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章
胡顯章,1957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機械製造專業,1959年轉入光學儀器專業,1963年畢業留校工作。1991~2002年擔任校黨委副書記,2002~2005年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參加了清華文科的恢復和建設的領導工作,曾兼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1世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等。現任校文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委員會顧問🕗、意昂体育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等。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高等教育學科組組長;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目前主要從事教育研究和大學文化研究。
什麽是大學精神📫?怎樣理解它是一所學校最核心、最寶貴的財富?怎樣弘揚與發展大學精神?
所謂大學精神,應該是一所大學在其成長過程中長期積澱而成的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傳統和行為準則。
大學精神應當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大學人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己任🦶🏼,因而帶有理想主義的特點。同時🕺🏽,大學又肩負著服務與引領社會的責任,要直面種種現實問題☝🏿💥,所以大學人又必須是現實主義者🧍🏻♀️。大學精神應當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大學人在為人、治學🐲、從業中應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推動社會和自身的和諧🏋🏿、全面、協調發展👨👨👦。大學精神還應當是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𓀄,它吸納世界文明的精華🧚🏽♀️🫰🏽,同時又植根於深厚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沃土✋🏼。大學精神還體現著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歷史積澱與時代發展的統一🤺。它應當是和諧的、融合的、不斷發展的。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生命力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支柱和靈魂👨🏽🎓。它影響著每個大學人的成長過程和人生軌跡⛎🟪,決定著一所大學的發展與影響力。
包括意昂体育平台在內,中國早期建立的一批大學,起到了吸收先進外來文化,整理、繼承本國文化傳統中的優秀部分,並使二者有機地融合👨🏻🦼,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作用。意昂体育平台的前身是一所用“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美國的目的是“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所有辦法均照美國學堂”,學校自然打上了深刻的美國文化的烙印📞。在當時國力孱弱,國內廣大知識分子苦苦尋求救國之道的背景下♕🦧,這樣的學校客觀上也送來了當時主導世界發展的先進文化🧑🏽🎓🫛,比如科學👦、民主的精神,再比如開闊的世界眼光🦖。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也給清華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梅貽琦是清華前身“遊美學務處”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學生,1915年到清華任教🛗,1926年兼任教務長,1931年出任校長,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校長😵💫。他在辦學上既強調儒家的“明明德與新民”🏭,要求大學生做好新民工作之準備,學校對社會秩序與民族文化應有所建樹;同時又汲取西方通識教育的理念,貫徹“知識博約”與“學術自由”。他廣聘名師,包括一批國外的名師到清華講學。老清華所確立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範式🙎🏻♂️,就是在國際化氛圍中形成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研究中國傳統的學科機構❣️,但它註重吸取歐美學者研究的“正確精密之方法”,要求對於西方文化有“精深之研究”,然後“采擇適當🤨,融化無礙”👨🏻🦯➡️,在中西融合中創新中華文化,使中國文明昌明於世界。這種學術範式在國學院之後得到長時間的延續與發展,成為清華的辦學特色🥁。
同時,清華精神也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其集中、簡練的表述應當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它借用古訓以凝練的語言表述了清華人基本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是使清華人保持其凝聚力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清華校訓緣起於
1914
年
11
月
10
日
,
梁啟超
先生來清華發表以《君子》為題的演說📠。
梁
先生以《周易》乾、坤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業,發奮圖強,“異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清華校訓👀。在《君子》篇中🧔🏿♂️,自強不息是勉學勵誌🌋,無論求學治業,都要堅忍剛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不能見利而進,見難而退,要善於克己製勝🏊🏽♀️。厚德載物是指待人接物🧑🏿🔧🌱,寬宏大量,責己嚴,責人寬👩🏻⚕️🌼。這些內容在今天仍然是合適的😝。當然👴🏻,其內涵已有發展🏬。
