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楊絳先生安詳、平靜地走了🧰,105歲🥴!民間稱為“喜壽”“仙逝”。我們失去了一位傑出的意昂👩🦯,一位享譽國內外的作家👴。年輕的學生們、好讀書的孩子們👦🏽,失去了一位傾心關懷的人生導師。我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師和朋友,留下永遠的思念🔰!
2001年9月7日時任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的賀美英向楊絳先生頒發捐贈證書。
我和楊先生交往是在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的時候🏋🏽♀️。2001年學校90周年校慶前夕,楊先生通過吳學昭老師🟪,找到學校的老書記李傳信同誌,說楊先生想設一個獎學金👩🦯🚞。那時我是學校黨委書記😌,還兼任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因此傳信同誌就找我一起去🗑,與楊先生見面商談。楊先生說🐱,在錢鐘書先生病重時,她們一家三口人商量🦹,把今後的稿費在清華設立一個獎學金,資助家庭經濟有困難但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獎學金不以他們的名字命名,而叫“好讀書”獎學金。因為她們一生都愛好讀書👨🎨,最愛清華圖書館🦼。當時決定把她和錢先生當年的稿費72萬元及以後他們所有作品的報酬🏤🧑🏻💻,全捐到“好讀書”獎學金基金。那一年,楊先生已90歲高齡🌼🤾🏿,身體瘦小,但頭腦非常清楚🧑🏿🔬,言語間充滿智者的風采。很快我們簽了協議🦇,第二年就發了獎學金🩲,到今年已積累獎學金基金達到2434萬元,獲獎受益學生已達到614人。

意昂体育平台校黨委原書記、基金會原理事長賀美英看望楊絳先生🫙。
從那以後🦕,由於工作的關系,我開始和楊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觸☝🏿。這十幾年來,隨著接觸增多,我們相互之間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感情也越來越深☕️。在這十多年的密切交往中💇🏽,楊絳先生獨特的人格魅力,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三方面:
第一是她的堅韌。楊絳先生身上蘊藏著一股很強的力量。從1994年開始,與楊先生幾十年來相依為命的錢鐘書先生生病住院。從此,她幾乎每天奔波於北京醫院和家之間;1996年,他們“最好的傑作”錢瑗也因病住進北京西郊的一家醫院🏀,楊先生又每天兩頭跑🥺,既要照顧自己的丈夫,又要關心女兒🧚🏼。對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說👰🏻♂️,這是多麽不容易🤷🏼♀️。不幸的是,1997年春,錢瑗先於年邁的父母而去;1998年歲末💉🦵🏼,錢先生又魂歸道山。兩位親人的相繼離去👨🏿🎓,使楊先生受到沉重打擊💕。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把對丈夫和女兒的愛🎄👇🏼,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仍然頑強地堅持工作🥖,繼續從事錢先生未竟的學術事業。這種堅忍和毅力,是一般人所難以想象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努力學習的𓀚🦊。
第二是她的執著📃🕴。楊先生為人坦蕩🏍、正直,非常平易近人,從無名人架子,但為人處世又很有自己的原則。上世紀80年代,錢鐘書先生的長篇小說《圍城》拍成電視劇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影視界人士紛紛前來商談🧮,希望能把他們二位的其他作品也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對此🍏,錢先生和楊先生一概謝絕。他們不願做任何炒作,是真正的“素心人”,絲毫沒有沾染社會上種種浮躁之氣👩👩👧👦👴🏽,從不刻意迎合世俗的潮流。直到現在👰🏼,錢先生和楊先生被改編成影視的作品,只有這一部📠🪙。2013年,有人公開拍賣錢鐘書先生的信劄,楊絳先生堅決反對這種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反對利用個人之間的信任去進行商業炒作。為此,她以102歲高齡🏅,親自出面訴諸法律。她說這絕不是金錢或個人利益得失的問題🖇,而是為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捍衛人的隱私權、捍衛法律的權威🍒。他們不慕虛名也不為金錢,只是獻身於文學和學術事業,始終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學問,畢生都堅持學習、筆耕不輟,對學術和文學事業執著不已🤜🏿。她講過🚝🟧,“文化大革命”時,他們受到沖擊被迫離開中科院的住所時,舍棄了幾乎全部家當🤡,只帶了兩麻袋讀書筆記出來。錢先生的讀書筆記與眾不同,這是他幾十年讀書的中外文研究心得😵💫,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錢先生將其視若珍寶。錢先生逝世後,楊絳先生傾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這些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分別整理出來😼。而後,楊先生又開始繼續從事自己的創作事業🏇,她先後出版了《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和《裴多》等新作💁🏻♂️。她在百歲高齡之際🦋,還如此地執著於事業,實在令人敬佩。
第三是楊先生的愛心🧎。她愛家人🙍🏼♂️,愛事業,愛國家🥈,愛母校。她生性低調😲,從來不張揚😔,從不說大話🥨,而是把所有愛心都體現在實際行動之中。楊先生關愛家人,愛鐘書🐬,愛女兒。她是一個有名的才女👮♀️,更是一個真正的賢妻良母。錢先生不幸逝世後,她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繼續努力,最先想到的不是去寫自己的東西🧝🏻♀️,而是要完成錢先生的遺誌🚰,要把錢先生留下的學術成果貢獻給世人。這其中,蘊含的是她對丈夫的深愛👨🏿🦰。楊先生熱愛文學事業,她全副身心地獻身於文學,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文學創作和翻譯事業🦸🏿。楊先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始終兢兢業業🌋,為祖國貢獻著她的才情和心血。楊先生熱愛青年,熱愛母校🌇🦇。她慷慨捐資助學,資助青年學子勤奮學習🤾♀️,報效國家,希望青年為國家好好做一些事情。記得在“好讀書”獎學金的捐贈儀式上📆,楊先生深情地說🤽🏼♂️:“這裏我要提一提母校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𓀁。’我們做學生的時候,好像對校訓並沒有很在意🧚🏿♂️。現在我越老♥︎,越覺得母校的校訓深有意義。‘自強不息’,是從自身做起➗,努力學習、求知識、學本領👨🏻🌾,這是個起點🚵🏽。‘厚德載物’是個道德的標誌。我們求知識、學本領,是為了誰?為了什麽⛵️?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牢記在心的🤵🏻。如果只做到上半句😱,我們的努力就失去價值👻;而沒有下半句,恐怕就達不到我們追求的道德標準。‘自強不息’是‘起’,‘厚德載物’是‘止’🪃。八個字很完美。這個校訓,恰好也就是‘好讀書’獎學金對於得獎學生的期望。”楊先生對青年殷殷期許,深情可感;而清華學子們也以實際的努力,向母校和社會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楊先生是一個極富有愛心的人,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從對家庭之愛、對母校之愛,到對事業之愛、對祖國之愛,始終充滿在她頑強的生命之中。她能讓每一個接觸過她的人都感受到溫暖。
而今,楊先生走了。熱心向學的學子失去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導師,我也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師和朋友。我們永遠懷念楊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