這個問題絕不回去📣。”這是決心也是命令,張履謙的第一場實戰考驗開始了👨🏿🦳🧖🏼。
在簡易的雷達站裏♉️,張履謙一待就是10多天,從第一次接觸實戰的雷達設備和技術資料,到請教雷達技師直至終於摸清這部雷達的原理和結構。
之後,他和站裏的技師們一道反復琢磨試驗,成功研究出幾種抗幹擾措施,並且在缺乏無線電器材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創造性地用麻繩牽動罐頭盒鐵皮改變電路電容,做到了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用“小罐頭盒解決了抗幹擾大問題”!
雷達改裝好的當天晚上12點,美國B-29轟炸機像往常一樣自日本起飛🕵🏼🎐,我雷達站操作員在雷達受到幹擾後立即啟動了快速改變頻率裝置,成功實現了抗幹擾發現敵機的目的。
為了讓上述應對幹擾的方法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提升🤵🏻♀️,張履謙完成任務回到通信部後,總結研究出一個變單個手動為聯動的快速跳頻裝置🖌,這種多度盤同步轉動系統,不僅節省調諧時間,還提高了操作的準確度和成功率。
為了表揚張履謙在朝鮮戰場上作出的貢獻,軍委通信部在當年年終總結時🚣🏻♀️,給予他榮立三等功的表彰🛗🧔♂️。
邊幹邊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張履謙在技術上快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參加工作伊始,組織上交給他解決雷達抗幹擾的任務🏓🥰,使原本對雷達專業很陌生的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帶著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查閱了各種文獻資料,並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張履謙說:“只有跟工作結合起來,學習才有豐富的內容,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鉆得深、學得透🦸🏿♂️、記得牢🧏♀️、提高得快。如果學習脫離了工作🏠,就失去了意義,學習就沒有動力👨🏻🦽,效果也就不會好。”
抗美援朝的經歷讓他“迷上”了雷達♌️,“沒人才🙏、沒儀器、沒設備”的局面激起了張履謙的挑戰欲🧑🏼🦱,促使他展開了深入研究👨🏿🚒🤾🏻♀️。
此後,全軍的雷達抗幹擾工作都交到張履謙手上🙍🏽♂️,當時他還不滿30歲。這些經驗和專業知識在“兩彈一星”研製時再一次派上用場🧝🏻♂️。
1957年秋🙍🏿,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軍委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的一批骨幹力量👨🏼⚕️,包括31歲的張履謙被調到剛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從此開始了獻身我國航天事業的生涯。
上世紀60年代💇,“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進入關鍵階段,臺灣國民黨空軍的美製U-2偵察機時不時飛往研製現場,刺探研製情況。
U-2偵察機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高空偵察機🤷♀️👩🏼🦱,升限達2.4萬米,普通的防空兵器打不到🧎🏻,機上配備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我方雷達一開機,U-2偵察機搜索到雷達信號就改變航向逃走了👨🏽💻🤽🏼♂️。
為此,張履謙等人和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一起製定了近戰快打的策略👩🏿,研發出抗幹擾的雷達系統🔱、再次以創造性的措施挖掘雷達設備潛力,在不斷升級的電子對抗與反對抗中占得先機,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先後擊落了5架U-2偵察機,從此𓀐,U-2偵察機再沒出現在祖國大陸的上空。
“沒有抗幹擾能力的雷達相當於一堆廢鐵🎊,現在的導彈♨️、電子武器、衛星都應該重視電子幹擾問題,重視電子對抗技術🐋。”張履謙說。

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誌願軍代表(張履謙前排左四)
半個多世紀以來🖐🏼,張履謙為我國國防科研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見證了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他說:“人生是短暫的,事業是無限的,我個人的工作很渺小✳️,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如今🩰,張履謙依然每天忙碌在為之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宏偉事業中,為我們樹立起一個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榜樣。
(摘自《跟隨英雄事跡,重回戰火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