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教授在同濟大學的講演

劉吉1935年10月生🍊,安徽安慶人。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畢業。曾擔任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行院長、名譽院長;兼任上海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東方研究院院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經濟管理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人文學院高級顧問等🛀。有領導學方面的專著和合著《科學學基礎》《領導科學基礎》《現代化與中國》等十多部,以及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體製改革的專著《社會主義改革》等5部。發表論文100多篇𓀓。
人文主義的偉大功績
人文主義用“人本”代替“神本”、“君本”,表示人性的覺醒,個性自我的覺醒💔🙎♂️,把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註的中心。
按照西方學術觀點,人文主義分為羅馬時期西塞羅人文主義☔️🕗、14-16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以及18世紀德國人文主義👨🏿🎨。西塞羅人文主義適應新興封建製度秩序需要🤮,主要關註禮儀規範文明;德國人文主義在深度哲學意義上下功夫;真正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乃是文藝復興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啟蒙是歐洲(主要是西歐)思想大解放運動。針對中世紀神權和君權對人民精神和人身的羈絆與壓迫,人文主義思潮崛起🤚🏼。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最早提出以“人學”對抗“神學”🕢,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人文主義用“人本”代替“神本”、“君本”🎼,表示人性的覺醒👨🚀、個性自我的覺醒,把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註的中心。人文主義主張與命運抗爭,自由地追求個人的美滿生活👩🏽🍼。因此它認為人生而平等🌕,反對以出身門第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封建等級製度🖐🏼,從而把人權和民主推到歷史的前沿。正如此🥷🏼,一大批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站在人文主義的最前列,開拓了西歐從中世紀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或者從另一個意義說,從封建製度轉向資本主義製度的偉大歷史進程。
人文主義以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從西歐到北美🧝🏽♀️,到全世界,無處不受到先進人群的歡迎👈🏿。從而人文主義所到之處人的精神解放🧕🏽,人的創造力解放,人創造的物質文明也空前繁榮。這就是人類現代化的歷程。
人文主義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人文主義的一些基本精神是永存的。
人文主義面臨歷史性挑戰
全球化讓人類重新發現自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面對著共同的命運🖨,而地球上共存的人類原是多元文化的,許多文明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它不可動搖的理由和內在優勢。
歷史又前進幾百年,世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人文主義也面臨著巨大而深刻的挑戰。我認為挑戰主要有三🪆🈂️:
1、科學的挑戰
人文主義弘揚了人的理性覺醒👶🏻🐼,從而促進了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僅使它成為第一生產力,而且滲透到人的生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創造出人類空前繁榮的物質產品和生活方式🧑🏽🚀,從而導致人們對物質追求的熱情乃至物欲橫流,破壞了人文主義和人類許多高尚的道德與感情。另一方面,但絕非次要的是,科學滲透一切,從而相信科學萬能的科學主義成為社會共識👨👦👦,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主導力量,不斷沖擊著人文主義,使人文主義日趨衰落。一個突出表現是科學理性思維的絕對優勢🧘🏿♂️,使人的感情淡漠了,而通信技術的神奇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感情聯系與交流也正在快速減少🫓,更加劇了這種人性淡漠🧝🏼♂️。淡漠的人性必然導致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無情乃至殘酷的行為,威脅著人類。
2、工業社會的挑戰
