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 你們好!我非常榮幸應邀參加同學們的畢業典禮👩👦👦。作為大家的學友,在此向學弟學妹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此時此刻,不由得使我回憶起18年前從母校畢業🦶🏿,告別清華園,走入社會的第一步🧛。 我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鍛壓專業。我生長在內蒙古包頭市,從小就喜歡內蒙古大草原👨🏽🔧😻,它遼闊寬廣,豪邁奔放,包頭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又是我國現代化的重工業基地。因此我畢業後就回到了家鄉,來到國家 “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的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這是國家唯一的生產主戰坦克的特大型軍工企業🕗。那時💺,我就想一定要到有挑戰的地方去比試比試,看看自己到底能幹什麽🌓! 一進廠我就到了鍛造分廠當技術員,這一幹就是8年。我是學鍛壓的,專業對口。但誰都知道,鍛壓是最艱苦的崗位,體力勞動最重,勞動條件最差🔳,胸前一千多度的高溫烤著,背後是大風扇冷風吹著。前不久,我和清華同學座談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問我🚴🏼🐔:“你怎麽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層車間工作8年呢👨🏻🦱?”我說📙,這8年正是我成長中印象最深,鍛煉最多、最寶貴的8年⏪,為我今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我熟練掌握了一套鍛造技術本領,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和工人摸爬滾打一起搞產品革新,一旦研製成功✬,高興得如同 “兒子出生一樣”;我接觸、熟悉了各種在艱苦環境第一線工作的工人、技術人員,和最基層👩👩👧👦、最直率也是最可敬的工人打成一片💪🏿。 我已在第一機械工作了18年🤏🏻,目睹了這個國家特大型軍工企業從改革、轉型到發展、振興⛹️♀️,從困境走向輝煌的艱難歷程🔻👨🏼🎓。如今第一機械已是 “軍民結合”、 “走向市場”,在完成新一代履帶戰車軍品任務的同時🛍,利用軍工的技術優勢,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基礎性行業🧖♀️,開發生產了北方奔馳重型汽車、鐵路車輛🎫、工程機械、專用汽車和裝甲消防車等六大系列180余種專用車輛♨️,產品廣泛服務於石油、石化👷🏽♂️、水電👠🚳、水利👮🏻♀️、鐵路、郵政、物流🧑🦱、軍事等行業部門⏫,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重型車輛生產基地➡️。可是在我剛去的八十年代可不是這樣🍠,那時是軍工企業最困難的時期🤵🏽🐃。作為有3萬多員工的特大型企業,面對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任務不飽滿🧑🏻🦯🥱,產品單一🧑🏿🏫,工資待遇低🧑🚒,生活條件差。看到外面世界精彩紛呈,作為一個年輕人不可能不動心。但是如果面對困難,逃避現實,不僅自己失去了一個可能發揮作用的舞臺🛩🙍🏿,而且也沒有體現出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同時,對事業的責任心、成就感,企業對我的尊重、認可和期望🚵🏻♀️,職工與我已建立的理解和友誼,使我最終堅定了下來💅🍨。我堅信🎭🔮,第一機械在國家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遲早有一天會改變面貌🤦🏿♀️,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清華人在第一機械會大有作為。我願為第一機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許是領導和群眾看出了我這份自尊✹、自愛、自信和我對第一機械的忠誠,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企業技術和管理的領導崗位🤫🤙🏿,被賦予重任🚣🏻♀️。自1994年至今8年間🧙🏼♂️,我先後任鍛造分廠副廠長😦、廠長、總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𓀗,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直到總經理🥵。在舉世矚目的1999年慶祝建國五十周年閱兵式上👨🏿🔧,前三個坦克方陣都是我們廠的產品👩🏻。