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事,眼光銳利,觀察明敏
何兆武先生祖父是秀才,父親是工程師🧚♀️,他與幾個姐姐都是清北(西南聯大)學生,本人百歲高壽🚂,清華名師,這在中國動蕩變化的那100年,應該說屬於人生贏家。連續三代都是文人🚮,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司馬光曾祖父以前也都是農民🙂↔️,祖父以降才有功名🐃。可是,何先生卻常說自己屬於毀掉的一代,既是謙卑,也說明他“檢點生平未盡心”🙌🏻。也許他心中有一個參照系🧝♂️。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
我自己感覺到,何先生並不是那種世俗目的很強烈的人♚,而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這從他在西南聯大讀本科和研究所如此頻繁轉換專業可知。開始學工科,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然後受到同學的影響或者因為個人閱讀興趣👭🏻,就隨便改換專業,碩士學位也可以不要,一則是因為他有才氣,學什麽都能進入,二則也表明他不是那種精於算計🤴🏻、患得患失之人,甚至可以說有一點名士派頭🕘。一個人能夠徹悟到“人生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上”🧛🏻♂️,其處世態度一定是灑脫的。而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性格因素,有修養原因🕵🏿♀️,也包含著人生閱歷與經驗。
從《上學記》看🌀,何先生看人看事,眼光銳利,觀察明敏,與平日的一團和氣很不一樣。平常談話,他會故意把自己弄得“俗氣”一些(比如美國人掙錢真多🤡,寫文章還有稿費之類),從來不顯示自己如何清高,符合道家“和光同塵”的境界👩🏽🦳🥗。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位百歲老人何茲全先生。何茲全先生為人處世,也是溫潤如玉。二位百歲何老的共同點是:心中事事通明,行為處處謙恭。這樣看似“表裏不一”的人生態度,不正是我們常說的“人生難得糊塗”嗎?難得糊塗的關鍵是“難得”,也就是說🤾🏽♀️,難就難在雖然對世事通明🎣、人情通達(並不糊塗)➞,卻以糊塗處之🙇🏽🌅!也正是難得糊塗,才成就了他們於囂囂塵世仍保持“康寧”(詞出《尚書·洪範》)心態的福壽人生🤏🏿。
作品有三個特點
何兆武先生的作品,據網上傳的目錄🖕🏽,各類論著有20多本(大約重復編選的不少),譯作20多本。我手頭有幾本他早年簽名送給我的書,近年的書是我自己買的。他的作品有三個特點:一是偏重思想性短論,不作繁瑣考證或引經據典👨🏻🚀🤵🏿♂️;二是文字深入淺出,沒有西式長句和翻譯腔;三是內容偏重西學,包括歷史哲學🥮🐠、史學理論與中西交流。
現在的學術評價,要求學者在青壯年時期做出一些紮實的學院式研究(德國人說一本書得有500個註釋🧔🏻♂️;周一良先生看書先看註釋和征引資料)👩🏼⚕️,取得本行業的入場券。然後獲得榮譽和職稱🟥,然後成為“老教授”🧑🏼🤝🧑🏼。如果這期間擔任了行政職務,更是相得益彰(取《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意思)🤸🏽♀️。於是就應邀出版隨筆、短論,儼然大家了。可是,何兆武先生的學術道路不一樣🧑🏻🦼➡️。
何兆武先生真正進入體製性學術研究,是參與侯外廬主持的《中國思想通史》的編纂,當時35歲,通常是博士畢業或者博士後出站的年齡🫅。然後就是一次次的運動🤰🏽,無法做沉潛的研究🧑🏽🍼。“文革”結束以後👵🏼,離開“諸青”(筆名,指諸位青年。——筆者註)的身份,先生已經不是學術盛年👩🏼🔧,他告誡學生做學術研究要趁年輕時努力✡︎,不僅是夫子自道,也符合學術人才成長的通常路徑。但是,先生從少年時代、在大學時代,不管而後如何歲月艱難,一直保持了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加上天資穎悟,他有滿腹經綸需要陳說👱,無法寫高頭講章💁🏽♂️,乃用短論💆🏽♂️、隨筆、演講等形式發表出來。根據我的學術觀察,現在有一些書籍和論文🥼,只是在文章架勢和註釋體例上,看起來很“學術”🧣,其實學術含量很低。內容東拼西湊🏰,既不通俗,又無創見,只是註釋、引文很像“學術”的樣子。如果再創造出一個時髦的說法,更可以引起媒體的喧囂。這樣一些所謂的論著其實是欺名盜世之作👨🏻⚖️,反不如何先生一些短論,通俗而有洞見🤸🏽♀️,能給人以啟發。比如,呂思勉的幾本大部頭斷代史(先秦、秦漢6️⃣、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用文言寫來,看起來只是敘述平常史事🤵🏽♀️🐦,但是真知灼見自在行文中🧛🏿♀️。何先生的短論,沒有繁瑣征引,也不拉開架勢論說,但只言片語🤕,自有天地也🐡。
譯作大約有三類
何先生曾獲得翻譯界的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我看何先生的譯作,大約有三類。他最早翻譯的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初版於1964年🏥。這是何先生領銜翻譯的🤟🏼,也是他譯作中唯一的一部“大部頭”🪜,上下冊共1000多頁。我推測這與當時他在協助侯外廬編寫《中國思想史》有關⚽️🧛🏿♂️。羅素的這部書不是純粹的西方哲學史,而是特別註重社會與時代背景的揭示,他自己在序言中就說要註重思想與時代的互動。該書的這個特點可以作為撰寫中國思想史的借鑒。羅素對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悍然發動朝鮮戰爭🎣,持反對立場,獲得中國高層的認可。據說這促成了羅素《西方哲學史》的翻譯0️⃣。我認為👩🏻⚖️,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何先生說,翻譯首先要讀懂原文、理解原著👳🏼♂️。翻譯羅素《西方哲學史》(何先生領銜,自然要負全責,另外二位合作者並非學者),奠定了何兆武先生對西方哲學與思想的知識基礎,使他能夠把握西方思想的學術系統。雖然他曾經讀過哲學系📰,但是他對西學的把握🥷🏻,更多涉及的是思想文化史,而不是狹義的哲學史。羅素此書對他是有影響的👩🏽💻。
何先生第二類譯作是代表西方思想與哲學精神的著作,包括啟蒙思想家盧梭🕵🏿♀️、孔多塞、帕斯卡爾以及後世的文化大家羅素🦽🎙、房龍等。第三類翻譯作品就是所謂西方歷史哲學與史學理論🧑。包括編譯的《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和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等🎬。這些譯作的選取不一定都是何先生深思熟慮的結果,或者有什麽成體系的思考🫂。但是🧮,仍然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他要做一個“盜火者”,他想把一些有益於中國思想啟蒙和現代化理論建設(包括歷史研究理論)的西學著作↖️,介紹給國內讀者。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