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合大學建校84周年紀念日🛩👨🏿🦳。前段時間上映的紀錄片《九零後》🦼,又將這所群星璀璨的大學,呈現在社會大眾的眼前🤱🏼。
《九零後》的16名主演🤹🏼♂️,年齡最大的已經106歲,最小的也92歲了,平均年齡則超過96歲🧑🚀,是名副其實的“90”後,堪稱電影有史以來最“資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翻譯界最高獎北極星獎得主許淵沖(享年100歲)、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希季(99歲)、世界焊接學科權威潘際鑾(94歲)、中國高能物理學家葉銘漢(96歲)、著名作家馬識途(106歲)➝、原國家物價局副局長胡邦定(99歲)、201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鄭哲敏(享年97歲)🕵🏼♀️❄️、著名翻譯家楊苡(102歲)、著名英美文學家巫寧坤(享年99歲)、著名機械工程學家吳大昌(103歲)、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96歲)、彭珮雲(92歲)、翻譯家劉緣子(享年102歲)、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原校長張道一(95歲)、原外經貿部官員羅振詵(享年96歲)。
筆者12年前跟隨清華校史權威黃延復先生研究梅貽琦校長,寫作《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有幸深度走進西南聯大意昂圈🏣💳,接觸了大量老意昂🌲,之後數年🤷🏽,多位老先生先後離世。今年五六月份,西南聯大傑出意昂、著名歷史學家何兆武和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兩位先生,先後以百歲高齡辭世🤟🏸。
《九零後》的16位主演中🤺,筆者曾深入采訪過其中7位。這些可愛的“90”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人最美好的樣子🤴🏿。他們個性不同,經歷過歷史大變局,在不同的領域為民族的復興👩🏻🦯➡️、為國家的前途奮鬥終生,各自做出卓越貢獻📷。家國情懷是他們最深沉的人生底色,他們都有一段共同的經歷——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博物館展出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畫像
大師雲集,人才輩出
西南聯大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合並組成,1938年5月4日在昆明開學,1946年5月4日結束使命🛀🏿。該校前身名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11月1日開學,所以11月1日是西南聯大的校慶日🐜。
這所在戰火中誕生的名校,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人們常用“大師雲集,人才輩出”形容這所書寫傳奇的學校。存續僅8年,其影響至今仍在延續。西南聯大總共招錄7900多名學生,畢業3800多名學子🪗⌚️。其中🏤,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2位兩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社會科學大師。
我們也不能忘記西南聯大師生們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響應國民政府“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834位學子先後踴躍從軍抗戰📯。素來不鼓勵學生過早介入政治的西南聯大實際掌舵人梅貽琦校長,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毫不猶豫地號召學生奔赴抗戰前線。他的二女兒梅祖彤和獨子梅祖彥也是從軍學子,梅祖彤在英國人組織的戰地誌願醫療隊支援前線。《九零後》中的三位老人許淵沖🔍、葉銘漢🧍、羅振詵就曾棄學從軍,為美國援華空軍做譯員。800多位抗戰勇士的名字🥾,都鐫刻在西南聯大紀念碑上。筆者曾在紀念碑上找到過許淵沖先生的名字,我告訴許先生時,他開心地說:“碑上刻有我的名字”🏷📍。
華人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西南聯大學習六年🙎🏼♀️,直到研究生畢業🚘。他覺得,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良好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他日後的傑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當時西南聯大的物質條件極差💇,但是🎅🏼,師生員工精神振奮,以極嚴謹的態度治學💐,彌補了物質條件的不足🙅🏻♂️。“學校圖書館存書不多👨🎨,雜誌往往過了一兩年才收到🏄,但就在那座圖書館裏🤰,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冬天,教室又冷又透風。實驗課時🚣🏽,只有少得可憐的一點設備👮🏼。但是,教授課程系統,準備充分🤕,內容都極深入。”楊振寧在西南聯大不僅得到最好的學者吳大猷、王竹溪等名教授熏陶,而且還有鄧稼先🕤、黃昆、張守廉等同樣出色的一批同學👩🏿⚕️。他們聚在一起,或在陋室裏或在茶館裏交談切磋,海闊天空,探索科學奧秘。楊振寧先生也在《讀書教學四十年》書中寫道🤾🏻♂️,“我在物理學裏的愛憎主要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6年時間裏(1938—1944)培養起來的🫳🏼。”

