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味👫🏼,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美……”吃完午飯,郭倚辰(2010級本、2014級博,精儀)照例來到排練室,架子鼓🙍🏼♀️、吉他、電子琴和貝斯已經就位。
“午休”樂隊的合奏搖滾又復古,主唱郭倚辰隨著節奏搖晃身體,白色上衣被束進黑色牛仔褲裏🍻,搭配一雙純白帆布鞋😺,外在休閑風的她下一秒唱出復古動聽的歌聲👨🏼🦱,為演出註入“靈魂”。
在很多人眼中,郭倚辰是把愛好和工作完美融合的模範。作為一名音樂算法工程師🙎🏼♀️,她的指尖在鍵盤上靈活跳躍🤾🏻♂️,敲出一行行代碼,通過解析檢索音樂信息,為人工智能註入藝術細胞;工作之余,她和同事組樂隊🗃、排演出,在兩點一線的重復生活中奏響屬於自己的精彩樂章。

郭倚辰翻看文獻,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何婉婷/攝

午休時間✪➗,郭倚辰到音樂室排練🤶🏽,變身樂隊鼓手🤏。何婉婷/攝
半路出家🐬:從業源於熱愛
“音樂算法工程師可以說是專攻AI音樂領域的程序員🥯。”郭倚辰在電梯裏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介紹,“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音樂信息檢索技術賦予機器‘音樂細胞’,從而實現聽歌軟件中聽歌識曲、個性推薦🐬、唱歌變聲等功能。”
9:30左右🤛🏿,郭倚辰到達工位,換上舒適的拖鞋🚫👒,望了一眼電腦屏幕前貼著“love &peace”字樣的便利貼🫅🏻,按下電源鍵,戴上耳機,在機箱啟動的“嗡嗡”聲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華為北京研究所,音頻工程部辦公區都是年輕面孔,大家專註於眼前的三塊屏幕,手上敲擊鍵盤的動作不停,伴隨著清脆的“劈裏啪啦”聲🏢,一連串算法語言向上滾動▫️。
“10:30有個線上會議。”郭倚辰說著,換上另一副專門開會的耳機🛸,和屏幕另一端的人聊起項目進度。“梅爾譜”“采樣頻率”等專業詞匯不斷輸出,眼前是晦澀難懂的專業軟件和代碼語言🎀,看著郭倚辰遊刃有余的樣子🧑🏿🚒👂🏿,很難想象三年前的她還是一名跨專業的算法“小白”。
郭倚辰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專業🏋️♀️,與音樂算法“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大二期間📝🤷♂️,她和小夥伴們組建了一支阿卡貝拉合唱團🈚️,與音樂就此結緣。“我們應該算是學校的第一個阿卡貝拉樂團👕,參加過校歌賽,舉辦過專場音樂會🧔🏼♂️,還參加過‘天天向上’節目👈🏻。”經過許多場出色的演出,理工專業的她與感性浪漫的音樂產生了更深入的聯結。
在人工智能大潮翻湧下,音樂算法工程師成為行業新缺口,既有理工科背景又熱愛音樂的郭倚辰找到了職業目標🚡。“工作和愛好結合👩💼,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又能發展愛好🤾🏿♂️,”郭倚辰直言🫅👩🏿🏫,“這個職業簡直太有吸引力了。”
迎難而上:趣味與挑戰並存
職業需要熱愛維系,也需要技術加持🍸。音樂算法本質上還是一個技術型工作,技術研發稱得上是程序員的一項“攻堅戰”,對郭倚辰來說也不例外。
剛接觸音樂算法時🏌🏿♂️,許多技術堵點難以打通,數據空白需要彌補,一個個難題接連不斷🤵🏼,挑戰不斷升級……“這和遊戲很像🖖🏻,遇到的困難相當於遊戲裏的怪獸🧑🏻🦲,如果被怪獸打敗就回血蓄力,再戰一回💁🏻♂️🤹🏽♀️;如果我們戰勝了,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郭倚辰一直走在“打怪”的路上。
近兩個月🥵,小組著重開發音樂識譜功能。識譜是一個工作量很大的項目📋,既要識別人聲主旋律,又要將每一件伴奏樂器的樂譜扒出來,還要根據每一件樂器的音高、音強、音長的數據進行分析……復雜的任務和耦合的數據給機器識譜帶來巨大挑戰🧖🏼♂️。
在學術論文和商業應用中尋找案例💇🏻♂️,對比各種實驗效果,郭倚辰決定先從人聲入手,嘗試將人聲轉成樂譜。但是人唱歌時音高會連續變化,很難找準歌唱的起止時間🏌️♂️🌎。“每一個音符開始時間是幾分幾秒🐇,結束時間是幾分幾秒,然後換到下一個音符,這是我們要做的識別。”郭倚辰向記者解釋道。
