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兩彈一星” 功臣--郭永懷

2004-06-07 |
“兩彈一星” 功臣--郭永懷

“兩彈一星” 功臣--郭永懷
作 者👆🏼:孫吉香 柳長剛 發布日期🧑‍🦯:2003-06-07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七名功臣中,有一個令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懷👩🏽‍🌾。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和航空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第二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12月,不幸因公殉職,被授予烈士稱號。郭永懷去世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悲痛地說🌽🎲:“中華民族失去了一個天才的兒子。”   

               

少年時代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榮成市西灘郭家村一個家境殷實的普通農戶,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

  略通文墨的郭文吉知道讀書的重要,1919年春👊⛩,便把兒子送進本村小學讀書🪛,郭永懷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異,連年跳級。1922年,他考入石島明德高級小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6年1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青島中學。1929年9月,他又考入天津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因郭永懷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異常,不久就被申又棖教授看中🤶🏿,經申教授重點指導,郭永懷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今後的數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1年7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後,即轉入本科攻讀物理專業🍪,深得顧靜薇教授垂愛。她經常為其單獨開課,使其學業大有長進。1933年,顧教授推薦他到北京大學光學專家饒毓泰門下深造。1935年👨🏼‍💼,郭永懷在北京大學畢業,因成績突出,被饒教授留在身邊做助教和研究生💅🏼。郭永懷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積極參與各項實驗工作。期間,他參與了吳大猷、鄭華熾等知名教授正在進行的喇曼效應(RamanEFFeet)的研究工作🚒,使他在科研實踐中得到了很大鍛煉。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占華北,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相繼停課🚡。郭永懷只得返鄉應聘到威海中學任教4️⃣👨‍👧。因郭學識淵博,教學認真◻️,雖然只教了半年🧑🏿‍🔬,卻深得學生愛戴。

  1938年3月,日本侵占威海,威海中學被迫解散。郭永懷又輾轉到了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目睹日軍野蠻侵略,郭永懷更加堅定了科學救國信念,他認為要挽救民族危亡🥑,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於是,在西南聯合大學期間,他毅然放棄光學,學習航空工程😛。航空工程與力學研究密切相關💂‍♂️,他為此加入了空氣動力學的研究🪂。這期間,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流體力學,研究流體力學中一個有名的難題???“湍流理論”。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留學委員會舉辦免費留學招生考試👨🏿‍🦲,郭永懷和錢偉長同時被錄取。      

           

留學生涯

  1940年9月,郭永懷進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他與錢偉長一起在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教授的指導下進修,僅半年,他們就完成了碩士生的必修課程🤴🏿。郭永懷以《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論文獲碩士學位。他們的突出業績🧑‍🧒‍🧒,使辛格教授大為贊嘆👼:“想不到中國有這樣出色的人才☣️,他們是我一生中很少見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1941年5月,郭永懷轉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該院國際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古根漢姆航空實驗室條件優越,研究氣氛濃厚👳‍♀️,交流活動頻繁👨🏿‍⚖️,為郭永懷在空氣動力學領域一試身手提供了有利條件💇。當郭永懷大膽向著名力學導師馮卡門提出要對跨聲速流體的不連續性進行研究時,卡門導師非常高興,很欽佩這位中國學者的膽略和勇氣🙂‍↕️。從此💗,郭永懷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這項研究中去🙊🥇。他憑借自己在數學和物理學及空氣動力學的紮實功底👼🏽,於1945年出色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動不連續解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後,被留在該校實驗室做研究員🔷。

  1946年🏙,郭永懷和錢學森合作發表了“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流的混合型流動及上臨界馬赫數”重要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論🧄,並得到實驗證實👩‍👩‍👧。由於郭永懷、錢學森等成功地解決了跨聲速飛行中的空氣力學理論問題🛌,1947年10月14日,人類才首次突破聲障,實現了超聲速飛行。

