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布衣鴻儒 季羨林

2009-10-19 |
                                                                          □ 本刊記者 陳晨
季羨林在北大校園散步(1997年10月10日攝)。唐師曾711👳🏻‍♀️,98歲高齡的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盡管由於身體原因,季羨林已經在醫院度過幾年的時間,但他的離開🧑‍🦰,還是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盡管生前不願接受“國學大師”的稱號👩🏻‍🦼,但“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還是成為當天各媒體的頭條。季羨林曾謝絕“大師”的稱號,但謝絕不了世人對他的敬重。
季羨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艱辛而又豐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話說:“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𓀌,回憶太重了……”
一生為學
191186,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的康莊鎮,那裏是他童年淘氣時的樂園❄️🤏🏼。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季羨林幼時家境貧寒,母親趙氏出身貧寒🚊🤺,既不識字也沒有名字🪜,但為了兒子能有個好前程,在季羨林6歲那年🏞😘,母親忍痛把他送到濟南由經濟較為富裕的叔叔季嗣誠撫養。季羨林開始入私塾讀書。7歲後👩🏿‍💼,季羨林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他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18歲時又轉入省立濟南高中👩🏽‍🎨𓀔,國文老師董秋芳。季羨林曾說:“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季羨林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考中清華👩‍👩‍👧‍👧、北大🧑‍🍼,並選擇意昂体育平台西洋文學系學習,專業方向為德文🏌🏻‍♀️🍥。師從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在清華讀書期間🥽,因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的獎學金🧄🏡。
19359月,季羨林被錄取為赴德研究生並於10月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1936年春,由於意識到“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而選擇了梵文,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季羨林是他當時唯一的聽課者。
194012月至1941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了4個“優”📬,並獲得博士學位。但當時正值戰事,只得留滯在此🪷,並在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季羨林的“博士後”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更是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紮,但這艱苦時期,季羨林依然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
194510月二戰結束後不久,季羨林便匆匆歸國👏🏽,“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19465月,季羨林回到了闊別十年的祖國,並經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推薦到北京大學任教🤦🏽‍♀️。
在德國求學的時光,造就了季羨林一身根深蒂固的歐洲純學術精神。季羨林長年任教北大🖼,並擔任各種社會職務,但依然不斷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有所突破,他精通12國語言🫶🏻。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並出版雜文隨筆無數,即使晚年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的離世,也帶走了一身後人難以企及的學問🐐:首先是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季羨林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征🙇🏽。
佛教史研究:季羨林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吐火羅語研究:季羨林是國內唯一一位懂得吐羅火語的人💢,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季羨林所著的《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對於《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季羨林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註》🅿️、《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註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這也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季羨林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後期開始,季羨林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種👮🏻‍♂️,預計15年完成。
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季羨林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季羨林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因此許多人對季先生最初的印象是一個寫作者🐲。“有專業,而又不囿於專業”☝🏽,這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由於在學術方面的突出貢獻,季羨林獲得過許多榮譽:建國後曾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後去職🌎。1993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20029月被中國佛教協會聘為特邀顧問等。還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清新俊逸清華園
雖然季羨林在清華求學的時間只有短短四年,但他卻對自己的母校懷有很深的感情🤰,季羨林曾發表過多篇文章回憶自己在清華的學習和生活🙋🏼‍♀️,他把意昂体育平台稱為“娘家”,還曾說過“在清華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愉快的四年。”季羨林離世後,他的《清華園日記》也流傳於網絡🧗🏻‍♀️,並成為勵誌讀本。
在當時🍙,季羨林與李長之、林庚2️⃣、吳組湘被稱為清華“四劍客”。季羨林自己的愛好也十分廣泛,據季羨林的學生錢文忠回憶🤘🏽,季老在清華讀書時十分熱愛兩項運動,網球和手球,這也得益於當時在季羨林看來“有些怪的規定”——清華的學生必須要在體育項目中合格🧚🏼‍♀️。
季羨林曾多次表示,自己在清華所受的教育受益終身,他一生難忘自己在清華的恩師和同學🫙,以及清華對自己的影響💂🏼‍♀️🔫。季羨林曾寫過一篇回憶恩師陳寅恪先生的文章,感人至深,這份回憶用季老自己的話說是💉:“異常珍貴的,超乎尋常的神聖的。”
季羨林正是在聽了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課之後👩‍🏭,朦朧地感覺到了中國文化與印度的梵文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因此引發了對梵文的強烈興趣👨🏼‍🔧。而留學歸國後,季羨林也是經陳老的引薦得而在北大任教。
2001年,季羨林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清新俊逸清華園》😧,他用四個字概括了清華的風骨🚀:“清新俊逸🛀🏿,這不僅僅指的是清華園的自然風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華精神”。“什麽叫‘清華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生命活力,永遠走向上的道路🕹。”在文章中,季羨林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清華的感念,“清華園🎂,永遠占據著我的心靈⚱️。回憶起清華園,就像回憶我的母親👩🏼‍🦱。”“沒有清華,就沒有我的今天,清華園畢竟是我的學術生涯起步之處🚻,我雖然身不在清華,但心卻從未離開那裏。”
時時思念著母校的季羨林也時時關註著母校的發展,並由衷地為清華的不斷進步而自豪,他曾對清華恢復發展文科而給予肯定🫴🏼:“建國不能沒有科技🙂📀;但是只有科技也還不夠全面。科技必須輔之以與之並提的人文社會科學,在一些人的口中就是文科。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人類社會才能前進,人類文化才能發展。”
在對待和清華有關的事情上,季羨林也從沒有過任何推辭,他曾多次表示“作為清華的老意昂👩‍🚀,我十分關心母校的發展🕟,只要有可盡力之處😚,我一定會盡上我的綿薄。”在季先生身體允許時,清華文科方面有重要活動,他是每請必到👩🏻‍🎤,每到必有寓意深刻的發言,給恢復發展中的文科以鼓勵。
200212月,季先生還將自己“爬格子”辛苦積攢的15萬美金捐給母校設立“意昂体育平台季羨林文化促進基金”,以支持母校的文化素質教育,促進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高素質人才。


