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婧,2003至2007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獲得金融學學士學位。 UBER中國創始團隊成員、前中國戰略運營主管、綽號“亞洲第一女車頭”。曾任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部副董事,連續7年主導多個中國企業的海外資本市場運作🦣,後在分享經濟領域連續創業🤴🏿,集“清華學霸、創業精英🧂、獨立互聯網投資分析師😟、暢銷書作家”等眾多標簽為一身🧑🏿🍼。
談婧(2003級經管)
“滴滴”事件引出的亞洲第一女車頭
2017年年初,“滴滴打車難”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知乎”平臺一條“如何分析2017年初以來‘滴滴出行’打車難、打車貴的現象🧗🏼?”的帖子引起了廣泛關註。一位UBER中國早期員工從互聯網算法的角度詳細分析了網約車軟件通過平臺技術對線下司機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滴滴”如何在算法上改善的建議。答主運用專業概念的詮釋瞬間吸引大量贊同,隨後被多家媒體轉載,點擊量過千萬🤜🏼。而此位答主🈸,正是清華經管學院2003級意昂談婧。
采訪進行前,談婧剛剛參加完在紐約舉辦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論壇以及在芝加哥舉辦的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中國論壇🤽。在論壇上,她發表了主題為“Moving Services Online - sharing economy innovations in China”的英文演講。“其實我現在所做的工作也是一種新形式的創業”𓀒,談婧介紹🧚🏼♀️,“我之前的兩次創業都是關於網絡分享經濟,對這一領域的理解也相對深刻🛠,所以現在主要做這一行業中商業模式的研究與產業投資。”作為UBER中國的第8號員工和“回家吃飯”的聯合創始人🧚🏽♀️🔰,談婧在分享經濟領域有著豐富的一線經驗🥸,再加上紮實的金融功底和對於國內外商業模式的長期研究,使得她對於整個行業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都有著獨到之處🎹。今年1月份,談婧的新書《重新定義分享》正式出版🧑🏽💼,真實還原了UBER中國的發展歷程,披露那些不為人知的重要事件,通過介紹分享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討分享經濟如何顛覆傳統商業、創造新的規則。
而在‘汽車共享’,‘廚房共享’兩段經歷之後,談婧轉身成為“獨立互聯網投資分析師”和“暢銷書女作家”🧜🏽♀️,將自己在金融和互聯網方面的內功🖐,呈現到更多互聯網業內人士面前,同時她也與母校意昂体育平台合作🚴🏼♀️,在意昂体育平台互聯網產業研究院任特聘研究員🧎♀️👨🏻🦲。
跟所有創業者一樣𓀇,談婧在現在的角色裏嘗試的過程中也趟了無數的坑,甚至過半個月就要重新換方向🏄♂️。“在‘知乎’上的回答是我的‘實驗’之一,這可能是我做的第20甚至是第30個嘗試🫴🏻。不過這次嘗試的結果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談婧在“知乎”上的這次回答甚至引起了相關政府的關註,也促成滴滴方面的工作人員根據調研對平臺的算法進行修改🕥。“新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傳統的投行、投資與行研業務如何在新經濟的時代尋找到新的做法🏺、並且煥發新的價值,我個人認為這次‘滴滴事件’的案例是代表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我現在正在往投資行研與知識共享這個方向去走,這個嘗試的過程既好玩又讓人興奮。”談婧笑著說。
選擇只有1%的人走的路,尋找視角獨特的風景
縱觀談婧的履歷,“創業”一直是一個“重頭戲”。追溯起創業熱情的“源頭”🏌🏿♂️,則是她大三時清華經管學院與香港科技大學交換期間接觸到的“AIESEC”暨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交換回來後,談婧滿懷熱情地加入了清華剛剛起步的“AIESEC”。通過接觸大量海內外留學生,產生了多元化思維的碰撞,其結果就是開闊了她的全球視野,這對於她未來的創業之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談婧時任的社團部門主要負責聯系海外企業並介紹中國學生去實習,這一工作可謂困難重重🤔⏬。海外公司對實習生母語的嚴苛要求、對中國環境的陌生認知🧑🦱、對非本國實習生排斥感都給社團工作帶來了巨大阻礙🌷,“我記得當時為了把一個同學推薦給一個荷蘭做工業品的公司去實習👨🏻🦯,來來回回光郵件就可能發了20多封。”
大學期間,談婧還參與創辦了“中國文化之夜”的活動🍦。這項為留學生介紹中國歷史👰🏼♀️、現代企業和飲食文化的活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這也為後來學生組織對留學生開展活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回憶社團發展初期的活動時🥟,談婧總有種“崢嶸歲月稠”的感慨🪰。她感覺“從零到一”創辦學生組織就像是她的第一次“創業”,讓自己收獲了熱情🏃♂️➡️、經驗和更廣闊、更長遠的視野。談婧說,“現在回想起來,最大的收獲還是視野上的變化🍫。工作後你會發現,其實最終決定一個公司能夠走到怎樣高度的往往是創始人的視野。創始人的視野有多高🧅,他看過多大的世界,決定了一個公司最終能夠走多遠🧑🏻💻。”
