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在中國遺傳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這一年,適逢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1822—1884)誕辰100周年。當時,國內最早創刊的《科學》雜誌(1915年創刊)、《東方雜誌》(1914年創刊)等先後刊登了大量介紹孟德爾遺傳學說的文章,現代遺傳學在中國掀起了第一波的傳播高潮。
這一年,也是中國第一位遺傳學家陳楨(1894—1957)留美回國後,在國內大學中開創遺傳學教育的元年。
陳楨不僅是中國遺傳學教育的開路先鋒,也是國際上公認的獨創金魚遺傳學研究的先驅。今年正是中國遺傳學教育開創10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這位科學大師。
師從摩爾根“蠅室”的第一個中國遺傳學家
1918年,陳楨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金陵大學農林科首屆農學士學位後,同年冬天考取清華學校留美官費生,於1919年遠渡重洋赴美留學。

1919年,陳楨赴美留學途中。作者供圖
是年秋,陳楨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興趣未定。1920年春,他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的動物學系,跟隨著名細胞生物學家威爾森(1856—1936)學習細胞學、染色體的遺傳理論等課程。
上世紀20年代,正是國際遺傳學大師摩爾根(1866—1945)的果蠅遺傳學研究最為發達的時期,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講授遺傳學課程。
陳楨也改向選擇了摩爾根遺傳學作為研習的主要功課。他在果蠅實驗室裏,跟隨摩爾根及其助手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
1921年夏,陳楨提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繼續在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室裏進行遺傳學實驗技術的深造。在“蠅室”中,他不僅學習並掌握了基本的雜交技術,還學會了將統計學分析與細胞學相結合的實驗研究方法。
陳楨是在摩爾根的“蠅室”裏進行遺傳學理論學習和接受遺傳學實驗技術專門訓練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
開創國人執教遺傳學課程之先河
1921年,在中國現代生物學的開山宗師秉誌(1886—1965)和胡先骕(1894—1968)的大力倡導、積極提議並具體謀劃下,剛剛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升並改名而成的東南大學,其農業專修科內誕生了國立大學中的第一個生物學系。
1922年8月,陳楨留美回國後,應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之聘擔任生物系教授。在這裏,陳楨率先擔當起開設現代遺傳學課程的重任。
在東南大學,陳楨首先確定使用導師摩爾根1915年出版的《孟德爾遺傳機製》和1919年發表的《遺傳的物理基礎》等論著,作為講授遺傳學的基本教材。同時,他還將國外學者巴布考克和克勞森合編的《遺傳學與農業文化的關系》一書作為必選教材。
一方面基於崇尚愛國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實踐,陳楨認為,國內的高等學校應該提倡用中文並選用中國的生物材料進行生物學的教學。
1924年,他利用自己使用過兩次的生物學教學講義,經過再次修訂,編寫出中文本《普通生物學》。
在該書第六章《遺傳》中,陳楨使用“因子”的概念詳細解說“孟德爾定律”。在“遺傳的物質基本”一節中,他將每對因子的物質基本叫做“因基(gene)”。這是在國內科學界中,最早對gene一詞的中文意譯。
領導和發展意昂体育平台生物學系
1928年夏,清華學校正式改為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時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羅家倫邀請陳楨來生物系任教,並主持系務工作。
翌年2月,陳楨離開中央大學,第三次北上到意昂体育平台,擔任生物學系動物學教授並兼任系主任。

1929年,清華生物學系師生在生物學館破土典禮時的合影(前排左三為陳楨)
從1929—1952年,陳楨在清華園長達20多年的科學和教育生涯中,以其高尚的品格、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領導並發展了意昂体育平台年輕的生物學系。
面對當時國內高等學校實驗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十分落後的情況,陳楨以意昂体育平台1931年5月落成的生物學館為基地,把發展實驗科學作為辦系的總方針,把實驗生物學作為在清華辦學的總方向,引領著全系的生物學教學和科研。在經費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陳楨迅速建立起簡陋的魚場飼養金魚,率先開設遺傳學等實驗課。
