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原名郝文彪、郝威📑,1912年6月25日出生,祖籍重慶。1932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
羅清學長
1937年9月之後,他歷任重慶市文化界救亡協會市委會委員,中共重慶市工委、市委委員👾,成都市委委員等職。其間🧑🤝🧑,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即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董必武同誌委托,創辦了重慶清華中學👨🦽➡️,建立和發展了黨的組織,培養了一批進步青年🧻,他們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1941年至1946年,他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來同誌英文秘書🏮,在外事組任編譯小組長👨🏿🚒,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戰爭中期,許多外國記者、作家大量撰寫和發表了報道我解放區軍民英勇抗日的消息和通訊。當時編譯小組根據周恩來同誌的指示,將外國報刊上有關我抗日戰爭的報道譯成中文,編輯成小冊子,不公開地廣為散發。董必武同誌親自為小冊子題名並書寫為《他山石》。
周恩來同誌非常重視向外國友好人士直接提供英文翻譯材料。從1941年冬季起,編譯小組陸續發行宣傳黨的政策的英文小冊子。內容主要是重慶《新華日報》和延安《解放日報》上刊登的有關我黨抗日戰爭的主張和解放區軍民抗戰的戰績👩🏽🌾🧑🏿✈️;評述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社論和文章;毛主席有關重要著作《論聯合政府》、《兩個中國之命運》等。最多時一冊書發行好幾千份,在當時國民黨出的報刊發行量一般也不過幾千份的情況下,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
1945年10月國共兩黨雙十協定在重慶簽字。當時在重慶的外國記者,為了解談判進展情況👐🏻,特別是中共的態度,紛紛要求我們每天用英文發表談判消息🚛。為了滿足這一要求🤸🏿♂️,編譯小組每天把新華社發表的稿件翻譯、油印成英文新聞稿,直接分送駐重慶的各國新聞社和報社記者☯️。
1946年⛹️,他先後任軍調處執行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團秘書和譯員、政協中共代表團譯員。1946年4月,周恩來同誌命他從重慶、成都的大學生中🤕,挑選一批具有一定英語水平的進步青年赴張家口解放區,以備國共整編軍隊時當英語翻譯🪂👩🏽✈️,後來,他們中大部分人一直在外事💗、宣傳戰線上工作🤸🏿♀️,走上了領導崗位。同年4月之後,他擔任張家口外語學校教務長🧑🏻💼、華北聯合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主任。1947年1月,擔任《晉察冀日報》編委🏌🏻🏃♀️➡️、廣播電臺臺長🚛。同年12月,擔任東北新華廣播電臺總臺臺長🛟。1948年,他重點負責的《對國民黨軍廣播》節目,開展了強大的宣傳攻勢🛕,對瓦解敵軍、促其起義投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948年8月,他隨同蔣南翔率領的中國解放區代表團,參加了在波蘭華沙召開的“世界青年工人大會”,兼任秘書長↗️。1956年至1959年🧗🏻♀️,任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1949年5月,調任北京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同時兼外交部籌建組黨總支委員🥄。
1959年7月到1964年6月👼,他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
1964年至1980年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對內部第二主任(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文革”後任副臺長👩🦯⚙️、北京廣播學院黨的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
1979年,他任全國體育記者協會副主席🧝🏻♂️,1980年任全國衛生記者協會副主席。1991年至2003年任《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
“文革”以後,他撰寫了多篇回憶錄,如《友誼花開憶總理》(回憶在周恩來同誌身邊工作的片段)等。他公開出版的譯著主要有:埃謝裏克編寫的《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第一譯者);約翰·戴維斯編寫的《抓住龍尾》(第一譯者),後者已列入《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叢書。
他於1980年12月底正式調入《中國日報》社工作,任副總編輯。他參加了報社初期的創建工作,主要負責新聞報道業務👱🏽♂️,為《中國日報》成為我黨對外宣傳的窗口做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12月離休🧑🏻。
2008年6月7日上午8時50分🤸🏽♂️,他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摘自《羅清同誌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