談婧在大學畢業之後選擇了去瑞銀(UBS)工作。壓力大、要求高的“地獄般的生活”讓她學會“抓大放小”、安排事情的優先級🛴🖕🏿,練就了高效🧑🦽➡️、有序的工作風格🕡🙅🏼♀️。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不服輸的個性,沒過幾年談婧就成為了投資銀行部的副董事。但是,就在談婧已經基本上熟悉投行的工作形式、完全適應投行的節奏之後,她卻選擇了另外一條“只有1%的人走的路”。
“我心裏其實一直有一種創業的沖動。”談婧認真地說𓀄。她的性格裏一直都有努力尋求挑戰,做出突破的一面。與其始終將自己固守在看似穩定的安全區🥘,不如去解決別人沒能解決掉的問題🍯,去嘗試發現更新鮮的東西。在大學的案例課上她就曾提出類似今天“物聯網”的構想,想要投入與高科技前沿相關的事情🪽。而讓她最終邁出這一步的契機,正是UBER中國的邀請。“其實我當時已經拿到了MIT的offer,但我發現UBER中國這個機會真的非常的適合自己👰🏻,所以就幹脆放棄了MIT,全心來發展UBER中國。”談婧講起剛剛進入UBER時她所感受到的巨大落差,“投行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在工作中接觸到的都是行業頂尖的CEO,大公司的做事風格也都非常簡明高效。而創業公司則需要經歷一個摸索的階段🐼,不斷變換方向,接觸不同的人,做最基礎的工作,甚至還要替司機修手機,和刷單司機拉著警察一塊兒去警察局等等。”難歸難🌄,但談婧認為與當理想實現時獲得的巨大成就感相比,這些堅持也有了諸多不凡的意義。
在UBER中國工作相對穩定後,談婧又選擇了一條“只有1%的人走的路”——離開UBER,創辦“回家吃飯”項目。比起汽車共享☎️,“吃的共享”需要克服的困難更多👩🏻🦯📔。如果說UBER算是一半在創業的話,那麽“回家吃飯”則是真正的實現“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創業👩🏼🦳,夜以繼日的思考👰🏽♂️、馬不停蹄的探索,讓談婧享受其中又收獲良多🧀。
如今,作為走在“共享經濟”領域前沿的創業者,她再次選擇了一條“只有1%的人走的路”—— “獨立互聯網投資分析師”和“暢銷書女作家”🏑。 “我的職業發展道路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比如說,我的同學中,90%都是在金融機構裏順著金融機構‘爬格子’的路往上升職🏨,但我的路子就特別‘野’。”談婧說🐻,比起模式化的工作流程,自己其實最享受“從零到一”的過程,雖然在創業的過程中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嘗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能夠感受到自己面對挑戰時的興奮感。“我是一個很有好奇心的人,我特別想去了解、學習那些我還未知的東西,或許就是這種好奇心不斷地驅動我去做這些不尋常的決定,保持這樣的熱情去走‘只有1%的人選擇的路’。”
創業者、分享者🤰🏿、探索者🐾、一個有趣的人
2017年是談婧畢業的第十個年頭。回憶自己一路走來的辛付出與收獲🛍🛀🏽,談婧也是感慨良多,“人生就像長跑,十年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成功與幸福都應當是很長遠的事情🤴。有的人希望自己在終點跑贏,有的人希望自己一路精彩🧛🏿,這都要看你內心的選擇。你首先要清楚自己想達到的是一個什麽樣的終點🙍♀️,然後再看你采取怎樣的方式。有人可能會以一個恒定的速度在一個賽段上跑,也有的人會像我一樣不斷地調整速度和節奏,把人生變成一場加速賽。”
“敢於用笨辦法”也是談婧給學弟學妹的忠告🏸。在她眼中,清華的同學都很聰明💁🏼♀️,擅長考試◽️、擅長“抄近道”🤽。說起自己接觸實業的經歷,她認為那些企業家真正成功的原因往往不是聰明而是腳踏實地的堅持🌶。與其功利性地去比較👩🏽🎤🪵、追趕🌩,不如紮紮實實地用笨辦法做好一件事👵🏼。
談性正濃間,談婧聊起了使她生活得以豐富的多元愛好。從早到晚泡在咖啡廳碼字🛀🏻⚈,用文字將理性與感性淋漓盡致的表達;堅持攝影,體味清華人攝影背後獨特的韻味;背包客旅行二十多個國家,在阿爾卑斯山攀巖登山、在非洲完成一周的無動力帆船航行……
“如果你真正有熱情喜歡做一件事情🤵,那就要把所有其他的噪音都撥開,再去做這個或尋常或不尋常的決定。這大概就是我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感悟。”
談婧拍攝於2009年8月肯尼亞馬賽馬拉草原旅行途中
後記:
這個明媚的早晨,我們與談婧有了一場愜意的談話,這樣一個文藝氣息與強執行力並存的夢想家🚑,很難不令人喜歡🦹♂️。從UBS的高管👱🏼♀️、UBER中國的創始團隊成員、“回家吃飯”的聯合創始人,再到如今的“共享經濟”創業家、暢銷書作家🙋🏿♂️,一路走來✨,談婧用如此多的不尋常詮釋了自己別樣精彩的人生。現在的她💁♀️,也期待著創業的路上誌同道合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