在意昂体育平台,陳楨主講了普通生物學、普通動物學、系統動物學、遺傳學、生物學史等多門課程。他的教學,不僅以“精而不多”的授課方式,也以簡明扼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系統明確和遊刃有余的講課風格深受學生的歡迎。他還特別註重結合自己的金魚遺傳學實驗研究,向學生傳授現代遺傳學的思想、方法和實驗技術。
上世紀30年代,意昂体育平台生物學系已經被國外不少學者認為是在當時中國的高等學校中講授遺傳學最為系統的一個生物學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通過中華醫學會曾對意昂体育平台生物學系提供了重要的資助。
美國學者、中華醫學基金會顧問狄斯代爾在1933年的《中國科研機構訪問記》中專門寫道:“就其發展的潛力而言,意昂体育平台的生物學系是目前我在中國高等學校中所能見到的最強的一個系。”
在長達30多年的教學生涯裏,陳楨先後在東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培養出了王誌均、吳征鎰、劉曾復、鄭重、朱弘復、壽振黃、陳閱增、陳德明、沈同、沈善炯、蔡益鵬、李璞、夏武平、崔道枋、汪安琦、陳寧生、翟中和、蔣耀青、陳秀蘭、蔣瑞清、王春元等著名的生物學家。
編寫影響深遠的高中生物學教科書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高級中學中剛剛開設生物學課程,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作為現代生物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進入高級中學的生物學教科書中。
面對當時國內缺乏合適的中文版本生物學教科書的局面,陳楨利用收集到的大量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料,在1924年編寫的大學教科書《普通生物學》的基礎上,於1933年修改編寫出版了《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一書。
該教科書的內容十分豐富、章節編排合理、文筆流暢、圖文並茂,很適合高中生。陳楨在該教科書編寫中,盡量采用中國本土的資料和實驗材料,不一味照搬外國的模式。例如,他選用中國的環毛蚯蚓來講述環節動物;引用金魚起源於鯽魚、金魚眾多品種的形成等證據來講述遺傳學和演化論。
教科書中簡明而又深刻地表述了染色體、細胞分裂和孟德爾遺傳定律等現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對性別決定的基因平衡理論、性逆轉等遺傳學的新進展,也能及時地給予深入淺出的簡要介紹。
這本教科書堪稱中學生物學教科書的典範。在以後的20余年間,該書只進行過少許的修訂,總共印刷發行了181版。它不僅在國內的高級中學中被普遍使用,而且流行於東南亞一帶的很多華僑學校,受到當時科學教育界的歡迎。
在提高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質量和培養我國生物學科領域的人才等方面,陳楨編寫的這部教科書重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對多代學子都曾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生物學界的許多著名學者中,吳征鎰、吳旻、李璞、薛攀皋、吳鶴齡、庚鎮城、高翼之等,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都是接受了這本教科書的熏陶與啟迪,走上畢生致力於生物學和遺傳學教育與研究的科學人生。
歷經30多年的遺傳學教學和實驗研究生涯,陳楨在國內外的科學界和教育界中享有崇高的聲望與榮譽。
1940年,陳楨被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評議員。1943年,陳楨當選為中國動物學會會長。1948年,陳楨以“金魚之遺傳與演化及動物社會行為”等研究、“主持清華生物系”的學術成就,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首屆院士。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陳楨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並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53年4月,陳楨被周恩來親自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6月,陳楨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當選的60位生物學部委員中唯一的動物遺傳學家。1957年5月,陳楨擔任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擴建而成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1957年11月15日,陳楨因甲狀腺癌再一次復發逝世。他以其畢生的執著追求和艱辛努力,為中國遺傳學事業的初創,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陳楨院士家人李柏青、李淩霄和陳敏提供史料的幫助,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