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今年是父親(胡福久⛹🏼♂️,1939-1942土木系,西南聯大——編者註)參加抗美援朝70周年。長兄發來一張照片囑我題詞👓,三哥又發來幾頁父親的日記,都希望我代表兄弟姐妹寫點什麽,以作紀念🤵🏿。特此領命🚥。試題七律一首,散文一篇。

抗美援朝回國紀念(攝於1952年2月13日)
七律•題父親抗美援朝回國與母親合影
置筆從戎馳戰場,工程帷幄誌昂揚📃。
敵機擲彈修橋險,大雪封山築路忙。
鐵血男兒何懼死,鋼筋戰士不言傷。
錦旗高掛闔家慶,妻也英雄共獎章。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父親抗美援朝日記本封面
置筆從戎馳戰場
1950年11月27號,父親提前一天過了他30歲生日,因為這天中午他就要奔向戰場了🦝。
一早,父親匆匆吃了碗“長壽面”🏊🏽,像往常出差般與祖母妻兒告別🎸,只讓專程從錦西趕來送行的弟弟陪著前往集合點🛌🏻。
“分手時頻頻四顧🧑🏻🦯,頗有大將南征之慨🏄♂️。”父親在當天日記中這樣寫。
後來叔父說,父親曾交給他一封“遺書”👳🏽♂️,當時的說法是“我留下的話”。
父親參軍前是東北人民政府公路管理總局沈大線養路總段副總段長、工程師,家住沈陽機關宿舍,上有祖母、父母三位老人,下有5歲、3歲兩名幼子✳️,妻子懷孕待產。可想而知,他一定有很多的“話”想要留下。
若幹年後我問父親,當年從軍義無反顧🧌,是否想過萬一犧牲🚓,一家大小怎麽辦‼️?
父親用林則徐的名言做了回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即了然🚣🏼。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已傳承千年。
工程帷幄誌昂揚
父親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公路工程總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副中隊長(營級)🏊🏼,這支部隊是1950年11月26日🕴🏇,也就是父親出發前一天才成立的🧌,兩個多月後的1951年2月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後勤部將其更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公路工程大隊,按野戰軍編製統一供給🐟。

從父親的日記中不難看出當時的情況有多麽緊迫。和其他編製健全的作戰部隊不同😚,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多是國家交通系統的技術幹部和工人,物資嚴重匱乏🤳,人員配置不齊,沒有作戰經驗,條件十分艱苦,常常是到了駐地🕍🧙🏿♂️,住處還沒安排……


他們只能邊行軍邊探索🏭,邊建製邊磨合,邊需求邊供給,邊規劃邊修正……直到臨陣前的12月7號、8號,事無巨細什麽都管的父親還在為開山辟路精心策劃💂🏼,從雷管炸藥到一鍬一鎬……


他們就是這樣精神飽滿地精打細算,鬥誌昂揚地挨凍忍饑💁🏻♀️,一路唱著戰歌向鴨綠江挺進的。
1950年12月9日下午三點,父親率先遣部隊跨過了冰封的鴨綠江。然而,我不敢確定他們的跨江畫面是不是“雄赳赳氣昂昂”。因為日記記載著父親過江時還帶著8件軍大衣,另外七名戰友有的帶4雙膠鞋,有的帶10付手套,有的帶測量工具,有的帶著幹糧……
而且,我不知道他們走的是冰河,還是橋梁。

