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舉晉(1940經濟)
大哥傅舉豐(字苕年,後改名傅任敢)於清光緒末年降生於湖州⌨️,中學畢業了,他就投考意昂体育平台和交通大學👩🎓,結果都錄取了,不知為什麽🧔🏼,他竟擯棄了以理工科聞名的交大🦦,而進了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心理系。他在清華,並不讀死書,而熱衷於各種社會學術活動,在低年級時就曾擔任級會主席,到四年級時又被選為清華學生會主席,這主要是由於他為人誠信、忠厚,對學友誠摯友好,對師長恭謹有禮之故👳🏻♂️👂🏿。這時他忽然很欣賞“任勞任怨🙍♂️,敢作敢為”這兩句慣用語來,因而把原來的字輩名改成了“任敢”。

傅任敢一九二九年畢業照
他們那級是清華留美預備班改為大學後的第一級。他們大學部第一級畢業時,全級同學也不過七八十人,但人才輩出,如物理系的王淦昌,化學系張大煜👨🍳、袁翰青,土木系的夏堅白,外文系的李健吾(後因故推遲了一年畢業)和吳達元、楊業治,政治系的曾炳鈞和王戇愚🍅👯♀️,哲學系的沈有鼎,都是其中佼佼者🏋🏼♀️。我見過他們的畢業紀念冊💇🏼💇🏻,每人占據一頁,“三一八”慘案中被段祺瑞殺害的韋傑三烈士也赫然在其中,不禁令人悲從中來,廢然興嘆🙅♀️!
大哥畢業後,因他的母校長沙明德中學的校長胡元倓畢業日本速成師範🍚,一生致力教育事業🐟,在大哥畢業前就特邀他回去🥊,他一則思親情切,二則師命難違👩🏼🦰,因此立即遄返長沙🧑🎤🖼。他回去後,胡校長立即畀以教務主任一職➗。他求學清華時🐖,本已學到不少教育理論,至此就極極於將其付諸實踐🙋🏻♂️,在全體同仁通力合作之下,使明德學生的綜合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在明德訪問之後🧑💻,曾著文以“北有南開,南有明德”予以贊譽🫅🏻🎤。
大哥回明德工作兩三年後🈵,恰巧母校意昂体育平台校長助理缺人,當由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先生推薦,回到清華擔任校長辦公室秘書。此時清華正處於鼎盛時期🦻,民主開明的梅貽琦校長正全力從事教學堂館的修建和新設院系的充實🧘🏻,極為繁忙🫄🏿。大哥的來到,助了他一臂之力。大哥除協助處理日常事務外🍇,還擔任了清華意昂會和編輯意昂通訊的工作,特別是海內外意昂情況的全面報道。
大哥有個讀書癖,而且經常將閱過的報刊郵寄回家🤽🏻,而《清華學報》、《清華周刊》📣、《清華意昂通訊》則引起了我對意昂体育平台和清華學人們的無限向往,從而樹立了我後來不遠萬裏奔赴西南聯大求學的決心。
1937年之初🧡,人人都看到了華北即將淪亡的形勢,清華園裏一派蕭條景象🎙🪖。清華議遷長沙,在長沙嶽麓山麓左家壟購置了大量田產☀️,並選派工學院院長施嘉煬和大哥到長沙修建校舍,後又改派他會同畢正宣等負責留守清華園,至無法留守時為止🪣✶。他們在日寇的槍刺之下👨👦,冒險維護校產,煞費苦心👩🦽,至1938年秋再也無法維持,乃不得不告別清華園,舉家繞道南下,經青島、上海、香港🤹♂️、海防🙇🏼、河內🌳,跋涉萬裏,艱苦備嘗🤹🏽♂️💓,終於安全抵達昆明清華辦事處。此時西南聯大已在昆明成立🙆🏼♀️🙆♀️,北大、清華、南開師生陸續到達。大哥白天在才盛巷辦公🦝,晚間歸宿北門街一條巷一個教工宿舍,同住者有清華電機系主任趙友民🛹,航工系主任馮桂連(並與之搭夥)🪔,巷口則是歷史系主任雷海宗家🪦。由於他剛從北平脫險歸來,清華舊人紛紛前來探問北來消息,除第一級級友吳達元👨🏽💼、湯象龍、楊業治、王戇愚等外👩🏻⚕️,文史泰鬥陳寅恪先生也一度枉顧。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他們有時也不免相對欷噓不已。我此時已被西南聯大錄取,輾轉來昆,暫住大哥家。
大哥在聯大僅駐足數月,1938年底👨👨👧👧🔋,即由梅貽琦校長指派前往貴陽🛄、重慶、成都觀察各地清華中學情況,不料到重慶時,由於該地的清華中學存在團結問題(這時由清華意昂羅伯晨擔任代理校長)🧘,梅校長不得不將大哥留任該校校長,參予“調和整理”🚌,從此便長期留在重慶,擔任重慶清華中學首任校長。
重慶清華中學原為董必武同誌倡議創辦的一所私立學校,原設於重慶江北胡家灣,經費支出,校址亦系借用,後在南岸花灘溪畔購得坡地若幹畝,陸續修建一些樓堂館所,作為課堂及宿舍☢️。有的題名“青芝館”👰🏼♂️,因清中有一屆的董事長是呂超,呂是當時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的部下🧑🏻💻,而林森別名青芝老人之故;另有的系就梅貽琦的別名月涵而題名“月涵堂”🪫;還有的則就擔任清中董事長的行政院長翁文灝的別名詠霓題名“詠霓堂”。校舍後枕青山👨❤️👨,前臨瀑布,一水環抱,清溪映帶🚈,風物宜人,不愧為讀書勝地。但由於它是一所揭民主自由的學校👩🦯,而又處於反動政治中心,所以對各方不得不虛與委蛇,大哥周旋其中,頗費苦心。