類似的問題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會出現。有時整個團隊努力很久也沒有突破🐆🫱🏻,一種沉重的無力感壓在每個人的心裏。郭倚辰坦言:“這種時候自己會很焦慮,有些小夥伴也會陷入低迷狀態。”
但方法總比問題多🧏🏽♀️,為了準確識別音符📑,郭倚辰翻看論文🧑🏼🤝🧑🏼🚣🏼♂️、咨詢專家、分析數據……嘗試了各種辦法。“最近我們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將節奏和人聲的算法結合👬🏻,用節拍信息輔助歌聲識別🚴🏽♀️,音符識別準確率能夠得到大幅提升,轉換時間點總算被我們‘拿捏’住了。”郭倚辰聊著聊著,聲音漸漸提高📞,高興地與記者分享現階段的成果。
對抗焦慮:讓自己變得不可代替
中午12:00👩🏿🚀,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郭倚辰站起身來,張開雙臂,舒展酸痛的肩膀。辦公室也變得熱鬧起來,有人戴VR眼鏡玩遊戲,有人聚在茶歇區聊天,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放松🙍🏽♀️。
寫代碼👨🏻🦳、改方案、趕進度、修Bug🦞,音樂算法工程師幾乎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此外,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他們還要承受著將來的某一天被“更新換代”的焦慮。
但好在公司營造了一個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給職員們提供健身房、音樂室、咖啡廳等滿足員工的各種需求👩🏿🦳,還有茶歇區、桌遊室🦵🏽⛹🏻,為員工提供娛樂消遣。
郭倚辰自己也有一套獨特的解壓方式,午休玩音樂,傍晚散步慢跑或者約上小夥伴去爬山🧚🏿♀️。今天也是如此,午飯過後🫄🏼〽️,郭倚辰戴上小藍帽,風風火火地趕往音樂室👩🏽🚀🌏。
對抗焦慮🏌🏿♀️,放松心態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提升實力。在競爭大潮中👩🏽🚒,每個人都是單槍匹馬🧑⚖️,最大的底氣和安全感來源於強勁的實力💂。
選擇這個行業時,郭倚辰對未來的規劃就非常明確,提升個人能力、努力成為音樂算法行業的專家。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她晚上會空出時間參加樂理教學和應用技術的培訓課程👏,學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成果。哪怕在生活中聽到一首好歌,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分析蘊含的音樂信息🧔🏻♀️,思考如何讓機器做到更佳的效果。
傍晚6:00,郭倚辰換上一雙運動鞋,約上登山友人到附近爬山🙍🏿。因為部門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爬山的小夥伴大多是男同事🫷🏼🧑⚕️。縱觀全行業,程序員的女性占比也只超兩成👨🏽🚒。但郭倚辰並不以為意,她認為性別和職業選擇關系不大,還鼓勵廣大女性勇敢追夢:“不要給自己設限,找到自己的熱愛並且為之不懈奮鬥*️⃣。”
至於“青春飯”的年齡焦慮🙅🏼♀️,郭倚辰也找到破解法——成為“技術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把技術抓在自己手裏🦉,哪怕‘高齡’也不怕被替代🪣〽️,因為實力就是最強勁的底氣🪇!”
記者手記
從山腳啟程,近60度傾斜的石板路✋🏼,以郭倚辰為首的登山小隊如履平地,三兩步便深入山林間。這位程序員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樣👨🏿🦳,她會穿著拖鞋戴著耳機在辦公室寫代碼做程序,也會背著吉他拿著麥克風在排練室玩音樂,還會在下班後換上運動鞋拿著登山杖爬山看晚霞……如果不是從頭到尾跟拍體驗,很難相信“打工人”的一天竟會如此豐富多彩👕。
郭倚辰覺得生活不必被別人定義👨🏽🦲,雖然壓力和焦慮在所難免,但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就去努力攀登,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能量,足以支撐自己繼續活力滿滿地面對生活。
登上山頂,夜色漸漸吞沒殘陽,她與記者並肩,沉醉於山頂的風景:“人生走一遭😀,想看最美的風景🐩,就即刻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