  同年,W?F?Sears教授在康乃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聘請郭永懷共同主持研究院的工作,並擔任教學和指導研究生工作。10年來👱🏽‍♀️🏊🏽‍♂️,郭永懷指導培養了數名研究生和助手🤼‍♂️🙅🏼‍♂️,後來,這些研究生均成為美國、日本和中國的知名學者🏥,有的還擔任了重要學術領導職務。同時🌋,他從事的跨聲速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並且📕,他還從事了粘性流體力學和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發表了“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論文,得出幾個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規律🧔🏻‍♂️🦆,是奇異攝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被命名為PLK方法👳🏿,即龐加勒、賴特爾🪞🤵‍♀️、郭永懷方法。這項成果在許多科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50年代,火箭技術已成為十分活躍的研究課題,發射地球衛星🧗,運載工具是關鍵。要克服地球引力⛹🏼‍♀️,運載火箭必須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在空氣力學的理論基礎上🛷🧜🏻‍♂️,高超聲速問題成了首要突破口📮。於是,郭永懷開始探究,1953年🪯,他研究出沿高超聲速運動平板的粘性繞流🤵🏿。之後🤿,他又結合prandti的過界理論,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平板前緣的奇異問題🙋🏽👩🏼‍🍳,並發表“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等論文兩篇🤦🏿‍♀️。他還和潘良儒合作研究了高超聲速可壓縮粘性流體繞楔流動等課題,發表了“繞平板的超高速粘性流”等論文。這期間他還先後發表了《物體在有旋流中所受的力和力矩》、《大振幅球面波或柱面波的傳播和沖擊波的產生》😮‍💨、《斜沖擊波與片流動邊界層的交互影響》、《繞機翼的二維跨聲速流》和《二元連續跨聲速流的穩定問題》等論著𓀃。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有嘗試性和開拓性,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重視與公認😣👃🏼。     

開拓力學

  郭永懷雖然身在異國他鄉,卻時刻惦念著祖國。在康乃爾大學,他參加了進步組織???科學工作者學會,經常把朋友邀請到家裏研討祖國的前途與命運。1949年10月1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美國,他欣喜若狂,決心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新中國👚。1956年11月✔️,他毅然放棄了在國外已取得的榮譽地位和優越的工作條件⛈,沖破重重阻力,幾經周折,回到闊別16載的祖國。回國後◼️🏊🏿,他不僅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接待🧊,而且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職務💂🏽‍♀️。在這個剛成立不久的研究所中,他與所長錢學森、副所長錢偉長等著名科學家通力合作👩🏽‍🚒,日夜操勞,使力學研究所的學科設置👰🏻、研究方向與任務🧑🏻‍🔧、科技人才的選拔與使用都很快確定下來。同時,他還研究製定了我國近代力學發展方向、近期規劃和遠期奮鬥目標,確定了全國高等院校力學專業的設置👍🏻。

  1957年🫳🏼,郭永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他積極開拓並領導了新興的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破力學的研究,成為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同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我國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10月13日👛,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召開了在京著名科學家座談會,郭永懷在會上就發射人造衛星的運載工具及推力、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衛星入軌時的姿態控製、蘇聯同西方國家火箭技術的比較等具體技術問題作了簡要分析介紹,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積極倡導我國研製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郭永懷把在京的老、中🚣🏽‍♂️、青空氣動力學工作者組織起來👨🏼‍🦰,成立了高超聲研討班🪚。在這個班上👩‍🦯‍➡️🧃,郭永懷提出了鈍錐繞流在一定情況下,後身流場中可能產生“懸掛激波”和“雲粒子侵蝕效應”的設想,並通過實驗,找到了鈍錐體繞流頭部的激波層分析方法,取得了錐體高超聲速繞流的最大熵值線🗣、高溫氣體效應以及鈍體流形狀等研究成果,為我國的航天與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在世界上尚屬首例。

