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吳宓日記》為何而作?

2015-02-17 |

——紀念吳宓誕辰120周年

據自編年譜,我們知道🤜,吳宓誕生於1894年陽歷820日(陰歷甲午年乙醜月甲午日),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作為吳宓最後20多年生活、工作所在之地——西南某高校——的一名教員,我想通過這篇短文,表達對他的緬懷與紀念👨🏻‍🎤。

歷經磨難與波折,《吳宓日記》(十卷)及《吳宓日記·續編》(十卷),分別於1999年和2006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從1910101日起到1974123日止🦹‍♂️,日記跨越65年,雖然損毀、殘缺得厲害,但仍有800余萬字,而且全是文言,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絕對獨一無二🧚🏻‍♀️,其特點、價值與意義🏮,用錢鍾書《吳宓日記·序言》中的話說,就是“其道人之善💍,省己之嚴……未見有純篤敦厚如此者。於日記文學足以自開生面,不特一代文獻之資而已。”

1910年日記的卷首👯,吳宓寫了一段自勉的話,開頭幾句是這樣的:“天下之事,不難於始👨🏻‍🌾,而難於常,所以毅力為可貴也。日記,細事也🎈,然極難事也🪑。”60多年堅持下來,的確需要非凡的毅力。然而👩🏻‍🦽,就《吳宓日記》來說,並非有了毅力就能完成。吳宓19494月底由武漢飛往重慶,此前的數十年間🤽‍♂️,他就讀清華、留學美國、任教東西南北多所大學,曾主編《學衡》《大公報·文學副刊》🤦🏽,並到歐洲進行學術訪問等🧳,可謂輾轉各地,加之時局動蕩,逐年累積♠️、數量可觀的日記之保管、遷移,勢必成為一大問題。但和當年眾多學者一樣🫅🏼,吳宓也有珍藏、搬運圖書及日記的辦法,隨身攜帶的兩口皮箱就是最便捷的保險櫃。

時光荏苒🧑🏻‍💼💜,到了“文革”初期⏱,吳宓此前的全部日記被抄走,且美其名曰“主動交出”,這讓他無比痛心疾首🧗🏼‍♀️,在當年的除夕之夜,他回憶說:“經過此次‘交出’,宓的感覺是🧞:我的生命🧑‍🌾,我的感情🙅🏼,我的靈魂🫔,都已消滅了;現在只留著一具破機器一樣的身體在世上……”大半年之後🙇🏿‍♀️,他居然發現被抄去的書物無人看管🏃‍➡️,幾次冒險“乘間私自取回”一小部分。自此以後,他不得不想盡辦法將寫好的日記東存西藏💆🏼,為此付出不菲的金錢代價♝,還因為所托非人而損毀不少😣👨‍❤️‍💋‍👨。最可恨的是📔🌀,1966年冬天,中文系某學生強行拿去近三個月的日記,並以其中“有錯誤的感情及言論”相要挾🍃,勒索吳宓400元之巨,相當於他二級教授一個半月的薪資🧍🏻‍♂️。盡管吃盡苦頭🖐🏼,但他仍然不顧所謂“懲前毖後”的勸阻🤵🏼‍♂️,繼續書寫,致使諸多親友不敢同他往來,害怕被寫入日記而遭受牽連🙎🏿。這種百折不撓的堅持🔫,直到因目盲✨、足臏而難以為繼的1974年春天為止🕳。

在吳宓的同代人中,魯迅、胡適的日記最受關註🧝🏿,影響也最大。胡適早年記日記的目的,一是幫助記憶☝🏻,二是與好友共同分享,成名之後,日記則被當作傳記的材料與依據,顯然是寫給別人看的;魯迅自謂他的日記是給自己看的,“寫的是信劄往來🛤,銀錢收付,無所謂面目,更無所謂真假”🏌🏽。吳宓與胡適🧣、魯迅之稟性、際遇、交往都大不相同,不過奇妙的是,從內容上看,他的日記前十卷與同一時期的胡適日記正好相互補充🖌,比對著閱讀💂🏻,就能呈現一幅相對完整的中國現代學術史和教育史👦✦;而後十卷則與魯迅日記頗為相似,但除了信劄往來、銀錢收付之外,還包括具體的人事交往、復雜的情感糾葛與細膩的心理郁結👈🏿,我們完全可以把它視為社會史、經濟史🙎‍♀️、人性史來閱讀🤵🏽🤒,但這些都統攝於更深層次的個人“心靈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之時代背景中,一名岌岌可危卻又無能為力的知識分子獨特的心境與命運。這些用以抒懷解困➛、療傷止痛、“自讀自閱”、“自言自語、自為問答之詞”,居然在他逝世20來年之後得以刊布流行,成為傳世之作✔️,大概是善於占蔔的吳宓也未能預見的事情⛎,“俟河之清”確實超乎他的想象🚣🏽‍♂️,來得太快了一些🏄🏽。