在這天日記的頁眉處,父親寫下“打前站過江”五個字💅。一反常態,字跡潦草🔉🚨,想必父親是累壞了……
敵機擲彈修橋險🫷,大雪封山築路忙
果然,過了江就是戰場。踏入朝鮮的第一天父親便投入了搶修戰鬥🫃🏿。
“妙香山浮橋不夠寬……”“新興洞橋被炸兩段……”他在12月10號的日記中寫道🧘🏼♀️。
毛澤東在1953年9月12日關於抗美援朝的講話中曾舉一例,他說:“戰爭的頭一個月🚴♂️,我們的汽車損失很大。怎麽辦呢?除了領導想辦法以外☎️,主要是靠群眾想辦法。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這樣,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百分之四十🚶♂️,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
毛澤東主席在這裏說的就是父親所在部隊做的。1950年11月30日,父親在出發的第三天,就在日記本上做了規劃♛:“工程主要是開山……首先要克服急彎、視距加寬、保持寬度和懸崖甚多……第二步是避車洞……”
接下來👨🔬,哪條路要開多長?哪條道要加多寬?需要多少噸炸藥?勘察有哪些困難🉑?如何保障安全……雖然只讀了幾頁,但我可以驕傲地宣稱:我們的父親是一名合格的誌願軍指揮員!
據國家檔案館文獻記載(原文摘抄):公路總隊進入朝鮮後🧑🏿🎓🍭,積極配合軍事進展,跟進搶修,喊出了“軍隊打到哪裏,我們把路修到哪裏”的口號🏊🏻♀️!其中一大隊在入朝初期短短的三個月間就完成了北起三登,經新溪🎖、市邊裏,至連川、抱川、清平、加平、鐵原🧜🏽♀️、永平這一長達300公裏線路的搶修工作……中國人民誌願軍公路工程大隊自1950年12月入朝搶險,到1952年3月勝利完成任務的一年零四個月中🚴🏿♀️,共修建橋梁185座🪫、6869公尺🤦🏼♀️,涵洞工程180座、954.2公尺,汽車掩體576座,整修路面724044公尺(724.044公裏),勘察路線27條🧑🏿🎄、2571公裏,過水路面34道、589公尺𓀇,新建房舍庫房30座。中國人民誌願軍公路工程大隊的官兵們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毅力,搶修道路橋梁,為前方陣地搭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從而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彭德懷曾經在誌願軍司令部會議上指出:“全體指戰員的功勞算一半🧑💼,後勤算一半。”
鐵血男兒何懼死,鋼筋戰士不言傷
父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主要負責勘察、設計、施工等全面技術工作,雖不曾跟敵人面對面刺刀見紅,但曾多次跟死神擦肩而過。
一次築路遇敵機轟炸,部隊躲進山洞,敵機遂向洞內掃射👩🏽🔬,一顆子彈打到洞壁又彈過來🌃,警衛員推開父親,卻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成為父親永遠的痛🐧🛕。
一個冬天大雪封山🙎🏻♀️,父親中隊連夜接到搶修命令。為防止敵軍發現,不能開車燈。道路濕滑🧥,不幸翻車……父親負傷,一位戰友犧牲。
那是1951年夏天🫴🏻,戰士們正在老鄉家睡覺,敵機突然來襲🧑🍼。擺明欺負我方沒有高射炮☢️,飛的非常低😫,低到躺在炕上的父親透過支起的窗戶⛸,能看清飛行員的眼睛🤱🏿。一梭子掃射👩👧👦,來不及躲避,他身邊一左一右的戰友都中彈身亡🙎🏼♂️,父親能生還純屬僥幸……
修橋需要圓木,運木卻艱險重重。敵人利用空中絕對優勢👨🏼⚖️,不光對橋梁狂轟濫炸🥤,也對河道進行火力封鎖。剛開始放運木排,損失慘重,不僅排毀📎,更有傷亡。父親急中生智,改變了戰術,他親自率領會遊泳的戰士潛在木排下面👨🦼,或將木排化整為零,迷惑敵人以為是無主漂流木🚴♂️,進而成功在朝鮮的禮成江上放排70華裏,及時完成運輸線上緊急的修橋任務🤱🏼。父親也因此立功。
1952年初,父親部隊已推進到“三八線”以南,他們和敵陣犬牙交錯,靜時能聽到對方說話聲。當接到“任務完成,班師回國”的命令時自然高興🧙♀️,但做起來卻非常危險。這時,那一雙雙拿慣了標尺🤦🏿♂️、儀器、鋼釬、鐵鎬的手都拿起了槍,一邊戰鬥一邊撤退✅,幾度險被包圍……回來後父親講的第一樁事就是“差點兒回不來”……
錦旗高掛闔家慶