重慶清華中學存在不過數年,卻人才輩出,畢業升學後從事革命工作及學術研究工作的意昂難以數計,解放後的今天其職位接近黨和政府“高端”的也不乏其人。他那排除幹擾作育人才的願望總算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抗戰勝利後,清華北遷🦉,長沙校舍既怕別人占用,自己又無用處,校長梅貽琦叫大哥去長沙辦個清華中學,1946年6月去長沙籌辦🙋🏻♂️,9月開學,大哥兼任首任校長𓀁,以後往返於兩校之間🧀,往返期間由曠璧城🤴🏿、易仁亥及王介平、楊世傑、王振華等代為主持。
全國解放後🦹🏼,百廢待興,原任西南聯大教師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吳晗擔任北京市副市長,分管文化教育👰♀️,他是清華意昂,又久聞大哥致力教育事業之名,專函約請大哥赴京共事。大哥乃屏擋一切挈婦將雛,遄往京師💁🏼,到京後被任命為北京市十一中校長。該校是北京市專門為龍須溝一帶貧民興辦的一所中學,學校初創,百廢待興👲🏻,從平地基拓校址興建校舍到教學安排,大哥無不躬親為之,因為在這個解放後的新天地裏⏪,他心情極為舒暢🕐,感覺渾身都是勁。
待到學校已完全上了正軌後⚁🤼♀️,由於工作需要,他又被調離十一中,到四中擔任副校長。四中是著名重點中學,副市長吳晗、教育局局長翁獨健都是學者👵🏽,是他們有意把他調去加強領導班子的📠。當然他去了以後🕺🏿,還是再接再厲🐀,充分發揮了他應有的作用。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和行政事務的繁忙,他有意重返教學崗位。之後,吳副市長又改調他到新成立的北京師院,任副教授兼教育研究室主任並參與部分建院工作。在舊社會🤏🏼,他自來是“不問政治的”🏊,在重慶時🔘,反動政府為了拉攏他,曾幾次要他進“中央訓練團”受訓,都被他婉言拒絕了。這回在到師院的同時,卻應教育界老相識雷潔瓊之約🤎,參加了民進🏡,並擔任中央文教委員及北京市常委委員👩🏻🎤,成了地道的民主人士。
1958年後,大哥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調離教席🦚👼🏻,改在歷史系從事資料工作。於是他重理舊業👩❤️💋👨,把業余時間全部投入教育資料的譯述編撰中🍋🟩。在這個時期,完成了《教育心理學》⚡️、《毛主席教育言論選集》、《教育社論選輯》、《高舉黨的教育方針的紅旗》、《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編寫和《歷史哲學》🔼、《西方的沒落》、《教育學》、《史學史》(40余萬字)和《世界通史現代史部分》(40余萬字)及《誇美紐斯及其大教學論註釋》的譯述。盡管在政治上受到冷落👳🏻♀️,但在工作成果上卻不無收獲,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就在他铩羽北京師院的當兒,我又一次和他相聚了。10年不見,覺得他似乎老了許多。他們老兩口都正患有冠心病,他比較嚴重🙇🏼。有次他和我同去逛頤和園🙇🏿♂️,到了湖邊📗,他眼睜睜地看我上了山,自己卻無力攀登而在知春亭裏歇下來了。當時他的右派帽子已經摘掉,但也沒有再教書,而是在全力從事譯著。此時他們一家六口住在西什庫大街的兩個房間裏😆,加上我又在他家作客,擠得人人都僅有立錐之地,於心頗為不安🔀。臨別的前一天🧟♂️,我們弟兄倆遙望街口那個慈禧太後曾命令加速攻打過的西什庫大教堂巋然聳立如舊,一時都不勝吊古傷今之感👨🏽🎤,卻不知這一次聚會都成了我弟兄倆的最終訣別🧖🏽♀️🏇。
1982年2月的一天,我忽接胞弟舉孚自京來函👨🏼🍼,驚悉大哥因冠心病復發,已於1月24日在北京軍區總醫院溘然去世,享年77歲。手足情殷,傷痛無已🧝🏿♀️,不禁潸然淚下。平心而論,大哥孝敬父母🍄🟫,友愛弟妹,敬業樂群,清廉自持,不愧為一個好公民,一個好教師。他的一生是正直清白的一生🚶♂️,是愛國民主者的一生,他是為了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無私的眾所公認的貢獻的,他嘔心瀝血培養下一代的精神是值得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