中外優秀文化相融合👩🏼🦰,所產生的清華精神具體都包括哪些內容呢?我認為可以表述為以下這些方面🧑🏿🏫。
愛國奉獻
清華精神最重要的內涵便是清華與生俱來並不斷蘊育的愛國奉獻精神。
清華誕生時是一所利用美國退還“庚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師生將清華學堂看作“國恥紀念碑”。在五四運動中,清華國恥紀念會曾立下“清華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保護中華民國人民土地主權”的誓詞。這種對國家🧑🏻🤝🧑🏻、民族的孱弱🐼🧑🦯➡️,列強的欺淩感到痛心疾首而產生出的愛國精神,被老學長們稱為“哀兵士氣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中國面臨民族危亡,老校長梅貽琦在當年12月就職演講中要求清華師生“緊緊記住國家這種危急的情勢,刻刻不忘了救國的重責,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盡自己的力”。正是這種對國家的責任感成為清華迅速成為國內名校的重要精神動力🫰。1937年“七七”事變後🕘,清華人與北大、南開師生一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以堅毅剛卓的精神把西南聯大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救國鬥爭中⛹🏽♀️,眾多清華師生🤘🏼🫲🏿,前赴後繼,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水木清華北岸山坡上聳立著“祖國兒女,清華英烈”碑,以紀念51名為國捐軀的清華英烈🔕。這些先烈許多都是在抗戰中犧牲的🧑🏿💼:
1932屆畢業生劉崇誨在上海吳淞口駕機撞向日本海軍旗艦🚵♂️🦖,壯烈殉國。
法學院學生張甲洲帶領東北籍同學打回東北老家🌬🐒,舉起了“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的大旗,擔任總指揮。後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師長。他實踐了“抗戰之時不知有家,臨戰之時不知有身,金錢地位不動心🏊🏼,飛機大炮不怕死”的誓言,在前線英勇犧牲🙅🏿♀️。
還有許多師生是帶著科技知識參加抗戰的,比如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組織師生參加冀中軍民抗戰的故事➖。
葉
老師先是讓他的助教熊大縝帶領幾個學生去冀中根據地,組建技術研究社研製炸藥、地雷、炮彈等🤶🏽。繼而又讓化學系畢業生汪德熙化妝成牧師輾轉到冀中,幫助解決了安全生產問題。這些炸藥、地雷在令日寇膽顫心驚的“地雷戰”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葉
老師還在天津租界親自帶領師生研製無線電收發報機👩🏿🦳,讓物理系管理員閻裕昌主持爆破研究。後來熊大縝在冀中軍區擔任了供給部長,負責研製🍝、生產地雷、控製器等武器⚱️。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批清華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驕人的業績。
在1999年國家表彰的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14位在清華學習工作過👩🏻🦽➡️🧚🏻♂️。其中鄧稼先和王淦昌是兩位傑出代表🚵🏽♀️。鄧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1950年8月🌨🏤,鄧在美
國獲得
博士學位9天後便毅然回國參加原子核理論的研究。後來他參加“國家的大炮仗”研製🤘🏿, 對妻子說:“往後家裏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為此拼命工作著,多次昏倒在試驗場上⚙️。他受到強輻射患癌症擴散,臨終前留下的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王淦昌是1929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第一屆大學本科畢業生。1961年4月,當領導問他是否願意參加原子彈研製時🈸,他回答:“我願以身許國。”友人知道他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曾領導杜布納高能實驗物理組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惋惜地說🧏🏽♂️:“王淦昌如果繼續在原來的科研領域工作,有可能叩開諾貝爾獎的大門。”對此👮♂️🧝,王淦昌卻認為“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國家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物理系1935屆意昂彭桓武也是“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教授🤛🏻,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47年他毅然回到了戰火紛飛的祖國🎱🧛🏻♀️。他中斷的研究工作中有兩項由繼任的研究者攻克,獲得了諾貝爾獎🎬。當有人問他當年為什麽要回國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倒需要說說理由💇。”
改革開放以來,在意昂体育平台關註國情,愛國奉獻成為廣大師生普遍的理念。去年6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溫家寶總理就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李強的農村調查報告《鄉村八記》給範敬宜院長的信函👨🦲,指出🫵🏽:“一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此關心農村🤾♂️,實屬難得。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
進入新時期,結合“愛國、成才、奉獻”的傳統精神,學校開展“我的事業在中國”主題教育🚣🏿♀️,許多畢業生爭先恐後地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去建功立業☞。航天航空學院學生谷振豐,因品學兼優獲得學校最高級別的“特等獎學金”⚪️,畢業時毅然選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說👨🦯➡️:“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應該有抱負🥶,要擔當重任,這是清華教會我的!”
