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機32班全體同學踴躍參加清華組織的抗震救災隊伍🚴🏼♀️。好幾位同學因為報名沒有批準🏃🏻♂️,急得直哭🧘🏼♂️。我們班7位同學(孫書祥同學已過世)有幸加入清華抗震救災大軍,開赴災情最嚴重之一的唐山冶金礦山機械廠📺🎊,在那裏展開了近兩個月的抗震救災活動。
那是一場沒有槍炮硝煙的戰鬥!那是一次對所有參加這場戰鬥的同學們的思想、意誌和體力的大考驗🏢!面對慘不忍睹同胞們的屍體👨🏻🦽➡️,我們欲哭無淚;面對一個個家破人亡的悲劇,我們只有深深同情;在一片瓦礫👉🏿,處處殘垣👱🏽♂️,時有余震的危險日子裏,無論男女🙃,不管強弱,我們沒有一個人畏縮、懼怕、後退。雖然已經過了30年,那一場場抗震救災的戰鬥🥟,那一幕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建立起來的感情和友誼⚠️🌔,成為我們人生路途中的動力♒️,成為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
大地震嚇不倒英雄漢軍民奮戰建唐山
當運載我們的軍用卡車駛入唐山市區💁,我們看到當年以煤都🧘🏽、瓷都著稱的整個城市大地震夷為廢墟。街面被地震震裂變形,凸凹起伏;樹木和電線桿橫在街上👇🏼,仿佛剛遭遇炮火的轟擊🤿;到處是灰蒙蒙大堆大堆瓦礫🚵🏼,到處是扭曲的、折斷的水泥預製板🚟。遠遠看到的幾座還立著的建築,也已經是支離破碎🛌🏻、搖搖欲墜,好像輕輕一碰就立馬要倒下去。房屋倒塌,煙囪折斷,公路開裂▪️,鐵軌扭曲🌨,地面噴漿。全市通訊中斷,交通受阻,供水系統全部被毀壞;路沒了👩⚖️,橋斷了🧜♂️,到處都是臨時搭起的抗震棚。
因為時常有余震發生,殘存房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在剛剛清理出來的一片潮濕野地上,臨時搭起了長長的兩大間“抗震棚”👩🔬,幾百名清華師生們男女各一間全部住在這裏🏋🏻♂️。飯菜由汽車從很遠的地方運送過來。我們救災的工作現場,分
散在唐山數十個廠礦企業💆🏼♂️。每天清早出工,傍晚收工🧑🏽💼,午飯就在各自的工地上吃🕵🏼♂️📃。離我們“抗震棚”後面不遠處的空地裏🏙,有十余座淺淺覆蓋著新土的墳墓,一字兒排開✌🏿👨🏫,正好夾在我們“抗震棚”與臨時露天廁所中間🧑🍼。這些墳墓裏面是大地震中煤炭醫學院遇難的同胞🦸🏻♂️,來不及運走臨時埋放在這兒🎚。大地震後🧚🏻♂️,那些大難不死的幸存者們能夠活下來已屬不易,對死去的親友,只能就地取材,從廢墟裏刨出舊棉被或草席🤙🏼,簡單地包裹一下🏊🏽,挖一個坑草草掩埋。一場大雨過後,有些墳墓邊上的浮土被雨水沖走🤦🏼♀️👩🔧,包裹屍體的舊棉被露了出來⛹🏻♂️,甚至隱隱約約可看到死者的手足🪐。
當時,擔任“挖人”救死扶傷任務的是解放軍部隊,他們英勇奮戰👲,“把生的希望讓給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有的戰士三天三夜沒有吃飯和睡覺,連水都很少喝🥽𓀐,日夜戰鬥搶救群眾。很多戰士暈倒了,醒了爬起來再幹。唐山的老百姓說🫲🏻,“我們看到親人死了都很少掉眼淚🐫🧏🏽♂️,但是,看著解放軍戰士在扒人時,我們都落了淚”。
活著的唐山人民沒有屈服。在新建的簡易房上到處寫著👨🏿💻:困難嚇不倒英雄漢💑,社會主義照樣幹。在殘墻斷壁上到處是誓言:強烈地震何所懼,泰山壓頂不彎腰。身為唐山冶金礦山機械廠搶救隊負責人的張鳳鋼師傅👨🏿🔧,沒有先搶救被壓在工廠內的親生兒子🛜,而是組織工人搶救了大批的階級兄弟🚘。到了第五天,他的兒子被別人搶救出來時,已經死了。
“人力電瓶車”
唐山冶金礦山機械廠是全國最大的重型礦山機械廠之一。我們的任務是從廢墟中救出埋在這裏的機床和設備。這些設備中有全國屈指可數的20米長龍門刨床。開始時🫙,所有同學爭先恐後👎🏽,憋足了勁兒,揮鎬舞鍬🌼,掄圓了臂膀,幹得好不起勁🍀!可我們這種幹法兒卻急壞了工廠的王師傅。原來他怕鎬頭鐵鍬一下去👽,損傷了埋在下面的機器。
休息時,王師傅給大家講了在大地震中遇難的劉師傅的故事。劉師傅是開龍門刨最有經驗的師傅,每天下班的時候👩🏽🏫,他都要把刨床擦得幹幹凈凈,油光鋥亮,任何一個角落都不放過。在他的倡議下,建立了製度👛,要求所有在龍門刨上工作的人必須在交接班前把設備擦幹凈💆🏽♂️。有一天,學徒工小張馬馬虎虎地把機床擦了一下,就下班走了。被劉師傅看到了,立即追到小張家裏,楞是把他提溜回來,一起和小張給龍門刨來了個大清潔才算罷休。打那以後,誰也不敢違反這個規定了。