青年許淵沖(左二)與同學合影

2019年1月,許淵沖先生在家中
百歲高齡仍然在翻譯世界名著的許淵沖先生認為💸,“西南聯大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學術上的成就,沒有學術成就💐,今天人們就不可能感念西南聯大🔰。如果不是梅貽琦校長倡導的教育思想,我們這些人也不太容易成才。”他將西南聯大的同學簡單地劃為兩派🚊:一派熱衷政治🫰🏼,一派專心治學。楊振寧和他都致力於學術。梅貽琦校長曾在西南聯大新校舍第一食堂講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不是參加政治運動🥳♖。70多年後💂♀️🧑🏻🦽➡️,許淵沖先生對此記憶猶新,“在梅校長看來,學生的責任就是讀書,搞政治不能妨礙讀書。要從事政治,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後可以。”他的同學汪曾祺說聞一多先生政治活動參加太多👨🦼➡️,聞先生說汪用“高射炮”向他高射。聞先生反批評汪曾祺對政治不聞不問,汪說聞先生是對他“俯沖轟炸”。許先生認為,“俯沖”和“高射”就代表了西南聯大師生對學術和自由的不同看法。
百歲老人憶往昔
一向謙和似水的百歲歷史哲學老人何兆武先生♍️,在西南聯大上過四個系(土木⚠、歷史、哲學💻、外文),念了七年書(研究生畢業),他曾多次跟筆者說,西南聯大民主自由的土壤🐭,得益於當時校園內外的環境。“我多次看見梅先生和我們一起跑警報🏄🏼。梅先生那時快60歲,他從來不跑,神態非常平靜和安詳🏄🏼♂️,不失儀容,總是手持拐扙,安步當車🦸🏻♀️,神態穩重🫵🏿🥚,毫不慌張,而且幫助學生疏散𓀔,囑咐大家不要擁擠。我覺得他那安詳的神態,等於給同學們一服鎮靜劑,你看老校長都不慌不忙,我們還慌什麽?”

晚年何兆武先生在書房中閱讀
西南聯大自由的氣氛給何先生留下極深的印象😾🕢,在93歲時還跟筆者娓娓道來當年的同學趣事:金嶽霖先生上邏輯課時,有一位同學每堂課都跟金先生辯論,說金先生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周培源教授每上完物理課👐🏿,也有一同學老跟周先生辯論🧑🏻🍼,那位同學雖有一套理論,但周先生覺得他根本就沒有弄懂,但是這並不妨礙師生間的論辯。
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潘際鑾先生是南昌大學首任校長,結合晚年掌校的體會,深有感觸地總結出母校西南聯大的成功之道💫:八音合奏的團結精神、大師雲集的師資團隊、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學術自由的問學之道和教授治校的民主作風。他回憶道,即便戰時國民黨黨化教育異常嚴格🙅🏻,西南聯大張奚若教授講授政治思想史,他指定的必修讀物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學校允許各種思想存在👨👨👧👧,很多教授雖講同一門課🕺🏻,但講的內容允許不一樣💁🏼。“那時的教材也不統一的✝️,一門課有很多教授開課🕸💽,內容可以不一樣。中國通史就有五名教授開課,《莊子》有兩名教授開課,哲學也有兩名教授開課🧑🏻💼。而且因為課程內容不一樣👁🧚🏻,所以教授之間也經常相互聽課,相互學習。比如,哲學教授沈有鼎聽外文系馮至先生的課,馮至先生聽朱自清教授的課🗄,聞一多先生聽沈有鼎教授的課,學術非常開放自由🟩。”
一談起西南聯大的時光,葉銘漢先生一臉笑容。他回憶道,在西南聯大學習特自由㊙️,老師的課堂是敞開的,你可以隨意去教室裏聽講,也可以在窗戶外聽課⚃。無論文理工農商學,只要喜歡都可以去聽教授講課⇨。他當年選擇土木系時⬅️,主要考慮到畢業後的飯碗和出路問題。後因經常與物理系同學在一起玩📗💆🏼♂️,覺得物理學更有趣🟩,就自然轉到物理系去,不過轉系時大學物理考試必須過70分。西南聯大要求理工學生必須修兩門以上的人文社科課♙,他一門選的是陳岱孫先生的經濟學,另一門選的是吳晗主講的中國歷史。陳岱孫先生教的經濟學,為葉先生後來的工作建立起成本概念,理工事業也要講究經濟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