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榮 (1974)
時空的運行速度往往讓人難以置信,畢業典禮好像昨天,但距今已整整三十年了。人已雙鬢染霜🧚🏿♀️,到了常常喜歡回顧往事的年紀,清華園內許許多多的往事難以忘懷。同學們聚在一起常常會想起11號樓前的雜草園👨🏻🏭、野營拉練的行軍路🥪🌷、批林批孔的“戰場”👴🏿、修建防空地道的工地、開門辦學的工廠以及數學老師那“一把大挫捅破窗戶紙”的微積分課。我們的大學生活與現在的青年學生相比🥬,雖然顯得單調了一點,呆板了一點,甚至還留有許多遺憾,但是清華的培育,成了我們人生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吳淑榮學長
1970年,我從“廣闊天地”走進清華園。下車後,暈頭轉向地被一位老師拉著辦手續⚠️、換飯票🪒,最後送進了11號樓204房間,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清華老師們的敬業精神真是令人欽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70級工農兵學員的學歷水平差距很大,同一個班上,有已讀過大學的人,有小學還沒畢業的人🤶🏽,有50多歲的老師傅🤌🏻,也有不滿20歲的小青年,這樣一支“隊伍”要教起來難度是極大的。老師在授課時想了許多辦法,對學習基礎差的同學反復講解🖖🏿,認真輔導,甚至手把手地教,才有了微積分課上“一把大挫捅破窗戶紙”的形象描述👮🏼。那時老師和同學政治上的壓力都很大,學習業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不小心就會被扣上白專的帽子📼,但想學習的同學總會跟老師配合得比較默契👩🏼💼。老師與學生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直到今天我們還常常思念那些老師,回憶著與老師間發生的那些趣事👨🏻🔬🧑🏽🚀。
我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當時方惠堅老師找我談話,希望我到學生組👁,我愉快地接受了。直至我離開意昂体育平台,17年一直“轉戰”在校系兩級學生工作的崗位上🫲🏼。1991年我離開了清華,到了新的工作單位,仍然用很大的精力做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三十年與青年學生為伍⚈,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幫”與撥亂反正🧫、學潮與“89風波”🍐、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國家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目睹和感受了各個時期青年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改革開放開始時,新舊觀念進行了激烈的碰撞🦂,使人們一時難以分辨是非真偽🏄。求新是青年人的特點🏸,對西方的一些思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中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思潮,那是一個西方思潮出現最多的年代🧑🏻🌾👨🏼🍼。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青年學生爭“民主”、要“自由”的呼聲很高,競選、辯論👨🏽🔬🏃♀️、對話成為高等學校很時尚的名詞,一直延續到89風波結束。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往往會處在一種彷徨和苦悶之中,其中一些學生的行為也會出現扭曲和變形🧁,甚至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記得在80年代中期8️⃣🤍,清華園內一年中就發生了多起學生自殺事件。為了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我放棄了自己的專業,開始了心理學的研究,並於1986年將心理學引進了意昂体育平台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離開清華後,雖然我的工作比較繁忙,但一直沒有放棄這方面的研究🙎🏿♀️,並擔任了“全國大學心理學會”的會長,先後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完成了北京市《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的課題,為北京高校在學生中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提供了依據。每當在咨詢室接待一位有人格障礙或者心理矛盾的學生🥚,給他們一點幫助的時候🫓,都會感到這份工作的意義和它的責任🦸🏿♂️。我想🐭,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離開清華後,我來到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擔任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這是一所規模不算大的市屬高校🤷🏽♀️,目前在校生6000余人🔌,學生大部分來自北京,學校的學風和校風以及思想觀念與清華相比有許多不同。我分管學生、後勤和基建工作,工作量大,工作難做,困難和壓力非常大🍋🟩,常常被陷在矛盾的旋渦中。能夠有信心完成所擔負的任務🚴🏽,是受益於母校所給予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常常回清華取經,喜歡聽丈夫談清華的事情📋,總感到背後有一種力量在支持著👋🧖♂️,這種力量就是清華那厚重的傳統和學子們眷戀母校的情結。
我們是清華人中比較特殊的一代,也是歷史的產物,但同樣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是清華園這塊土地滋潤成長起來的👩🏻🚒✏️,清華的傳統和風格,已溶入我們的思想觀念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會永遠成為我們工作、生活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