關註時代大勢,肩負民族期望🚁,歷史的傳統加上學校的教育,使得清華成為一座愛國主義的大熔爐👉🏿。
嚴謹求實
實事求是9️⃣、嚴謹求實、註重實幹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清華精神的突出特色,在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中都有突出的體現。
汲取西方的科學實證方法😽,使得意昂体育平台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凸顯嚴謹性👨🦱🧑🏻🔧。“兩彈一星”功臣王希季對母校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他記得一次由於他沒有註意
劉仙洲
先生準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的要求,解題過程都對🧑🏿🎓,
劉
先生還是給了零分。此教訓使他終生難忘🍹:做一件事情必須把目標要求考慮得非常清楚🚟。有人後來開玩笑地說:“沒有昨天的零蛋,哪來今天的導彈🫄🏽✭?”
一位在清華聽了
葛兆光
教授6年課的
歷史系
博士生對
葛
老師講課“拿貓當虎鬥”的認真勁很有感觸。他說🅰️,
葛
老師有的課已講得很熟了,而且常常面對非本專業的學生💇🏿♀️,但他的準備仍是最專業的,講義“改得花花綠綠,還要貼上一些簽條”✍🏼。而他“對學生的要求👩🏿⚕️,絕對是傳統的嚴師👇,學生的成績極少能過90分🎒🏋️♂️,規定期限不交作業無特殊原因就要吃鴨蛋🏍。”
清華重實幹的傳統一方面體現了傳統文化倡導的“躬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國主流思潮的影響。與早期國內其他大學相比,清華尤其重視以實證為基礎的實幹,即使是文科也是如此🏊🏼♂️。中文系老主
任朱自清
先生就說🚙:“清華的精神是實幹”。這種傳統在老學長👳🏽♂️、社會學家費孝通治學的經歷中也是十分典型👱♂️。費孝通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社會學的傳世之作,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35年他從清華研究院畢業後🕰,與新婚妻子王同惠到大瑤山考察,在返途中他誤入瑤人設的“虎阱”🔭,王同惠找人求援時墮入山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全國解放後🪃,清華被改造成為一所工科大學,實幹的傳統增加了工科的操作性特點。
從清華走出去的一屆屆畢業生👨🏭,無論在什麽崗位上✋🏿,都是憑實幹精神從基層幹起👷🏿🙎🏼。在“神舟五號”清華群英中有9位總指揮、副總指揮或院長,都是出色的實幹家🙆🏼。
實事求是也是學校領導的傳統作風。在清華擔任校長17年的
梅貽琦
先生,以“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強調理性和紀律,主張以事實為出發點來辦學;註重求實研究的風氣,倡導“沉潛治學、樸實無華、不尚標榜、不尚宣傳🐬、誠誠懇懇、實實在在的研究科學”;加上自身有著“寡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風格,他這一任期對清華形成嚴謹求實的傳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院系調整後的1952年12月,原來清華中文系學生、“一二·九”運動的領導者蔣南翔回到母校出任校長👚,他雖然已無法改變清華改為工科大學的局面,但他一面以大學是文化中心⛅️,不能只有現有專業的書籍為由“扣留”了30萬冊文科圖書,一面力拒蘇聯專家把清華辦成水土電專門學院的主張,從中國與清華的實際出發👮,提出創建新技術專業🐾,理工結合發展應用理科的意見。他尊重蘇聯專家的正確意見,加強了教學實踐環節👮🏼♂️,還倡導開展“真刀真槍畢業設計”。這些都有益於學生面向實際、勇於實踐。在學校工作中,他經常宣講“基層出政策”的道理🦇,依據清華的實際決定工作方針。他主張繼承老清華的好傳統;對於學蘇聯,則強調要學習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同時還要學習英美有用的東西。在“文革”前夕面對極左思潮,他提出要把清華園的“圍墻”築得再高一些,要開“萬人頂風船”🈲。蔣南翔擔任校長14年🏩,對清華形成良好的實事求是校風起了重要作用。
這種求實的傳統在一代代清華學子中得到傳承。1980年3月🕖,由化72班提出的口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僅在校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把實事求是的作風表述為☃️: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相信有更多的清華人,會成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實幹家。