人文主義促進了工業社會的誕生和繁榮,但繁榮的工業社會並沒有按人文主義的指引前進。資本主義製度下的“血汗工廠”,對雇傭勞動者的殘酷剝削是對人性和人的尊嚴最赤裸裸的摧殘;在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對殖民地資源的無情掠奪,乃至販賣人(黑奴)來謀利等,更是奴隸製的恢復。雖然到今天這些已是歷史陳跡🫢🎨,但各國貧富差距巨大🤹🏻、乃至兩極分化♠︎⛹🏽♀️,都是工業社會中反人文主義的活動及其嚴重後果。上世紀中葉🏊🏽♀️,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科學技術革命敲響了工業社會的喪鐘⛹🏿♀️🧑🏿🍼。它以不可阻擋之勢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和網絡社會🦵🏼↩️。知識和信息成為人類生產的戰略資源和主導資源。生產知識和信息的科學研究產業化,成為嶄新的科學研究業(簡稱科業)。如同當年工業革命一樣,原來這次新科學技術革命實質上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科業革命,代替工業社會的將是全新的科業社會🫴🏼。在這歷史大轉折時期🫨,人類發現了並清算著工業文明遺留下來的種種弊病🅰️,如叢林法則的競爭導致社會不公正和社會道德淪喪、工業汙染以及對資源的濫用嚴重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等等,威脅著人類生存的本身,這些明顯都是反人文主義的,或是原來人文主義所未包含的內涵。
3🏌🏿♂️、全球化的挑戰
上世紀末,跨國企業大兼並誕生了所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配置的全球公司,標誌著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開始。經濟是基礎,隨之政治、文化等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將全面推進📳。全球化讓人類重新發現自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面對著共同的命運👨🏻,而地球上共存的人類原是多元文化的,許多文明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它不可動搖的理由和內在優勢。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平崛起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全世界包括中國人自己都在重新認識和正視中華文明🧖🏻♂️:
(1)這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至今的古老文明🐅,表明它具有神奇的生命力。
(2)這是凝聚世界上13億中國人並廣泛影響著東南亞地區的大文明。
(3)這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文明➰。中華民族不僅包容了56個民族,而且最大的占人口90%以上的漢族本身就是歷史上無數次民族融合(包括五次大融合)的結果;漢文化正是不知多少大小民族文化融合、包括通過絲綢之路吸納許多西方優秀文化的結晶。
(4)這是一個曾經多次創造出世界第一流文明盛世🗺,並對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的文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曾被近代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之父培根贊譽為🫚:其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是任何教派🦆、任何英雄人物都無法比擬的🤱。姑不談中國漢唐宋盛世,根據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家李約瑟的研究,直到16世紀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仍居世界之首🟰。
(5)這是一個獨特的從原點開始就不同於淵源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的古老文明🔇🚠。這固然是地理隔離因素(中國東南面對浩瀚的海洋🏚,西南是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西北和北方是大沙漠和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最根本的區別還在於🧑🏼💻:如果說西方文明是畜牧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傳承發展,那麽🛎,中國則是農耕文明發展到極致的一個案例🧚♂️。西方文明一開始就是出世的❤️,創造了一個世外的上帝及基督教文明👟,而中國文明邁出第一步就是入世的➖,直面人類社會。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但並不表明中國人沒有信仰。儒家“敬鬼神而遠之”🦸🏼♀️,倡導尊崇自然、尊崇祖先、尊崇一切對社會貢獻重大的英雄和引領社會精神的聖人,為他們築祠膜拜,直到解放前🧑🦼,中國人家中大堂裏仍廣泛敬供“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祭祀膜拜。
農耕是家族行為🫏、集體合作行為,因此,中國人崇尚家族和集體◾️。國是家的放大,因此,中國人稱“國家”,在中國人心中永遠是家國一體的📑。家族利益高於一切,兄弟如手足,互相無償幫助是天經地義👊🏿,從而實行兒子均分繼承製就是必然的事。這個繼承製對中國獨特的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由此演繹出中國人重整體、善綜合的思維方式,“顧全大局”🌩、“有大局觀念”被頌為一個人的優秀品質🕵️。顧全大局自然要求寬容🎃、忍讓、謙遜等一系列道德修養。而西方畜牧文明📛、商業文明都是個人行為🤳,因此🙎🏻,西方文明重視個體🚙,個體利益和權利第一😂,家族觀念淡薄,長子和父輩關系親密🎶,實行長子繼承製就是西方文明必然的事。這個繼承製使家族財產不斷積累,而無財產的兄弟只能從事文藝、科學📞、武士👨❤️👨📶、海外開拓等職業🤳🏼,包括掠奪其他民族財產以建立自己的地位。長子繼承製對西方社會發展也影響深遠。以上種種形成西方人分析思維的慣性和強勢,從而崇尚民族分立,忽視乃至反對民族融合,直至今日仍阻礙著歐洲的聯合和統一。