  1961年,他在力學研究所建立了電磁流體力學研究室,對磁流體和等離子體穩定性、磁流體直接發電🚵‍♀️、同位素的電磁分離等研究出一批成果,撰寫出一批專著和論文,受到國內外的關註。另外他還積極倡導爆炸力學的研究🧜‍♂️,他從培養爆炸力學專業人員入手,對“爆炸成型”🚝、“爆炸築壩”、“鐵路建設”和爆炸力學的軍事應用等課題給予極大關註與指導。他還親自主持領導了6405項目的研究工作,6405是反導彈系統640中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再入核彈頭的識別問題🌂,這個項目雖然搞的時間不長,但卻取得了再入物理現象的理論問題等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後來為七機部同類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駕駛“東方”1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對我國又是一次極大觸動🫷🏼。三年內🗜,中國科學院共召開了12次星際航天座談會,郭永懷在會上多次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第四次會上,他就星際航行中一個極為關鍵問題???宇宙飛船回地🔽,作了中心報告,從理論上發表了自己的重要觀點。1964年他被選為中國航天理事會副理事長。     1967年底,國防科工委決定:以空氣動力學部分組建第17研究院,錢學森為籌備組長,郭永懷為主管技術的副組長。他以豐富的學識和深刻的科學思想✊🏻,通過考察我國氣動研究的現狀,同時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明確指出🧑🏽‍🍼:空氣動力學主要服務對象仍應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並以此設置各專業研究所,配置研究人員和實驗設備,從而使17院(後改稱風洞指揮部)具有空氣力學研究“全天候”的能力。在風洞建設上,郭永懷在對技術、經濟實力、社會效益等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低、高🤠🏌🏽‍♀️、超配套工程的建議🤽🏻‍♀️:重點搞高速、超高速風洞,瞄準第一🔗、第二宇宙速度👩‍🔧,優先搞炮風洞,自由飛彈道靶𓀎🍤,這樣可減少投資,縮小規模。1976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 在風洞指揮部的基礎上👨🏼‍💼👨🏻‍🦱,組建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簡稱氣動中心),現已經成為航空航天飛行器及風工程研製與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柱,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作為一個奠基者的郭永懷,在這項偉大的建設工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緬懷郭永懷的功績,氣動中心專門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紀念亭,張愛萍將軍為該亭題名“永懷亭”🤽🏽‍♂️🕵🏿‍♀️。                  

獻身“兩彈”

  1957年10月15日,中蘇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在協定中蘇聯明確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部在京成立🆒🫔,後來成為負責核武器研製、生產整個過程的研究設計院???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開始了“兩彈”研製工作🎫。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並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這時中央果斷提出🙋🏻‍♂️:我們自己搞!沖破核封鎖,研製爭氣彈🤸🏻‍♀️🌮,要快,要搶,就是不能讓任何人敢於小瞧我們!要憑自己的力量🧑🏽‍⚖️,完成原子彈的研究任務,決定從全國抽調技術力量加強九院(核武器研究院)。

  1960年5月🏄‍♀️,郭永懷被調到九院擔任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郭永懷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對原子彈引爆方式問題,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高級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對此,炸藥爆轟波的理論計算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要突破口。郭永懷提出利用特征線法進行嘗試,並獲得成功,很快得到應用🧑🏻‍🍳。爆破物理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郭永懷和王淦昌等科學家👩🏿‍🦳👩🏽‍🎤,經常深入試驗現場😁,鉆進帳篷🤙,和試驗人員一道攪拌炸藥,親自把關,指導實驗🏂🏻,使試驗得以順利進行。到1962年,原子彈的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翌年初,為了進行大型爆轟試驗,為原子彈的爆炸試驗作準備👦🏼,年過半百的郭永懷,與九院試驗人員一起轉入西北核武器試驗基地。該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最低溫度攝氏零下40多度🏂🏽。當時已年過半百的郭永懷和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使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進行得很順利,1964年第四季度,原子彈的理論🧑‍🦽、實驗🏃‍♀️‍➡️、設計和生產都按計劃全部完成。同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核爆炸試驗成功。當時郭永懷親臨現場,親眼目睹了原子彈爆炸這一壯觀景象↖️。這次試驗盡管對我國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還沒有達到實戰化或武器化的要求,在核彈武器化的後期發展工作中,郭永懷一直負責總體結構設計、外型設計以及環境模擬實驗的領導工作🌭。無論是在彈體外殼(我國的第一顆核航彈和氫彈都采取了空投方式)方面,還是在對核航彈🏊🏻‍♀️、氫彈在空投過程中的飛行彈道、傘彈彈道特征的計算上,他都親自參與和把關。