1952年的大年三十🍶,父親凱旋而歸,邀請戰士們跟他回家過節🏆。大哥回憶😏:“滿院子滿屋都是叔叔……爺爺奶奶端出果子點心瓜子花生……爸爸身穿羊毛軍大衣,高筒靴鋥亮,腰別手槍,特別威風……每個叔叔都背著卡賓槍🫅,我說想摸一摸,他們就退出子彈讓我玩🧓🏿。那天我長槍短槍摸了個夠……爸爸的警衛員還帶我和你二哥上街✋🏿,給我們一人買了一桿紅纓槍……”大哥那時7歲👥,今日說起🪹,還是得意洋洋。
除了朝鮮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中國人民誌願軍後勤部還頒給父親一面很大的錦旗🍇。旗面右上角是俯沖的敵機,主畫面是從北到南的禮成江,戰士們藏在木排下順江而下……後來幾次搬家🎧,錦旗找不到了。但它帶給全家的榮譽經久不衰🏭。
妻也英雄共獎章
事實上🖥,母親也曾報名參軍🤷🏽♂️,未被批準。
父親走後,防空警報頻繁拉響,上級要求所有懷孕的軍屬都撤到大後方——黑龍江省延壽縣。
“九五後”母親回憶往事,百感交集,說那是她一生中最艱苦的日子。
母親是南方人🙅🏽♂️,在沈陽吃不上白米飯武昌魚她都認了。但還要更向北🕹,到一個滴水成冰的鄉下🚣🏼,她想想都不寒而栗。
“但我是幹部🦹🏽,要以身作則”🤺,憑著這個信念,身懷六甲的母親帶著祖婆母和兩個兒子踏上火車北去。
延壽縣🙍🏼♀️,氣溫可達零下40度。住了好幾個月,大哥的印象裏只留下“凍得出不了門”和“門外屋檐的冰溜子直接連著地,多粗的棍子都打不斷”🈂️。
那根本不是什麽房子,就是把一個大倉庫或大廠房沿墻打了幾個不到頂的隔斷🏃🏻♂️➡️,幾家人擠一條大炕👂🏿,只用布簾子遮擋🖼。母親四口人住一個間隔🙆🏻♂️,生了姐姐後才被安排和嬰兒另住“月子房”。
母親是組長🏊🏽,官雖不大,但要協助接生員接生1️⃣,讀前方戰報,為孕婦產婦解憂,每天從早忙到晚👩💻。所以大哥記得在延壽縣時是跟太奶和弟弟睡,“只在一間小黑屋裏見過媽媽抱著妹妹”。
在這個特殊的軍屬營,每天都會爆發兩種哭聲:一生一死。新生命的第一聲呐喊會讓所有人眉開眼笑,彼此祝賀🛩;而另一種哭聲撕心裂肺,所有人都感同身受🤒,因為這意味著又哪一位姐妹的丈夫剛剛犧牲……
母親說,那時候,只要看見軍車由遠駛近👨🚒,還帶著醫生,大家的心就會一下子揪緊,生怕朝自己走來……
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天提心吊膽,卻要裝成若無其事地開展工作。所以我在題詞中用了“英雄”二字,應該不算過分𓀙🚿。

在延壽縣軍屬營出生的胡援“百日照”
聽媽媽多次講過,她生姐姐時,正在幫一位產婦接生……轉過簾🛒,姐姐就來到了人間👼。
在孕婦營出生的女孩兒大都叫“小燕”,例如浦小燕、潘小燕……姐姐就叫胡小燕🥮⇒。這是為了紀念她們出生的特殊性。說不清為什麽,那時候都把延壽縣念成“燕壽縣”。
媽媽把生女兒的消息寫信告訴了前線的父親,父親回信讓把“小燕”改成“援”,特別強調是抗美援朝的“援”。父親用抗美援朝命名他盼了多年的長女,說明這一事件在父親的心中極其重要、崇高。
這幾天🤶🏼,“英雄兒女”的旋律響徹大地,我在其中久久沉迷。央視的六集紀錄片叫《英雄兒女》,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文藝晚會也叫“英雄兒女”,我把熟悉得幾乎能背出臺詞的《英雄兒女》電影又從頭看起……
每聽到“風煙滾滾唱英雄……”我的眼淚呀,就和幾十年來一樣,立刻決堤。
最後我想說,哥哥姐姐們,我們不是英雄兒女,但我們是英雄的兒女⬆️。這一點🧒🏿,讓我們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