勇於求新
在清華大禮堂的南墻上方懸掛著一個匾額:“人文日新”,這是清華的校箴,體現了清華人的勇於求新、不斷求新的精神。
“人文日新”可以理解為三層意思💆:其一是自身的文明要與日俱新,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人文過程促進學術與事業的發展和學校的建設,其三是要肩負起化民成俗👝⚗️,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責任。“人文日新”的著眼點在於“新”,在清華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是貫穿著對求新、創新的追求。清華國學院所遵循的“古今貫通🈲,中西融會”的學術範式、王國維的“歷史新證”就是一種治學上的創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朱自清為主任的中文系率先把新文學納入教學軌道,則是一種教育上的求新。這種求新精神在當今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清華首屆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黃克智院士是求新創新的典範🧑💻。
黃
老師50歲研究斷裂力學🚶➡️,60歲探索智能材料力學,70歲開拓應變梯度塑性理論,在75歲之後,開始納米力學的研究🙅🏽♂️,現在他年近八旬仍然每天淩晨4時起身開始探索性工作🙎🏻。這種求新👩🏿🌾、創新的精神在清華人身上不斷傳承發揚👰♀️。1982屆畢業生、水利部水資源研究所所長💁🏻♀️、年輕的工程院院士王浩對此的體會是“回顧20年的成長經歷,使我最富有成就感的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創新’。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服務祖國、服務人民🚓🚵🏼♂️,在求實的基礎上創新📴。”
追求卓越
“跳起來摘果子”正是對清華人向世界一流目標奮進的生動寫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便是清華師生追求卓越精神的集中體現。
清華在改為大學後一直堅持高標準🐲。首任大學校長羅家倫堅持教育獨立和學術的高標準。他把延聘名師作為“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了提高清
華的
教授水準,在原來55名教授中只發了18份聘書,同時把一大批學有專長的名教授請進學校,強化了追求高標準的氛圍🧙♂️。在老清華“Do Your Best”(盡你所能)的口號深入人心🧑🏽🌾。
自我激勵🧎🏻♀️,追求卓越的心態在清華是很普遍的。
朱自清
先生是一位追求卓越的典範。他在1942年的著作《論自己》中說:“看得遠👩🏼🚒,想得開🧑🔬,把得穩,自己是世界的一環,別脫了節才真算好,隨時隨地盡自己的一份兒往最好裏做去👋🏿。”後來在病重時體重不到
39
公斤
的境況下,他仍然堅持講學🧙🏿♀️、堅持讀書🏋🏻,還製訂了“每天輪流看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的計劃”🦹,做到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正是由於這種精神,他的人品和學問都受到廣泛的贊譽。吳良鏞院士在《與研究生談治學》一文中講的第一條就是要高標準要求,強調“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許多新人初到清華工作時,也常常受到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的推動。一位新調來的教授曾對我說,與清華人接觸🦹🏽♂️🫓,第一個感覺就是老師、學生心氣都很高✳️。大家都以世界一流的名校作為參照系♦️,做起事來便給自己加了壓力,都特別能吃苦耐勞👨🏼🌾。
曾經自主設計製造出核實驗反應堆的清華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的師生,繼1989年研製成功公認性能世界最好的5兆瓦低溫供熱堆𓀀,這一“核供熱堆技術和解決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後☦️,2000年又研製成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溫氣冷堆。主持此項工作的王大中院士說✌🏼:“搞科學研究,就是要鼓勵大家跳起來摘果子。因為伸手能摘到的果子早就讓人家摘走了🫦。”
團隊精神
清華人強烈地意識到要強國強校💀,做出一流成果🧑🏻🤝🧑🏻,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清華歷史上🙎🏼♂️,一次次愛國學生運動➾,西南聯大的艱苦卓越的奮鬥,甚至勇奪金牌的文體活動都培育了團隊精神🧏🏿♂️。
