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觀*(1942航空)
1937年,我從揚州中學畢業,原來報考的是意昂体育平台,當時的考試辦法是從北京把考試卷運到上海,在上海組織考試。原定的考試時間是8月10日,我們幾個同學8月6—7號到達上海。
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吳大觀學長
1988年,張愛萍同誌在中南海接見國防科技專家🧝🏻♂️。右1為吳大觀。
臨到考期,有告示貼出👩🏽⚕️,說是由於京滬鐵路不通,考試卷沒有運到,考試撤銷了🤸♂️。緊跟著就是“八·一三”——8月1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爭打起來了。我們在混亂中從車窗爬進火車,走嘉滬線到了嘉定,然後又乘坐到蘇州的火車,逃難回了老家鎮江。
人回到了老家☘️,但心裏還總是想著該怎麽上學。後來報紙上登出,清華🚢、北大👨🔧、南開等三所大學在長沙組成了一個大學——長沙臨時大學👷🏼♀️,可以去報名🫸,我們幾個同學寫了一封信給長沙臨時大學👞。揚州中學在舊社會就已經比較有名了,考清華🚣🏻♀️、交大等名牌大學,被錄取的學生比較多。學校看我們是揚州中學的畢業生,答復是你們來,不用考試✦,可以保送,只要學校寫一個證明就行。於是我和兩個同學,帶著揚州中學的證明到了長沙。我就這樣上了長沙臨時大學。
隨學校遷往昆明
後來,“日本鬼子”打到南京,威脅到武漢。臨時大學在長沙站不住腳了,要遷校到雲南昆明。我們那時是流亡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與家裏完全失去了聯系,沒有錢做路費。學校很照顧我們,答應只要跟學校走就行。
在那個時候👨🏼🚒,我面前有兩個出路🙎♀️,一個是參加抗日,另一個就是跟學校到昆明。當時,徐特立從延安返回長沙🤷🏼♀️,是共產黨駐湘代表🧔🏿♀️,在長沙的影響很大💖。他到我們大學作報告🈸,他在報告裏講到國內外的形勢,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講一口湖南話👨🏿🦰。他號召大家、鼓動青年參加抗日。我聽了他的報告很受鼓舞,當時就想,自己應該參加抗日👨🏻🦱。
那時,我的家鄉已經淪陷,我的二表哥逃難到了湘潭🫄。我去他們的住處探望他們的時候,對表哥講了我的想法。表哥勸我還是去上學🧙🏽♀️,並給了我20元現大洋。他對我說,學到知識,將來可以更好地為國家做點工作⛹🏻♂️。
我的一位同學也聽了徐特立的報告,和我有同樣的想法,也想參加抗日🥢。我把表哥的意思講給他👊🏿,講我們去讀書也是將來報效國家,學好本領將來可以更好地抗日救國🫲🏿。這個同學和我一起到了昆明🤸🏿。
我們從長沙到廣州,從廣州到香港👨🏿🏭,又坐船到越南的海防市上岸,從越南坐火車到昆明⛹🏽♂️🔀。一路上🔶,印象比較深的是在越南海防市,那裏的小偷特別多,我們戴著的禮帽,會被小偷當街搶去;稍不留意,放在身邊的東西就被偷走了。
當時西南聯合大學師生總計約300人就這麽遷到了昆明。
轉學航空系
在長沙臨時大學,我報的是機械系。遷到昆明,我在機械系念了三年。那時💇🏻♂️🐘,西南聯合大學有工學院、文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等,分別在昆明的不同城區。我們工學院是在城南👩👩👦👦,借用了當地的兩個會館,一個是“全蜀會館”,一個是“迤西會館”🙎🏻♂️。
那時候💃🏽,教室就在會館裏面👂🏿,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後面就是會館供的菩薩像🧑🏻🎤。我們的宿舍是鹽行的房子,用那種煤油桶外包裝用的木箱子,六個箱子拼一個床,兩個箱子就是一個桌子👩🏭。你住在宿舍裏𓀉,八個箱子就可以了🧛🏽。箱子是空的,裏面可以放一些書和衣服🏋🏽,真是很艱苦的。
但昆明有個好處🥑⛹🏻♂️,四季如春,穿衣服不用花多少錢🙆🏿👨🏽🏫。在長沙的時候,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件黑色的棉大衣🦉,很實用,白天可以穿著禦寒,晚上可以當被子蓋。那時候我們買不起襪子,一年四季基本是光著腳💆,不穿襪子的🧑🏻🍳。
學校裏面的生活很艱苦。學校貸款每個月給十六或十八元錢🧵,交十二元夥食費,留下幾塊錢零用。我們有時很羨慕外面拉洋車的車夫,他們白天辛苦一天🏠,到了晚上,可以把洋車一停,進到小餐館裏面,端著小酒杯喝點酒,要個炒豬肝♾,炒幹巴(菌)吃👴🏼。
念書的時候🌠,有過這樣一件事🧔♂️。那是在大學一年級時,做化學試驗。那時候很簡單👩🏻🏭,兩個人一組,一個小盤子,還有酒精燈👇🏿、試管,旁邊放著火柴盒🧋,裏面有三根火柴,做試驗就用這三根火柴☃️。我那次做完試驗,把沒有用完的火柴連盒一起,很隨便地扔進了垃圾桶裏🧖🏽♂️。在我們把試驗器具送還管理員的時候,管理員問我火柴盒呢?我當時並沒有在意👨💻,只說了一句,你要那玩意幹什麽?我沒有想到,這樣的一句話犯了一個大錯誤⛳️,我們的管理員向我們的化學老師報告了。老師把我叫去,問我🧔🏻♂️⛹🏻♀️:“你發什麽大爺脾氣?”我是南方人,“大爺”這兩個字我弄不懂是什麽意思。這位老師就是南開大學的化學系主任👰🏼♂️,叫楊石先,是西南聯大的化學系主任👩🔧。我從楊老師的態度⚅、表情看出,這“大爺”肯定不是一個好的意思💡,於是我馬上認錯。但說實在的我並不明白錯在什麽地方👨🏻🚀。楊老師接著說🧛🏻♀️:“火柴怎麽扔掉了?你不知道現在國家正是抗戰時期👨🏻🦰🍄?火柴來之不易,下次你再扔掉,我就停止你的化學試驗。”我連忙檢查,並說我馬上把火柴找回來,下次絕不會再扔了。