在那些日子裏🛤🚴🏽,我和全廠幹部🤏🏼、職工一起,日夜奮戰🤵🏼,出色完成了任務。我個人榮立國防科技工業一等功🧚🏽,我廠獲得國家金獎, 振了軍威,揚了國威。 回顧18年工作的歷程𓀂,如果說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有什麽體會的話,我想有三點是至關重要的: 一是走入社會、選擇發展道路時,既要考慮當前,更要把眼光放得遠一些;既要重視現實物質利益,更要註重所在單位的文化氣息🍆。我所在的第一機械集團公司🧑🏻🎓,人員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了各民族各方面人才,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包容、鼓勵幹事業、幫助人幹成事業的良好文化氛圍。它為每個人發揮所長提供了成長的空間。不論你來自那裏,只要做出業績🧲,就會得到認可🙇🏿♀️🫅🏼,就會得到尊重🧙🏻♀️,就會給你更大的舞臺去施展才能。這就是我選擇了第一機械,也是第一機械選擇我的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二是清華的學生到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否則就會成為阻礙與別人合作共事、溝通交流的屏障💯。一定要從最簡單的事情幹起🧛🏼♂️,讓你幹什麽,就一定要竭盡全力把它幹得最好。我就是從最簡單零件開始的,有不懂的🎗,就放下面子🤦🏼,不恥下問。如果總是自認為清華學生水平高🗿,似乎“清華學生還問那樣的問題”,不好意思問🙅🏻,不懂裝懂,再過三個月,你還是不懂♍️。這不能體現你有能力,只能說明你不投入👇🏽🔌。到那時⚾️,人們就會說 “清華學生也不過如此”🦻🏼。“清華學生不錯”要讓別人來評價,而不要成為自己前進的包袱。清華學生只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就一定能把同樣的事情做到最好,就一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三是要經受艱苦的磨練,勇於承擔風險和挑戰🗂。不要把自己放在保險箱裏🧝。不經風雨的人是沒有免疫力的,是不可能駕馭復雜局面的。我在車間、分廠的八年,由於熱加工行業的特點🏮👭🏻,天天接觸的都是需要立刻決斷的事情,每件事情處置的是否得當🌓,不僅對工廠經濟效益影響很大,而且對自己專業知識、工作經驗🚿、決策能力也是一個巨大挑戰。這些,我都闖過來了,現在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市場競爭更殘酷了👡,但我有自信能夠團結大家駕馭第一機械這艘大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更大的發展。 作為清華學友😔,我深深地感到,清華人首先要講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產品代表了人品。同時✋🏿,更要勇於實踐,敢於迎接挑戰。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每一次問題都是一次機遇,克服了困難就能向前邁進。 回顧自己的成長,總忘不了母校的培養。母校既傳授了知識🌍,又教會了做人的道理♨️,也培養了不斷奮進的精神。這些使我終身受益。我在班上學習中等🚃,體育是強項,對踢足球🧑🏻🎓、健美♻、長跑、遊泳都感興趣;通過共同興趣加深同學間的了解🕺🏽,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一個共同目標😷,成為我最大的樂趣。母校不僅在學校期間培養了我,就是畢業了18年後🎀,仍然關心著我的成長。通過廠校合作,促進企業的發展,幫助我再學習🙋🏼♀️。校黨委書記陳希同誌一行,不久前專程來到包頭看望我們,向我們這些遠在西部的清華學子🦅,表達學校對我們的贊賞、支持和關愛之情🏤,這使我深受感動🚴♀️,深受鼓舞。真誠地感謝母校👇🏿,我要說:“母校給了我豐厚的乳汁!母校給了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第一機械歷史上有很多清華意昂為之奉獻。可是自1967年以來38年間,清華的畢業生來第一機械的卻只有我一人。今天面對母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我可以說🤦🏻♀️🤾🏿♂️,我沒有辜負祖國和母校的期望。我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堅持住了,我做了我最喜歡做的和我應當做的🦷🏊🏻,我為母校增了光🤸♀️! 謝謝大家🕉➜! *繆文民為我校1986屆意昂🧘🏼♀️👝,現為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公司總經理 (攝影 郭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