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軍🙆🏼♂️,電機系1986級意昂💱,1991年本科畢業⛲️,1994年研究生畢業😊。現任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副主任。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掀起了一股出國熱潮☂️,大批學子出國繼續深造👧🏽,卻鮮有學成歸國者。毅然選擇了回國的於軍🍽,現擔任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副主任,正如他所說🦹🏽♂️:“如果選擇舒適的生活😄👩🏻🍳,那麽請留在國外;如果想做些事情,國內的舞臺更大。”
學生時代——多肩挑🤪,效率至上
於軍,1991年本科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1994年研究生畢業🎨。在校期間,於軍兼修經管雙學位🤿,不僅學業成績優秀🧑🦯,社會工作還很突出,同時又是體育代表隊的成員♈️,可謂是多肩挑,全面發展🧑🏻🦽➡️。
本科期間於軍的學業成績一直是年級第一名⬛️👨🦯,對專業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學好每一門課程,紮實的專業功底也為後來在行業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此外,於軍學長的求知欲望並沒有局限在本專業之內🍉,在修完專業學位之余,他報修了經濟管理的第二學位🅰️。當時經管雙學位在清華剛剛開展👱🏽,多數課程都占據了課外活動時間,必修課程較多⚈,學業壓力很大。但於軍頂住壓力,腳踏實地,以優異的成績修完了雙學位。
於軍一直強調大學的培養關鍵不在於學到的知識🤷🏿,更在於學習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規範化的書本知識不同,實踐中涵蓋了更為廣闊的信息和經驗營養,且更能凸顯學習、綜合統籌協調的能力。
從班長、體育部長到學生會主席,再到系團委書記、學生輔導員🌪,於軍組織過學生文體活動🥓、社會實踐、主題團日👱🏼♀️🧚🏿♂️,個人綜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在回顧清華的八年成長經歷時,於軍非常感慨地說社會工作過程中所鍛煉出的綜合能力讓他受益終身,是清華帶給他的最大的財富。
於軍作為清華乒乓球隊的一員,踐行著清華優良的體育傳統6️⃣🙇🏽♂️,多次在全國高校、北京高校的比賽中獲獎為母校爭光奪彩。正是“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信念鼓舞著他在繁重的學習與工作之余積極參加訓練💁🏻,強健體魄👨🏼🔧。
之所以能夠多肩挑📐,於軍強調說在於效率↘️,在於合理的時間分配。不做碌碌無為者🤢,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每一分鐘,全身心地投入,這樣才能獲得高效率📇,才能收獲更多。
國內的舞臺更大
1993年清華畢業以後,於軍留在國內工作🪖。並於1996年赴美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於軍選擇了暫時留美工作,在德州的電網公司工作了近七年。當時,美國的電網結構相比中國的更龐大🎆、更可靠👨🏻🚒,其在電力系統領域的相關技術也領先於中國🧙🏽♀️。工作期間,於軍充分搜集了美國的電網公司在管理🤷🏿♀️、技術各方面的信息,詳細探討美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與改革歷程🎍。紮實的專業素養🧛🏿♀️、卓越的工作能力以及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於軍在美國的電網公司得到了同事以及領導的認可,也得到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很快就升任至manager的職位,這對於一個華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2006年,於軍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回國👽🦌。
在很多人看來,美國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於軍並不否認這一點,但多年的國外生活讓他高屋建瓴地看到:如果想要舒適的生活👳🏽♂️,那麽請留在國外𓀌;如果想要做一些事情📖,那麽國內的舞臺更大。
電力行業在美國已經是“夕陽”行業👨🔧,相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且進一步的發展遇到了瓶頸。美國的調度員基本上都是高中畢業生👩🦼➡️,不需要很高的電力系統知識背景⇨。而國內的電力行業正處於發展變革之中,起點晚,但發展前景更加廣🤷🏼♀️,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增長帶動的電力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國內的科研投入規模很大,相關技術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從能源方面,美國的每個區域市場基本上都能實現自給自足🧄,市場化程度較高;而國內的能源分布極不合理,安全性要求更高,相對市場化程度比較低,也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
帶著在美國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國內電力行業做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誌,於軍回到了國內🌬☝🏻,擔任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副主任🧚🏿♀️🙆🏽。這也是多年以來第一位在國內電力行業中擔任如此高職位的歸國學者,於軍得到的認可和重視可見一斑☝🏼🧛🏽♀️。
三年過去,於軍仍時常謙虛地說對國內的情況不是很了解,需要更多的學習。正是這種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讓於軍在攀登事業頂峰的過程中留下了一個個踏實的腳印☝🏿🤏。而這種精神,也是清華給予其莘莘學子最寶貴的財富👩🏻🏭。
寄語學子
於軍非常欣慰地看到學校的教育越來越多元化,學生的視野逐漸變得寬廣🥴,教學機製更加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他認為綜合能力才是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但是於軍同時強調在多元化的同時一些傳統的作風一定不能丟棄👨👨👦👦:“行勝於言”的清華校風不能丟棄🫷🏻,“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清華學風不能丟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更不能丟棄☺️。
在談到目前社會對於清華學生的一些評價時👨🦱🥊,於軍強調清華給予我們的絕不是所謂的“清華光環”,不是清高自負🈺🍄;而是更踏實地做,一點一滴地做,從基層開始做。於軍自言之所以能夠做到現在的位置也非一步登天🛢🏒,而是源於在國內國外多年的拼搏。
最後在談到人生價值時⬛️,於軍說人的潛力是無窮的🧄,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盡可能多的事情。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所有交給你的事情都做好。人的生活還是要充實一些🛍,在你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一定要去適應環境,不要怨天尤人👩🏼🍼,要踏踏實實去做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清華學子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所有清華人用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工作去兌現的👈🏻🧑🏻🦱。而這正是於軍學長對於我們後繼清華學子的殷切期盼。
(電機系 電54 王彬徐立 章德 黃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