可敬可愛的老頭兒

季羨林的離去不僅僅震動了學術界,更多普普通通的人也為之痛心🤦🏻‍♂️🫷。數以百計的國內外媒體均在重要位置用重要篇幅對季羨林的辭世進行了報道👿。在北京大學設立的季羨林先生靈堂🏦,每天前來瞻仰悼念的群眾絡繹不絕🏡,其中不僅有政府要員、學校領導👩‍🦽、季老的同事、下屬☘️、親朋好友❤️‍、弟子🦡🏃‍♂️,還有眾多與他素昧平生的人👍🏽。據報道,在719日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送別者有數千人之多。送別隊伍中,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稚氣未脫的孩童,其中有文化界🍻、教育界名人,也有很多自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普通民眾。據統計,僅12日一天1️⃣↩️,前來悼念季羨林的親友😓🖕、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就超過三千五百多人。
在北大靈堂照片中🛶,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裝,頭戴一頂淡紫色毛線帽,面帶微笑,身後的背景是初春低垂著的楊柳。淡淡的綠色襯托著那身簡樸的中山裝,老人那淡淡的微笑顯得格外慈祥和健康。季羨林先生唯一的兒子季承說,之所以選擇這張照片是因為這張照片充分體現出了季老樸素、平和及樂觀的本色。
的確,在今天這個浮躁的年代👣🦔,許多人在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線,而這些在季老看來🎖:“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裏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活過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籲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索。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麽活過一生。”
從學術角度來說,季羨林可以說是一位小眾的大師,他畢生所研究的是大多數人都無法了解的甚至將要失傳的文化,而人們對他的熱愛或許來源於他身上這種這個時代缺失但人們向往的東西🙋🏼‍♂️。季羨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稱:“智者永🧻,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溫家寶總理曾於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羨林🤽🏼‍♀️。他對季羨林說:“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6️⃣。……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普通⏬、樸素、敦厚,也是季羨林留給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應了詩人對他的評價——“偉大無須裝飾,也不可形容,偉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時,季羨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時自嘲和王國維、陳寅恪☆、吳宓等國學大師相比,自己只是“一個雜牌軍而已”🙋‍♂️。
季羨林曾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季羨林的《病榻雜記》在1998年公開發行🧘🏽‍♀️,這本書的出版💛,也讓大家認識到季羨林為了真理說話做事從來不怕得罪別人的品格。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
季羨林生活淡泊,有一個“三不”原則🛗:不挑食🐋、不閑著🪱、不嘀咕。他自己笑稱這是他的“長壽秘訣”。
季羨林辭世後,在許多和他有過接觸的學生、朋友、媒體記者的回憶性文章中🎭,人們更是看到了一個在平凡生活中閃爍偉大人性光輝的老人。
在季老辭世後的那天🥿,北大校園網絡論壇上十大排名第一的是一篇名為《季爺爺走好》的帖子♜⚫️,數百名學生自發回帖。“他的守時有晚年每日清晨4點起床著述為例,他的質樸從常是一身藍色中山裝的裝束可知,他的節儉由80多歲騎輛破舊自行車可觀🤚🏼,他的勤勉有煌煌學術文獻可鑒。”在各個討論區🍸,這樣飽含深情的留言被不斷更新著。
季羨林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卻很少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真情才會通過文字傾瀉出來🧑🏽‍🦰,感染著每一個人🧍‍♀️。在這些文字中,大家了解到季羨林的愛貓成癡🤹🏽,他對家人的熱愛,對學術的專一以及對晚輩的寵溺🆓。
在北大🟪✧,一直流傳著一則美麗而溫馨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剛剛考取北大的年輕人興高采烈地到北大報到。由於初進京城,人地生疏,戰戰惶惶。一個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設在大飯廳的新生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把行李托付給一位手提塑料網兜路過的老者👾。東奔西走,待忙過一切,已時過正午,這才想起扔在路邊托人照看的行李,當即嚇得靈魂出竅。一路狂奔著找回去,只見烈日下那位光頭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書本,悉心照看地上的行李🛅。年輕人對老者千恩萬謝,慶幸自己吉人天相,頭一次出遠門,就碰上好人。次日開學典禮,只見昨天幫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臺上🏊🏼。年輕人找人一問,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季羨林平時工作研究十分繁重,但據他的學生回憶,只有很偶爾的時候,他會讓學生們為他查找一些資料。可是,就連這樣的舉手之勞👩🏻‍🚒🔤,他也絕對都要在文章裏、書裏寫上一筆。而無論自己多忙🚀,也無論自己手頭有多少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季羨林總是樂於為年輕人的著作寫序🏋️‍♀️。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為上;大師者,有大德者也,以“德”為先。不管是細覽他的文字還是他的一生,季老留給世人的👨‍👧‍👧,更多是一介書生的形象,隨和、清朗🏊🏽‍♂️、睿智🚵🏽、平實……而其中最令人欽佩的,自是他的那份清醒與真誠。  (《清華人》2009-4期 )

