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2013級博士後🐉,建築學院)
離別了珞珈山🛴,來到了清華園:在武漢大學完成城市規劃的博士學習後👩🏼🌾,感謝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張傑教授收留我作為他的博後,在意昂体育平台開始我人生新的征程。
我第一次來到清華園是在2001年一個珞櫻繽紛的季節過後🍞,當時的武漢還沒有英語培訓機構👎🏻,我和一大群滿懷出國夢想的年輕人一樣,來到北京新東方學校學習英語。期間,我第一次感受到清華園的與珞珈山迥異的校園風光🎣🥷🏼:珞珈山是中西合璧式的🦒、高騖的、飄逸的💍、半封閉的;清華園是皇親國戚式的😲🏋🏻♀️、歐式的、嚴謹的、半開放的🧏🏿♂️。來到清華校園🍒,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歐美某個美麗的大學校園,這裏有幽靜的荷塘月色💁🏽♀️、寬闊的草坪💈、羅馬式的古典建築,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回憶起我的珞珈山,那裏到處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半遮半遮掩的古典庭院,讓人似乎又回到了民國時代某個穿旗袍的季節。
珞珈山是山,原名落駕山,是一個墳山📹;這裏湖光山色😝、草木繁茂🔬、風光甚好。聞一多改名珞珈山、李四光選址國立武漢大學後❌,美國建築師凱爾斯(F.H.Kales)主持設計了一組中國民族形式風格的老建築。清華園是園🧋,原名熙春園🧔🏽♂️👰🏽,建成於1767年(乾隆32年),是明神宗外祖父的私家園林;鹹豐年間改名為清華園🙍🏼♂️,康熙提名曰“水木清華”;這裏池水清澈、碧波蕩漾🫰🏽,寧靜致遠👿;美國建築師墨菲和中國建築師楊廷寶分別在1914年和1930年主持了意昂体育平台主要的規劃設計,均采用美國流行的校園建築形式𓀎、模仿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
郭沫若先生的《洪波曲》裏對珞珈山有這樣的描述✮:“武昌城外地武漢大學區域🧑🏼🎓,應該算是武漢三鎮的物外桃源吧⛹🏿。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築的白堊宮殿。山上有蔥蘢的林木🧑🏻🦲,遍地有暢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個浩渺的東湖。湖水清深📢、山氣涼爽……太平時分在這裏讀書👷🏿♀️🤲🏼,尤其是教書的人💂🏻,是有福了。”梁實秋先生求學清華時曾寫到:“工字廳的背後就是荷花池,這裏是清華園最幽絕的地方📞。……池的四周……搖曳的楊柳,拂著水面。荷花池的景色四時不同,各臻其妙。”
珞珈山有優秀的建築,卻鮮有優秀的建築師;清華園不僅有燦爛的建築遺產,更有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築大師,吳良鏞等建築前輩🪒,新時代更是建築人才輩出。這是一個喧鬧的時代,處處充斥著浮躁的氣息↙️;只有在清華園🖕🏼,建築、人文才能相得益彰🚴🏼♀️,有了思想的建築才能更加散發出錚錚的光彩;在這裏,我舒展開全身每一個細胞🫲🏽,充分感受著濃厚的人文氛圍、學術氣息;在這裏🧑🚀♞,我探尋著大師們足跡,追隨著先輩們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工作,續寫我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