  郭永懷在核武器的試製中充分發揮了他的才幹。早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以前😡,他就預先進行了許多與武器化有關的結構設計、外型設計🫃🏻、飛行彈道、物理引信👄🫶🏻、環境試驗和安全論證等課題研究🎁🙂‍↕️。通過試驗,郭永懷大膽地提出了有關薄殼結構🪪、通用核航彈核武器輕型化😌😫、實戰化和系列化的許多設想和建議,以後都得到證實並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對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水洞試驗以及潛???地導彈的研製和60年代力學研究所承擔的小型地對空導彈及氫氧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任務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原子彈原理☸️、氫彈原理相繼突破後🧠,我國分別於1965年5月14日、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進行了核航彈爆炸試驗和導彈武器試驗🥗,這裏都凝聚著郭永懷的心血🥰。   

              

 培養人才  

  郭永懷十分重視科技的總體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他具有深邃的科學思想和戰略眼光🫚,他關心的不只是一兩個學科的發展🎦,而是我國科學技術的總體發展。重視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強調開創性研究👩‍🦯;重視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性,強調科研要為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服務,從工程實踐中選課題;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重視培養新生的科研力量,造就一批科研生力軍。郭永懷始終把自己作為一顆石子👮‍♂️♚,常說,我回國就是給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內的科技事業打基礎,做鋪路人。盡管教育不是郭永懷的主要工作,但他還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以各種方式培養了大批骨幹人才。1956年我國恢復建立研究生製度,郭永懷積極籌劃力學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在第一次招生中💡,他親自帶了五名研究生。由於郭永懷的嚴格要求和具體指導,這些同誌很快成長起來🌶。現在他們當中,有許多已經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

  1957年💅🏼,力學研究所和意昂体育平台合辦了工程力學研究班。第一屆參加力學班的就有120多人🪀,郭永懷擔任了班主任,除了負責班務工作外,還親自講授《流體力學概論》。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言教,身教,以身教為主”👩‍❤️‍👩。他從不以權威自居,而是認真發揚學術民主,對助手和研究生的指導是啟發式的,使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驗操作技能同時得到提高。力學研究班後來又辦了兩屆🕊🕷。郭永懷雖然不再擔任班主任🤒,但仍十分關心研究班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這三屆力學研究班共畢業學生290多人🧙🏼‍♂️,現在這些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國防科研單位和重點高等院校都起著頂梁柱作用。   

英名永存

  郭永懷回國12年,貢獻之多🏊🏼‍♂️💢,令人驚嘆。為了保護像他這樣的科學家的安全,周恩來總理還特地叮囑不讓乘飛機。但為了搶時間💂🏽‍♀️,郭永懷經常強行登機。當時國內航線大都是中🏋🏿📐、小型客機🏄🏻‍♀️,乘飛機遠不如坐火車軟席舒適👇🏽。許多人勸他不要乘飛機,他卻說👨🏿‍✈️:“我是搞航空的,搞航空的人都不坐飛機,那讓誰來坐。”

  1968年10月,郭永懷赴西北核基地🤵🦝,進行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發射試驗的準備工作,他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急著要趕回北京👊🏿🕧。由於時間緊迫,他堅持夜航。12月5日🪳,郭永懷從蘭州乘飛機回京,就在他上飛機時🧑🏻‍🦽‍➡️,大家還勸他換個時間👴🏼,郭永懷卻平靜地說:“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當飛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發生事故,郭永懷不幸以身殉職,終年59歲。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附 件: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