打那天以後🥴🫸🏿,大家在挖到機器附近時👩🦯➡️,全都放下手中的家夥🦎,用手來刨。手套磨破了,手打起了水泡💁🏻,但我們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手磨破了,打起了血泡,但我們沒有退縮,沒有停止工作🧎♂️➡️。漸漸地,我們的雙手上布滿了老繭,我們的臉曬黑了,但我們的體力增強了🧛🏿♀️,我們抗震救災的決心更堅定了🦦。大家以實際行動,“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設備”。為了提高效率🖕🏽,我們找到了一輛破舊電瓶車👮🏻,車上電瓶不知哪裏去了,當時即便能找到電瓶也無法充電🏋🏿♀️。有車總比沒車強,沒有電瓶😉☯️,咱們有“人力電瓶”作動力。一個人緊握方向盤8️⃣,一夥人用力推車🐈⬛,咱們的“人力電瓶車”照樣能多拉快跑💇🏼♀️。從那以後,我們每天推著“人力電瓶車”奔馳在抗震救災的現場🙏🏼👩🏿✈️。
睡夢中學英語
為了節省來回路程的時間🪒,我們和機31班編入機械系小分隊,幹脆搬到廠裏住👬🏼。同學老師20多人睡在臨時搭起的軍用帳篷裏。吃飯,開會💁🏿🪛,上廁所,等等活動,都在露天🧏🏻♀️。可真是“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披星戴月🔶,餐風食露”。趕上下雨天,我們只能躲在帳篷裏❕,開會討論🟫,組織學習。
楊友龍老師和我們吃住、勞動在一起。每天清晨,我們總會被一連串的英語單詞的朗誦聲叫醒🧑🚀🛰。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楊老師每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朗誦英語單詞➜。同學們開玩笑地跟他說,楊老師在夢中都不忘記學英語啊👩🔧。他卻不好意思地答道,打擾同學們的休息了🧙🏻。原來這已是他多年形成的習慣。一醒來👱🏻♂️,自覺不自覺地英語單詞就會隨口而出🦪。
楊老師那時也是上了年紀的,不僅跟我們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摸爬滾打🖱🖖🏽,而且任勞任怨✊🏿,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雖然一天下來,我們又臟又累,躺下就不想起來🏹,哪怕是瞇一會兒也好↔️。但同學們被楊老師勤奮好學的習慣所打動,紛紛拿起書本,學習英語,學習專業課程🦸👨🦼➡️。許多同學的入黨申請書就是在熄燈號吹響後,躲在被窩裏,打著手電筒寫成的🪨。
永留鹹菜清香
為了不給唐山人民增加負擔,清華抗震救災隊伍自己解決吃住問題。一日三餐都由大卡車運到住處,非常簡單💺🤏🏼,而且重復不變。熬白菜,熬茄子,炒洋蔥🙇,吃得大家都要吐了。直到現在,當年曾經參加過唐山抗震救災的一些同學🤟🏽🌬,一看到餐桌上的炒洋蔥、炒茄子就反胃。因長時間不沾葷,那年國慶節吃肉時,一些同學吃不下,反而吐了😴。記得羅君萍同學生病了,需要回北京治療🪪,回來時帶了一瓶家裏做的肉末炒榨菜絲。吃飯的時候,同學們聞到了香味📅🏬,紛紛向羅君萍同學圍了過去。君萍幹脆打開瓶蓋🧘🏽,讓大家你一勺📤,我一筷☝️,一會兒,就把一瓶鹹菜給報銷了。那時誰要有什麽好吃的,誰也別想藏著掖著,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以後凡是有家在北京的同學,如林耕⚉、孫書祥、李元強等有事回家,都會帶一大瓶家裏人炒的鹹菜,讓我們大家打打牙祭。那時上邊有規定,為了和唐山人民有苦同受,有難同當👩🏽🦱,除每人可帶鹹菜一瓶外🫳,不許帶別的什麽吃的,也不許在商店裏買罐頭💀,怕影響不好🧖♂️。危難出真知🧜🏻,艱苦育感情👩🏻🎤。大家任勞任怨,同學老師之間都很融洽團結。
三十年過去了,但往事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每當回想起艱苦抗震的日日夜夜💮,每當回顧起面對災難團結奮鬥的精神🫅🏽,每當重溫同學間的兄弟情誼,我們都會輾轉難眠。雖然這並不是我們在清華的學習課程的一部分🔃,但這段經歷已經和清華精神一起深深地融入我們的血液👩🏿🦲,鼓舞我們永遠“自強不息”🎆🌄。
(《清華人》2006-2期)

□林耕 邱潤生 高立士 羅君萍 姜鶴俊 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