近代人文主義的誕生和發展歷史地歸功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方文明,是西方文明對人類貢獻最燦爛的成果之一🐀。當代全球化浪潮把人類多元文明一起推到歷史舞臺之中🛼。人們發現人文主義沒有包含中華文明以及其他人類文明的成果,不能不說是它內在的巨大缺陷🤦🏽♀️,無法適應全球化的歷史大趨勢。
綜合以上21世紀的三大挑戰👵,人文主義如何應對😈🈳?唯一正確的道路是與時俱進🙂,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將人文主義科學理性地改造為新人文主義。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指出:當前世界種種普遍問題的根子🧑🏿💻,在於自我中心主義的精神困境和諸多文明分立中對地方主權國家的崇拜🧑🦲。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得有人內心世界的精神革命和相應的世界文明真正的通達統一。這就是新人文主義的歷史使命。
新人文主義時代
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澱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我相信,添加這些中國文明元素,必將大大豐富新人文主義的內容🪝。
新人文主義不是一個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怪物,而是一個時代的要求。
早在20世紀初🤷🏿,針對美國商業文化物欲橫流的墮落,美國著名學者薩頓就倡導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家歐文·白璧德的著作《批評家和美國生活》被認為是新人文主義的宣言,主張以“人的法則”反對“物的法則”,強調文學必須維護傳統,表現“良心理智”等等,當時在中國也得到某些文學派別的響應。由於它只是局限在文學領域內,對社會影響不大,沒有形成全球的影響力。
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初期思想大解放時🏺🧔🏼,也有若幹學者重提新人文主義新啟蒙,它的要害是想在中國全面引入人文主義,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或者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補上“啟蒙”的一課。這無疑有它的價值,但畢竟不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潮流。因此🐤,除了知識界小圈子內自我張揚外,並沒有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今天,我們在這裏講的“新人文主義”📄,是希冀傳承人文主義的優秀傳統,應對時代的三大挑戰,全面革新人文主義,迎接一個新人文主義時代。
如果說人文主義針對中世紀的神權和君權,立足於人性的解放👾,重在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具體表現在思想自由和公民人權🧑⚖️,那麽💪🏼,全面應對上述三大歷史性挑戰的是展現全面發展的人🧎♀️➡️。除了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外,還應包括:
(1)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系🔛,包括平等👨❤️💋👨、互助、寬容🤾🏼♂️、無暴力等等。
(2)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不僅是理性的法治⚙️,還要重視德和情。
(3)人與自然的協同關系✯👨🏿🦲,不僅是科學理性地改造自然,為人類發展服務,還要愛護和發展自然,使人類更好的發展🤛🏻。
(4)不同社會文明之間的融合關系,通過越來越密切的全面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以創造未來新的更先進的全人類文明。
據此,我以為中華文明的許多內容都可以也應該為新人文主義作出貢獻。中國人自古就強調人文價值。幾千年前中國最早的學術著作《易》經,就提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講的就是觀察研究人文,用以教化天下人,才成其為人類社會。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澱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茲列舉四個人文理念作為例子📶。
1🕵🏻、德
中華文明高度崇尚“德”💷,從個人品德到社會公德,無所不在,指導中國人的言行🧑🦼。
如果說法是西方科學理性從外部強行規範人們的合理行為,以促進社會有序發展;那麽德就是中國人從自己內在修煉以自覺規範合理的社會行為✌🏻。中國自古也有法,但認為法不能規範人的一切行為,它只是一個網,“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而在疏漏的網眼中要靠德治。所以,法與德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未來人類文明應該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兩者不可偏廢。
2、情
