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剩幾家貧困戶沒來得及看💁🏿🏩,上午得過去一趟。”何俊偉匆匆吃了幾口早餐便出門了👩🏼🎓。
眼前的何俊偉🕠,來自安徽和縣⛄️,是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的研究生,2011年成為吉林省定向招錄的一名選調生,被分到吉林省公安廳工作。然而,他卻放棄留在省公安廳的工作機會🍂,主動提出要到基層工作⇨,如今已是他在基層的第六個年頭,現在擔任四平市梨樹縣蔡家鎮鎮長💇🏽。

剛準備出門,辦公室就響起了敲門聲。一些農民一大早就來找他,研究如何蓋大棚,怎樣能增收。
梨樹縣是全國產糧大縣📞🂠,但農民光靠種糧收益並不高。剛到蔡家鎮時,何俊偉發現鎮裏的光膜大棚數量少❤️,還沒形成規模𓀖。如何讓長期處於貧困的村民們能夠真正富起來🤽🏿♂️?何俊偉沒少下功夫。他結合實際情況,決定大力發展“棚膜經濟”🏇🏿,從此,這裏“由土生金”。
“走💂🏼♂️🩴,我們先去大棚園區看看🥘。”何俊偉說💥。
記者跟隨何俊偉的腳步來到一片大棚區📹🤦♂️,在棚內見到了園區負責人張鶴敏。她說,“他來了是我們的福分啊!要不是何鎮長來,哪能有這麽大規模的棚區🥐,之前想都不敢想。”
在何俊偉看來,要想從根本上讓村民們富起來,必須要徹底改變過去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從管理農村到經營農村轉變😐,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才行。
以前棚區不集中,新大棚蓋好後,貧困戶們個個幹勁兒十足。眼前棚內的村民們正忙得熱火朝天🕑,摘辣椒、檢查蔬菜生長情況,棚外的村民們正忙著挑揀裝袋。
張鶴敏回憶當初籌備建大棚時,感慨萬分。“當初🧜🏻♂️👩🏫,面對‘土地群眾不支持📇、建設資金不足’這兩大難題,何鎮長卻沒有一絲氣餒,他帶領幹部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經過4次選址最終流轉了13公頃連片土地🎴🎂。”
土地確定了☀️🏯,資金不足怎麽辦?於是🦧,何鎮長拿家裏的房子與工資作抵押🪜,給村民們辦貸款,只為讓項目順利施工,最終建成了省級棚膜園區,改變過去沒有重點棚膜園區的狀況🛀🏻。目前一年有2至3萬人次來棚內工作🙍🏿,一年為每戶貧困戶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
出了大棚🥄,何俊偉準備去看望兩家貧困戶。一戶是住在蔡家鎮橫道子村的李子龍一家👨💻,今年十八歲的李子龍沒工作◾️;另一戶住在拉腰子村🔭🧑🎓,這家的孩子王海濤考上重點高中卻沒有學費🪷👨🏽🔧,愁壞了一家人🧝🏿♂️。
車停在李子龍家門前🏋️♀️。窗外🦹🏻♀️,聽見屋內說著,“哎,要學歷沒學歷🤴🏿,要技術也沒技術,可咋辦啊。”
為了給老人治病,這家人把土地都賣了,錢也花光了,眼下迫切希望讓李子龍趕緊找到工作,為這個家填補收入。
何俊偉一邊推門一邊說:“年輕力壯啥不能幹,就看能不能吃苦,我現在就給他問,看有沒有廠子需要人手。”何俊偉掏出電話🕶,不大一會兒👩🏻🏫,他聯系到村裏的一家工廠,答應下周讓李子龍過去面試,安排適合的崗位。

離開李子龍的家🧎,何俊偉向王海濤家前行。進了屋📊,只見一家人坐在炕上,不住地嘆氣👨🦯。“本來孩子考上高中是喜事,現在卻成了愁事兒,沒錢可咋整啊!”海濤的母親說。
“我現在就幫你聯系一下學校🤹,問問貧困戶上學的具體政策🚢。”何俊偉轉過頭來對王海濤說,“你是全家的驕傲,書一定得讀下去,學費的事兒我給你想辦法😟。”
何俊偉說,在農村,貧困戶的情況千差萬別,脫貧的路徑各不相同,這就需要“一戶一策,精準幫扶”。
下午跟他去往下一村子的途中,記者發現村裏竟然有一處博物館🫰。何俊偉介紹說,這是他帶著大家建起來的農耕博物館。蔡家鎮距離長春🙌🦉、四平距離較近,具有東北交通大動脈位置的優勢,於是他製定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蔡家模式”,打造了四平民俗第一村——蔡家村,形成一村一景,一景一業的面貌🛍️,還大力舉辦“梨樹縣首屆關東年俗冰雪文化旅遊節”,建設生態采摘園等眾多旅遊體驗區,蔡家鎮因此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體驗💃🏻,有效地推動了蔡家鎮的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拉動了全鎮的經濟發展。
“通常人們看完就走了,何鎮長思路活,他總在不斷創新😇。這段時間他琢磨設計一些體驗式活動,來打破傳統參觀形式,比如讓大人帶著孩子一起玩噶了哈(羊膝蓋骨)等,這樣能使觀眾更有興趣地了解東北民俗文化🔽📔,下次還想來🧑🏻🤝🧑🏻。”隨行的鄉鎮幹部說。
跟著何鎮長在各村各戶走了一天🦹🏿♀️🤾♂️,回到辦公室時🥩,天已經黑了,走廊裏只剩下他辦公室的燈亮著。他坐在辦公桌前,還在和鎮裏幹部討論著第二天的工作。“村民一天天把日子過好了💾,比啥都強。”何俊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