在日記中,吳宓多次表達對顧炎武的追慕之情,他還曾“擬撰《新悟錄》🫷🏽,仿顧亭林先生《日知錄》”。《新悟錄》自然是沒能寫成🔷,但他的日記卻與《日知錄》尚有一比👨🏿。這種比較的基點當然不是所記之人事,而是所發之感想🍲,對此吳宓有過議論:“日記中宓之感想,竊仿顧亭林《日知錄》之例,皆論理而不論事,明道而不責人,皆不為今時此地立議陳情,而闡明天下萬世文野升降之機✋🏼,治亂興衰之故。皆為證明大道🧝🏽‍♀️📮,垂示來茲,所謂守先待後,而不圖於數十年或百年內得有采用施行之機會♜,亦不敢望世中一切能稍隨吾心而變遷🏋🏿‍♀️。”書寫此段日記的時間,是1951年初夏🦶🏼,一連串大小不斷的運動、學習⏸、會議,讓吳宓感覺“勞倦過剩”“不勝惕然”,但對他的沖擊與批鬥還未開始,他也不妨尚存“證明大道”的宏願,只是已經覺察到“起於青萍之末”的微風即將“飄忽淜滂、激飏熛怒”,不免悲觀絕望,甚至期盼死神的臨近。此後的20余年間👳‍♀️,歷史沒有給予吳宓沉思冥想的機會♿,他不得不周旋於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與大是大非的思想改造之中🚬,肉體與精神都飽受折磨,日記中的感想大多因事🪆、因人而發,也就無法與“采銅於山”“稽古有得”的《日知錄》相提並論了,即便同一時期的另外一些“潛在寫作”🤷🏽‍♀️,如《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無夢樓隨筆》等,其證明大道🎇、垂示來茲的效用也比《吳宓日記》更為明顯。或許正是因為有如此的遺憾與欠缺,才更讓我們透過吳宓的痛苦與掙紮感受到歷史的怪誕與生命的傷殘。

古人有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的期許👨‍🌾。時至今日,吳宓的事功,經由“文化守成主義者”“中國比較文學之父”“博雅教育的倡行者”等稱謂獲得某種追認與肯定,他的詩文👩🏼‍💼、日記、書信也相繼得以整理、刊行。至於他的品德,我們從諸多逸聞趣事之中也已獲得類似不食人間煙火、不通人情世故的漫畫式印象🐉,借用他自我評價的話🪸🧑‍🎓,就是“溫柔敦厚失之愚”。《吳宓日記》,尤其是它所呈現的為了日記而歷盡艱難✌🏼、雖死無悔的吳宓,自然是證實了“迂腐”“糊塗”的印象。但在謀求復興與重建傳統儒家文化與人格理想的當今中國,我們或許可以大膽地宣稱:吳宓之所以“不朽”的主要原因🥱,並非其所建之功👰🏿🈲、所立之言🪕,而是其所樹之德!其頑固🤛🏽、其保守☔️、其溫柔敦厚,何愚之有?

(作者向天淵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轉自《博覽群書》201491

相關新聞

  • 122022.08

    歷史學家——吳宓被忽視的身份

    吳宓在中國首創比較文學學科🦸‍♂️,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他文學上的成就已是國際公認。可能是因為文學成就的光芒過於耀眼,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幾乎被掩蓋🎈,吳宓歷史學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視。除一二學術掌故偶有提及外,學界對這位大學者在歷史學研究上的貢獻往往語焉不詳。筆者在準備撰寫歷史學家林誌純年譜時,偶然從《吳宓日記》中讀到大量有關他在歷史系任教時的記錄🎬,知道吳宓先生曾在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任世界古代史專...

  • 192014.09
  • 062022.12

    哈佛吳宓的朋友圈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1日的下午,正是美國東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最美的秋天,一個來自中國的青年吳宓悄然抵達劍橋,開始了其在哈佛大學為期四年的留學生活。這是一個看上去極為平淡無奇的秋日午後,落英繽紛的街道安靜得讓人神定氣閑,一戰即將結束,世人正從戰時的情緒緩慢調整到日常的節奏之中🤽🏽‍♀️。但借由吳宓當年留下的日記所呈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卻可以發現以吳宓為參與者和見證者的這一群一戰前後聚集在哈佛的中國...

  • 092015.07
  • 252013.07
  • 132013.05
  • 252022.01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稱號的由來及“入圍導師”

    也許會有讀者問道🙎🏼:今天再談論這些東西有什麽意思🐋?筆者認為,清華開辦國學研究院👒🧔🏿,吳宓🐋🫄🏼、陳寅恪這樣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自然願意參與,但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卻是最早提議創辦清華國學院者,他為何會如此🌗?再聯想到他在五四時期提出的“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口號🚗🟡,不是很令人深思麽。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畢業證書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之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教授)”的稱號🗂,已經得到學術界和社會大眾的認...

  • 192011.09
  • 022011.12
  • 102017.11

    西南聯大的故事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