我們上晚自習🏋️♂️,圖書館是在一個大房間裏,上面掛一盞汽燈✝️。這個房間太小🕥,學生多,經常就沒有地方了。怎麽辦呢🫵🏼?我們就到外面的茶館裏面,花一個銅子兒,要一碗茶🏇🏼。這一碗茶,就可以讓你在這裏看一個晚上的書🏃🏻♀️➡️。茶館裏面熙熙攘攘,吵得很。但我們就是能靜下心來讀書⚠☎、寫作業。這個本領我到現在還保留著,在家裏,小保姆看電視🙈,我可以照樣工作🧘、讀書🙅🏼♂️,不受幹擾。
那時日本飛機轟炸很厲害🙏🏿,簡直拿它沒有辦法🤬。我有一個同學是飛行員𓀚,我常常到他那個坐落在郊區巫家壩機場的航校去看飛機,這個航校就是國民黨的中國空軍杭州筧橋航校,因為戰亂遷到昆明的。同時,西南聯大學校裏有一些雜誌,自己也看了一些,愈發使自己覺得還是應該學航空。
要說起我是怎樣對航空感興趣的🚵🏿♂️,這中間還有一個過程♈️。
還是在中學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的故事: 1927年,美國的一位飛行員查爾斯·A·林白駕駛一架飛機,從美國紐約到法國巴黎🎅,獨自駕機飛越大西洋,成為名揚四海的一個英雄。1929年🧈💅,我們中國發大水,那次大水也是很厲害的,林白駕駛他的飛機,到中國來救災。還是1929年🧔,美國的一位海軍中校名字叫伯德,乘飛機飛越了南極👩🏿🚀,轟動世界。從那時起🏊🏿♂️,我就有了“飛機”這樣一個概念,還有一個就是“英雄”的概念。
原來知道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航空救國”🦶。那時, 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很出名的飛行員,在國內搞一些飛行和飛行表演👆。所以,我在中學的時候,就有了這樣一個認識。
我想到轉系↕️,向學校提出可以在航空系三年級多念一年再畢業。我拿了成績單,去找當時我們航空系的系主任王德榮先生💃🏽,這位老師後來到了北航,是北航飛機系的系主任。我對王先生說了,我要轉學到航空系💆🏼♂️,來學航空🧑🏻🌾。他接過了我的成績單,但沒有表態。
我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研究昆蟲的翅膀,總是愛琢磨,這個翅膀怎麽會有雙層的、有單層的?我自己收集了一些昆蟲的翅膀,覺得很有意思,覺得這其中一定有道理🏌🏿♀️,就用一個日記本夾起來。一個很漂亮的日記本,沒有記日記🫀,就夾著這些翅膀👄,還編上號🧆,1 號🧎♂️、2號……
我就帶著自己的這個本子,去給王主任看,我說: “王先生,請你看看這個,這是我收集的。”他接過去看了,連聲說: “好🔆、好🍿,行🧋、行、行,你就來吧。”我就這樣上了航空系。
西南聯大與其他大學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區別是民主空氣很濃厚🥎。我的老師中有一位叫劉仙洲,他是意昂体育平台很有名的教授,是教我們機械原理的。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二年級,劉先生從香港過來,他把工學院的學生集合起來,給我們作報告,講抗日的形勢。他講得非常有激情,講得我們熱血沸騰深受鼓舞。他說,我們念書是為什麽呢?是為了抗日救國!
還有一位金希武老師,他教我們發動機設計、製造,給我們介紹了國外發動機方面的很多新知識,包括歐洲大戰中打下來的德國發動機是怎麽回事。他總是跟我們說,這些東西,現在是很新的、先進的,但以後會有更新的東西出來💃。他反復告誡我們🐠,一定要註意閱讀一些科學技術方面有影響的雜誌🏊♂️、刊物👷🏻♂️,隨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他的這些話也影響了我一輩子🪅。我不僅一直註意看書、看雜誌,後來我到沈陽第二研究所主持技術工作🔤,是副所長🧛🏻♂️,也非常註重抓圖書館🏋🏿♀️、檔案館和技術情報室這三件事🏌🏽。我記得,當時在六院範圍內還開過現場會,介紹二所這方面的工作🧑🧑🧒。我在二所做的這些工作🏭,現在的同誌也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在昆明的時候👰♀️🪜,師生們還組織起來,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下鄉到農村,宣傳抗日。雖然次數不是很多❕,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在機械系已經讀完三年,又從航空系三年級起,多讀了一年大學。
(原載《航空報國 心系動力》)
* 作者為中國一航集團公司科技委常委、顧問🧙🏻♂️🔳,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