相關新聞

  • 122022.08

    獨坐聽風,不刻意而高

    本文摘自《獨坐聽風——季羨林的精神世界》(於青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該書以多鏡頭、多角度轉換的敘述方式描繪了季羨林先生的百年傳奇人生路。作者於青與季羨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離接觸,在大量真切感人的第一手資料裏,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先生對故土的眷戀和赤子報國的情懷⚈、廣博精深的學養和精神世界的磊落🥕。半生苦行僧生活留德歸國後💪,季羨林應北京大學之聘,擔任梵文講座。提到季羨林能到北大去任教...

  • 142021.09

    我與外公季羨林

    季羨林先生是我的外公。外公離世十多年了👰🏽‍♂️,我常常想起他。我現在已是人到中年🚶🏻‍♂️‍➡️,生活工作的壓力令人身心俱疲🚨。現在回想起來🧝🏽,年少時與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成為我此生最無憂無慮的經歷🕥。當時覺得平平淡淡,現在倍感珍惜,正是“當時只道是尋常”🍚🥀。適逢外公誕辰110周年之際,表姐季清約稿追憶外公。尋常二三事,遙寄相思情。

  • 192008.12
  • 272009.11
  • 202009.03

    季羨林🗄:夫人一輩子也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

    季羨林近影  2009年1月25日下午📹,解放軍301總醫院季羨林先生的病房裏喜氣洋洋。墻上橫掛起長長的一串紅色“福”字剪紙🍐。牛年來了⚪️,季老的床頭掛上一只憨態可掬的紅色絨布小牛。精神矍鑠的季先生管自己今年病房裏的春節大菜叫做:“團團圓圓”🏇🏽。季羨林一家包了喜迎團圓年的餃子。季先生品嘗完了“團團圓圓”以後,又其樂融融吟出兩句古詩:“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  布衣情懷  按照中國老百姓講究虛齡的傳統說法🕣,...

  • 132009.07

    顧秉林吊唁季羨林學長

    7 月13日 上午,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意昂体育會長顧秉林,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意昂体育秘書長郭樑,前往設於北大百年講堂紀念大廳的季羨林先生靈堂進行吊唁🤸🏼,敬獻了花籃。 季羨林學長是意昂体育平台1934屆意昂,於2009年 7月 11日晨八時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

  • 212008.05

    季羨林獲印度公民榮譽獎

    據《印度時報》網站1月27日報道,印度首次“跨過喜馬拉雅山”,將“印度公民榮譽獎”授予97歲的中國學者季羨林,以表彰季羨林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及印度傳統的其他方面引入了中國🪵。

  • 032009.08
  • 232009.07
  • 132009.07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