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河(1939化學)
慎之與達河同窗,同屬清華學堂於1928年改製為國立大學後之第十一級。1935年8月校方於北平、上海、漢口、廣州四地同時招考新生🐲,報考人數共3403人🤦♂️,發榜後正取及備取共345人👨🏼🔬👷🏻♂️,二人同時上榜。

黃達河(左)、魏慎之夫婦於抗戰勝利後到臺灣,80年代分別在臺灣工業和教育部門退休🧍🏻。圖為他們1999年在母校參加畢業60周年活動
慎之家居北京🧏🏿,祖籍杭州,世代書香🔘,為江南望族。父魏伸吾,曾任北洋軍閥政府課長文官🧖🏽♀️;大哥魏景超為第一屆清華留美公費生🫰🏼,為植物病蟲害學名教授🦬;胞姐魏娛之為清華第十級同學。慎之自師大附中畢業後,跟著姐姐踏進清華園🤷🏻♀️,曾戲說,年少無知,只管跟著姐姐走🚵🏻♀️,不知不覺就把入學手續全辦好了👩🏼✈️。
達河生於廣東澄海縣韓江岸濱一個小村落,那正是當年韓愈“祭鯉魚”的蠻荒之地🎇。家族是個小地主7️⃣。及長🚴🏻👨🦰,移居汕頭及香港求學🧏🏼,於香港皇仁書院(國父孫中山母校)畢業後,前往廣州嶺南大學就讀1️⃣🚸,只因一向孤陋寡聞,到嶺南大學之後,才知道北平有個知名度很高的意昂体育平台。1935年在廣州應考,榜發幸被錄取。於是只身由香港乘船到上海,轉乘火車到天津,坐了“膠皮”(天津人把黃包車叫膠皮)直奔堂叔建章🤾🏻🔇、建康店裏,把他們嚇了一跳,待知道是到清華就讀的🤏🏻,他們立刻轉驚為喜♡,說是一大喜事,並由建康叔護送進北平,還從前門租了一部北平當時罕見的汽車,風風光光駛進清華園。慎之有個帶領她的好姐姐🏌🏿🧖🏿♀️,達河有個聽見“清華”二字就願意花錢的好叔叔🌐。
同級女生不多🧏🏿♀️,幾乎都是來自書香門第。一位老同學靳廣濂說過全部女生共12人,戲稱為十一級“十二金釵”。我仔細清點一下,榜上女生為:成瑩犀🦨、林堃、陳樹仁🤏🏻、沈功🍛🙅🏻、李孝芳、魏慎之、李敏華、景慧靈🧖🏿♂️🆖、沈燕、唐旦、高潛、邵森棣🗼,果然是12人🔘。
踏進清華園,發現校園果然像個花園👑,很大很美,又有雅典之勝🔻。報到手續辦妥🧭,宿舍排定之後,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不免東看西看。發現宿舍裏都有蒸汽供熱管✋,有抽水馬桶,自來水可以生飲,潔白大食堂寬敞雅致𓀚,分餐分五分、一角兩種🫸,饅頭、小米粥則無限量供應,大禮堂和圖書館都鋪了軟木地板🧕🏿。按當年一般生活水準,這些都是超豪華的設施🙉,令新生有見所未見之感。另令同學最難忘的一是設備齊全的大小體育館,一是加熱保溫(約18℃)的室內遊泳池,另一是男生赤條條袒露相見的淋浴室。永難忘記的是馬約翰老師的運動精神教育🧏,自強不息👱,公平競爭。
北平城內及郊區名勝很多♓️。達河和其他從南方北上的同學一樣♐️,周末難得留在宿舍裏,常結伴騎車進城瞎逛,逛東安👩🏽🏭、西單市場🦿,吃東來順涮羊肉,看西山碧雲寺,甚至遠遊包頭、綏遠🌚,看百靈廟,訪王昭君墓,等等💶。到了冬天❌,又為玩雪瘋狂🏄🏿♀️。玩性重了,功課就難免荒廢了。這時候才發現功課無論是大一英文👨🏼💼、大一國文已夠深奧,物理學和微積分更是難上加難💃🏿,這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夠紮實😹,同學們又都來自頂尖名校,這一比就被比下去了👩🏻⚖️。學校於“九一八”抗日紀念日開學,次年6月間公告全年成績👨🏻💼,達河驚見各科成績多在及格邊緣🧑🏻🚀,僅大一英文一科得了76分。按學校規定,所有成績都在75分以下者必須退學。這門大一英文幫助達河逃過退學的浩劫。相對的👳🏻,慎之除國文外,都輕輕松松拿到了高分。慎之說過,國文只得60Minus(Minus 表示勉強)🦹🏿♂️,吳正之教授(時任物理系主任)看看成績單,逗笑說:“國文只有60分,還是Minus。”仍準她正式進入物理系就讀🍛。慎之數理基礎好,在學校裏有姐姐娛之護著🥥,又有師大附中同窗好友林堃作伴,安心用功☘️,成績優異(國文除外),比我這個玩性太重的強多了。