中國人講情。從愛情、親情🦹♂️🧈、友情、鄉情🧚🏽、同胞之情一直到廣泛的人情,都被看成至關重要的事。民諺:“人情大過債,頭頂鍋兒賣”,砸鍋賣鐵也得還人情,可見一斑。即使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哲學傳至中國,也中國化,講階級情、同誌情🧝🏽。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有左右之分🧎🏻➡️,左腦掌管理性,右腦的功能是感情,大腦這一物質基礎決定了理與情都是人的本性不可分割的部分,都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的標誌🔣。西方講理性🧘🏿♀️,促進了科學和法治社會的成長🌚;中國人講情,凡事不僅合理♦︎,還須合情🗒,“合情合理”➿,方稱完美。情大於法👰🏼,是中國社會的大缺點,但西方唯法至上⚫️,也失偏頗。只有左腦與右腦都高度發達並聯合運用,才能充分展現人腦的功能和潛力。因此,理與情的結合才是完整的人文表現,應成為新人文主義的重要內涵👨🏽🌾。
德與情也是互補的🙆🏼🕖。許多德是情的美好規定,德因情而更加光彩;許多情是用德來製約和規範的,沒有德之情叫“缺德”👰♂️,這是中國人最惡狠的罵人語言🧜。中國人強調情,“親人不告”,親人之間不訴於法律🎯,是美德💛;但為了維護社會、民族和國家利益🎄,中國人也強調“忠孝難兩全”⏭🫵🏼,甚至“大義滅親”💟,也被視為至上美德。
3、和
和是中華文明一個十分重要的人文理念🎮。從哲學的“和諧”指導中國人的社會理想🏊🏻♂️,到個人形象要“和氣待人”、“和藹可親”,到家庭團結“家和萬事興”🖖🏻,處世準則“君子和而不同”,到商務活動“和氣生財”,到治國理念“和為貴”,一直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追求“世界大同”……和的理念無所不在,貫徹始終。這與西方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鬥爭哲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完全不同的。和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人自古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是說人與自然是結合一體的,人要按照自然規律行事🐸。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贊美是“和風細雨”🔭🐑,甚至轉義到人們不同意見的爭論也要求“和風細雨”。新人文主義應吸收“和”這一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以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大同世界”。
4🌌、愛
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道家講大愛(大愛無聲🫎、大愛無疆),釋家講慈愛……在中國,不論哪家學說都十分重視愛這一主題。
儒家是最重人文的,它的全部理論以人為中心🐝。儒字就是從人之需也。仁愛是儒家理論的核心,一個學生問什麽是仁🤽🏿♂️,孔子說“愛人”;另一個學生問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又說🌟:“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實現仁愛的途徑就是推己及人。由此演繹出忠、恕、智🧜🏿♀️、義、禮、勇、孝、溫、良、恭、儉、讓等一系列社會道德規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的思想,他認為人性的本質是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還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有此“四端”,只有讓這“四端”自由全面發展🤿,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並進一步推演到“君輕民貴”的治國觀。孔孟之道成為此後三千年引領中國社會的主流人文理念,直至今天仍有著無法忽視🫱🏻、無法消滅的社會影響🤎。有文獻考證,當年歐洲啟蒙學家們正是受到儒家這些理念的影響💆🏻👨🏿🦱,寫下了偉大不朽的《人權宣言》。
從仁愛出發🔅,儒家最後的理想社會理想世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一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大家共有🈯️、共創、共享社會財富,人人相親相愛、和平而無暴力的和諧社會🔫,一個大同世界!也許這就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能被東方的中國人接受並在中國紮下根的道理🧚。
我相信🦶,添加這些中國文明元素,必將大大豐富新人文主義的內容💆🏿。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預言👨🏿⚖️:“美國在文明中心的優勢🕧,似乎也將曇花一現……在文明中心歷史的下一章節中,主導作用可能從美洲轉移到東亞,”中國文明未來之發展,對“處於深淺莫測的人類歷史長河關鍵階段的全人類來說🙅🏽♂️,將是一項偉業”。(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
歷史在飛速前進,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大同世界這一全人類共同理想,呼喚著新人文主義。一個新人文主義時代已如露頭的紅日正在地平線上升起,讓我們舉起雙手歡迎吧!
(本文為劉吉教授在同濟大學中歐學術連線成立大會暨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研討會上的主旨講演)
轉自 文匯報 201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