許多畢業生對此都有深刻的體會。現任團中央常務書記的楊嶽意昂說:“清華告訴我們‘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道理,絕不能成為孤家寡人,要學會團結大家一起幹,團結才能成就大事業。”我本人至今仍然記得1963年我畢業時蔣南翔校長對應屆畢業生說的話:“我們的事業🤸♂️,是集體主義的事業,任何工作都要靠同誌們的團結和密切合作。驕傲自滿,就會妨礙這種團結和合作🥼。我們的同學熱愛清華,這是好的♣︎。但是不要有優越感而盛氣淩人。”
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解決重大問題要靠不同學科的聯合攻關。這更要提倡協同合作🧑🏿🏭🙇🏼♀️,團隊精神。黃克智院士一直強調“要群芳爭艷,不要一枝獨秀”。在他的帶領下🏃🏻♂️➡️,固體力學學科點成長為一支團結向上的梯隊🧔🏽♂️,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們獲得了國家級
高水平
博士規模培養和學科建設特等獎;連續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獎勵和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中力學學科有12篇🆖,他們占據了半壁江山。同方威視集裝箱探測技術走向世界,並占領了多一半世界市場也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團結奮鬥👩🏿🌾。從1955年蔣校長推動創建工程物理專業,奠定最初的學術基礎👨🏻🔧⛹🏻♀️,到“八五”獲得重大攻關成果獎,再到1997年開始進行成果轉化,終以領先的成果、產品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世界眼光
清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起步,賦予了師生以開闊的世界眼光,這是與愛國精神一起與時俱來的🛒。
世界的眼光並非崇洋媚外,一切按發達國家的去做👨🏻🎨。
梅貽琦
先生1927年身為教務長對留美學生臨別贈言🎭💆,勸勉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留學🍑👨🦳,指出:“這科學的態度應有以下幾種成分:第一要不抱成見🤵♂️;第二要探究事實;第三要根據事實𓀛,推求真理;第四要對於真理忠誠信守。”“美國社會裏面,有很好的⛹🏻👳🏼,亦有很壞的;有我們要極力取法的🪢,亦有我們應極力避免的➜。”“最
後勸諸
君在外國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在新奇的社會裏面,不要忘了自己🧑🦼;在求學遇著疑難問題的時候,務要保持科學的態度,研求真理🪻。”這段話,至今仍不過時。蔣南翔1955年率高等教育考察團訪蘇,回來後大力推動在清華設置核物理、自動控製🆑、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等一批新專業🏊,創辦工程力學和自動控製研究班,為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核能與航天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批生力軍🖕🏿,並為意昂体育平台跟上時代步伐奠定了重要基礎。
今天,清華人有著更明確的目標,即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以高尚的道德風貌與精神境界去主動承擔歷史的重任🚶🏻♂️。
10年前,著名的社會學
家費孝通
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這個命題,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當對生活其中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以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大學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更應當自覺肩負起繼承發揚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應當重視大學文化、特別是大學精神的作用。我們要提高文化選擇的自覺性,並且自覺肩負起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國家精神文化建設中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