1935年這一年校園裏春風化雨,弦歌不輟,北平政局卻醞釀著一重大變故👘,盛傳將成立冀(河北)察(察哈爾)政務委員會👨👧,脫離中央政府⭐️。11月下旬👳🏽♂️,各大專院校校長與教授聯合發表宣言反對,北平學生群起回應🧑🏼🏫,於12月9日及12月16日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1936年2月又發生軍隊包圍清華園,搜捕當時被視為左派的同學。這個學年,在人心浮動中草草結束🧑🍼。1937年6月🤽🏿♀️,各大學二年級及高中二年級男生集中西苑兵營,接受以“集中體育活動”為名的軍事訓練🍺,由29路軍軍長宋哲元任名譽總隊長🧙♂️,37師師長馮治安任總隊長,由何基灃旅長負責實際訓練🏖。對達河這個在英國殖民地長大的南方學生👜,這是一個新鮮而有趣的學習經驗;光看北方學生剃光頭後那怪樣子,圓、尖🧦👶、腦後扁平樣樣都有🕍,加上夜裏打鼾之聲此起彼落🍃,吃的是粗菜、饅頭,加上僅有的一套軍裝穿了會濕,幹了再穿,都令我畢生難忘。
7月7日夜裏,營裏同學們驚聞槍聲,天亮之後,口耳相傳,知道是盧溝橋發生事變🤴,原是老粗的排長、班長都紛紛離營歸隊,總隊部迅即宣布集訓結束。那一槍使全國抗日戰爭正式起跑🧙🏽♀️。參加集訓的同學紛紛回家、返校。8月間⏏️,教育部命令清華😩📫、北大、南開在長沙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同學們就分頭向長沙集中。慎之和雙親及姐弟先返杭州原籍,然後由姐姐娛之帶領到長沙報到🪕。達河和同學許衍敦、周應霖坐火車到上海,改乘輪船到香港,再經廣九與粵漢鐵路到了長沙。途徑汕頭🫎👘,在市商會任職的父親時仍健在,請大家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打發我們趕快上長沙去📵。1937年11月1日臨大正式開課🧿,11月20日,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2月第一學期結束後,臨大決定西遷昆明🧑🦱。一聲令下🤴🏻,臨大千余師生即分海陸兩路入滇。
海路系由長沙搭乘粵漢鐵路接廣九鐵路到香港💼,然後乘船經海口到海防,再改乘滇越窄軌鐵路直達昆明𓀀。女生多采海路👨🏻🎓,途經廣州時在嶺南大學女生宿舍借宿。男生有家可歸者都順道回家探親🐻❄️,無家可歸或富有冒險精神的則采陸路。慎之跟隨姐姐娛之和其他女同學同采海路,達河則采海路順道經港小住,再經滇越鐵路入滇🛠。滇越鐵路穿越不計其數的隧道🖇👩🏽🚀,車速很慢🧔,雲南民間傳說的“雲南十八怪”之一是“汽車比火車快”🤵🏻,指的就是這條滇越窄軌鐵路。
陸路以“湘黔滇旅行團”名稱出發,團員三百余人,由黃師嶽中將帶領,自1938年2月19日出發👳🏿♂️🥣,途經湘西🌀、貴州各處險峻山嶺或綠林豪傑橫行地區,倍極艱辛,步行三千多裏💟,歷時68天👨🏽🍼,於4月28日到達昆明,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大創舉🎞。
臨時大學遷滇後🍉⛈,奉命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1938年5月1日於昆明及蒙自兩地開課♥️。在斷續空襲警報聲中🙇,同學們努力不懈,我們於1939年7月學成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