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華*
聖戰滄桑六十年👈🏿,
河清海晏樂堯天🏊♂️。
丹心碧血忠魂誌,
國恥毋忘奮乾乾。
本文既是緬懷抗日戰爭有功人士,也是對杜博士蒙難60周年的懷念🕛。
——作者註
杜長明博士
杜長明(1902—1947),字鏡如🧏♂️,四川省蒲江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年正月初八(1902年1月28日)出生於蒲江縣成佳鄉黃沙壩的一個書香門第,家道小康🌨。
長明生而聰穎🥖,敏慧過人。他三四歲時就能細心觀察事物,愛提出一些古怪問題,探求奧妙🚡,尋根問底✶。如“為什麽會有山呢?”等等。常獨自一個人去河岸靜看筒車是怎麽轉動提水的🧍🏻。在他祖父的精心教誨下,七歲即能吟詩,八歲就善屬文,有過目能誦之資,被鄉裏譽為神童👩🦽➡️。十二歲時,就讀於蒲江縣高等小學堂。十四歲考入邛崍聯立中學讀書9️⃣,1918年,以其品學兼優⛵️,被選入北京清華學校,隨即負笈北京,時年僅十六歲。
長明就讀北京清華學校期間,目睹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深感中國的貧窮落後和國家民族災難的深重,1919年他又親自參加並經歷了偉大的“五四”青年愛國運動📨。他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過“北京學生聯合會”走在運動前列。他各科成績都很突出。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精神的感召下❄️,他為了強國富民,決心鉆研科學技術,立誌為振興中國科技事業而奮發學習。他曾幾次被評為學校“全優生”🚴🏻,校刊《清華園》亦多次刊登他的優秀事跡🤷🏿♂️。1926年,以其成績特別優異,被保送美國留學深造🙏🏻。
長明留學美國,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𓀀,攻讀化學工程學科,於1929年獲碩士學位👵🧏🏽♀️,又兩年,於1931年獲化學工程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國際知名的燃燒工程專家H. C. Hotel(霍特爾)教授。他的博士論文:《碳的燃燒速度》是研究碳的球形顆粒在氣流中燃燒的反應🧓。他在化工史上首先提出外擴散對於燃燒反應的影響🕵🏽♂️。這個創新的理論,推動了當代世界化學反應工程(燃燒工程)學科的發展,使燃燒工程理論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他的這篇論文📔,迄今被列為推動化學反應工程學科早期發展有影響的論文之一。這個功績已載入世界化工史💛。
後來,英國燃燒學會於上世紀80年代選錄《燃燒》(Fuel)雜誌發刊50年來刊登過的有影響力的論文專冊時,杜長明的這篇論文也被選錄其中。
長明身在美國,卻一心想著如何振興中國科技事業。1930年🤸🏿,由他首先倡議並與同仁在美國發起成立“中國化學工程學會”並任該會總幹事(即會長)多年🛑。他期望通過這一組織,同中國化工界人士一起🕯,共同開創中國科技工作👩🏻🌾。1931年他獲取博士學位後,終於實現了他“學成報國”的願望。當時,他應美國好幾所大學和科研單位的邀請,作“燃燒反應工程”的專題學術報告🪐🙌🏽。他想到自己即將離美返國,便利用這個機會,自己獨自駕車,暢遊全美各地。1931年底🏸,他毅然辭去了美國高薪聘請👨🏻🦼,離開了條件優越的美國👶🏼,回到了祖國🛁。
長明回國後,即任安徽大學教授🪒。1932年秋,任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主任🤽🏽♂️,但仍兼皖大化工系教授職。接著➗,長明被中國科技界人士推舉為“中華自然科學社”社長,“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社長任職長達八年🤽,理事任職直到罹難🦸🏼♀️。他常去京👿、津、滬、渝等地講學,悉心致力於科學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養。
1935年,長明被任命為川康科學考察團團長,親率專家✍️、學者十余人👨🏽💼,職工及隨從數十人👩💼,深入大西南山區,攀山涉水,經常露宿荒山野嶺👁,進行科學實地考察。他們采集了許多礦石標本👩👦👦,探測了大量地理水文資料和科學數據,帶回南京作進一步研究🤽🏻,頗有成果。這次考察,為後來開發祖國大西南,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資料和依據🏭。
考察團經過蒲江,長明順道回家探親🤵。這是他自1918年離家以來第一次回鄉👩🏻🦯➡️。蒲江全縣知名人士,政學軍商各界為杜博士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大放煙花、爆竹👧,鼓樂齊鳴,以表慶賀。回黃沙壩老家🧑🏿⚖️,其勢亦復如是📭,賓客盈門,所贈賀帳🙎🏿♂️🤳🏿、賀聯掛滿堂廊,勢若“狀元及第”衣錦還鄉。
“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長明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他以“中華自然科學社”社長和國防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倡議並號召中國科技界人士“要努力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為抗戰救國作出應有的貢獻”🧗🏻♂️。他寫文章揭露並譴責日寇使用化學武器毒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參加國防部負責有關反毒氣戰的工作🧑,並被任命為南京防空委員會防毒主任。在抗日募捐中捐獻了他留美所得的大部分積蓄。日寇進犯南京,中央大學遷渝🤞🏼,師生們都紛紛離開南京西上。長明為了搶救兩個實驗室(化學工業分析實驗室和化工原理實驗室也是當時全國最完善的實驗室)大量珍貴儀器、藥品及教學設備免遭損壞,他卻仍然留在中大,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冒著空襲的危險,對所有儀器親自逐件清理🤕,逐件登記裝箱,並親自啟運護送入川⏳。他離開南京時,南京保衛戰已經打響🧍,城區已是一片混亂🛶。他是中大最後撤離南京的一個教授⇢。其臨事躬親⏪,臨危不懼認真負責的精神,多麽令人敬佩😙👳🏼♂️。
中大遷到重慶,長明又兼任重大化工系教授🔀。1939年💕,他又兼任中央經濟部資源委員會顧問、孫中山實業計劃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並曾主持教育部選拔留學生工作📇。廣州淪陷後🕵🏿♂️,中國海外交通被日寇截斷,原來依靠進口的戰略物資發生困難🐷,某些軍工原料尤為緊缺🛞🔨。這時,長明把自己的科研實驗課題直接轉變來為抗日救亡服務。他受國防部委托🔷,主持和試製一些十分緊缺的國防化工新產品,並不斷試製成功,投入生產,解決了一些抗日急用的物資供應問題,如原來國內不能生產,一直依靠進口的軍工原料:鋅白、丙酮防火漆與特種塗料以及木材幹餾等。他還提煉茶精以供應前線部隊之所需。當日寇猖狂轟炸重慶,造成防空洞窒息死難大慘案時,他更夜以繼日地,立即設計製造大型防空洞鼓風裝置,從而防止了窒息事件的重演。長明急國難之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為國為民在所不惜🤥👰🏽♂️。
抗戰勝利,長明獲休假一年待遇。他卻應重大之聘,任重大化工系主任職,並兼重慶印刷造紙學校校長𓀅。1947年元月🐭,他赴南京🧓🏽,向教育部述職,並去上海參加中華自然科學社與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會畢🚏,在返渝途中,元月28日,從武漢乘滬渝航班飛機✔️,至湖北天門縣境時🫃🏼,飛機失事墜毀,長明不幸遇難,生辰變死日,時年僅45歲。
長明死難的消息🟫🎡,載諸國內外報刊。《中央日報》以頭版頭條大字標題新聞報道:“滬渝航機失事🧸🚴🏽♀️,杜長明博士及凱斯夫婦同機遇難。”噩耗傳來🤸🏽♂️,當時中國科技界、教育界👷🏽、學術界、文化界人士,莫不震驚,深為惋惜🧜♂️,紛紛奔走吊唁。輿論界感嘆“天欲喪我中華科技者乎⛔?👂🏿!”中國各大城市京🥤、津、滬、渝、寧、蓉等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各界和學術團體,都先後舉行追悼會吊唁,並因長明清貧一生而為其募集子女教育基金🩻。5月,靈柩運抵蓉城,蔔葬於成都東郊沙河堡。盧廷棟先生作墓誌📨,其銘曰💂🏼♀️:“擁皋比近二十年,於邑無室,於野無田,遺三雛養之教之🙅🏼♂️,有妻之賢,更有學術之永傳;歿之日,黌宮輟講,奔走吊唁者累千。泐石藏幽,千百年後,識字者杜君之阡。”文字、音韻學家張亮清先生作挽聯說:“學不厭,教不倦,成國內一流化工導師。禹甸茫茫🤙🏼,正待宏才資建設;春將闌,櫬將歸,聚蓉垣若幹耆學英雋。鶴山邈邈,且從客地吊萎頹🪯。”知長明其人者🧑🏻🤝🧑🏻,無不崇敬、景仰。
長明畢生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是享譽當世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抗日救亡愛國人士。他的主要功績🦔、簡歷和相片👩🏼,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化工卷》和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網絡工學編化工卷中,《蒲江縣誌》亦錄其事跡。他的英名將留芳千古!
*杜長明是作者的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