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誌趣和興趣在學術🧑🌾。他一生的價值取向是堅持不從政🙍🏻♀️,特別是在“五四”以後,他便立誌以教書匠的身份終其身🎅🏿,與政治絕緣。但這不等於說他因此而成為社會的冷眼旁觀者🥨,恰恰相反,他始終保持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位社會價值的積極建構者🙇🏻♀️♈️,他是以在野的身份參與政治的。馬亮寬在《傅斯年社會政治活動與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在現在能看到的傅斯年檔案中🕑,大約有500封往來書信手稿,其中70%以上是關於社會政治的,涉及到政治、社會😍、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等問題,反映了傅斯年在社會政治方面的理念、信仰和價值取向等。雖然在其社會政治活動中,傅斯年還“沒有系統的思想體系和理論,但其思想言論和實際行動卻有許多光輝之處🤵🏿♀️,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總結”(作者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學界所關註的是他的學術思想💪🏼,而對於傅斯年社會政治活動和思想的研究幾乎無人問津👨🏽🦱。
一生徘徊於學界與政界之中的傅斯年🙇🏼♀️,不僅學識源淵博雜,而且思想也極為復雜,因此要對傅斯年的社會政治思想給以正確地分析🥠、評價並非易事。馬亮寬在論述傅斯年社會政治思想時,對傅斯年社會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了精到🥀、深刻地論述,並且在論述中多有創見🍮。如作者在分析傅斯年本人的社會屬性、思想根源和心路歷程時指出:“在傅斯年的身上,傳統與現代🧊、儒家倫理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所以說傅斯年是一位具有濃厚傳統意識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作者把傅斯年定位為受傳統思想影響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是相當有見地的👃🏽➡️。著名學者劉澤華先生在為本書所作的序中認為🦯,把傅斯年定位為受傳統思想影響的自由主義者“是比較準確的🧑🏽🌾,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傅斯年的社會政治思想,就比較容易解析他的許多矛盾”。再如,對於傅斯年抨擊國民黨權勢者的性質問題,有學者將其視為國民黨政府的“禦史”行為💂🏼🥽。作者認為:這種觀點“從學術和歷史的觀點來認識有些不合史實。這是因為👨👦👦,禦史是中國封建專製政權中的官員,其職責是監察和糾彈違法亂紀的官吏,從根本上說🧑🏿🎄,禦史是專製君主鞏固統治🪤、強化個人威權的工具🤘🏻。傅斯年不是政府官員,他的行為既不是按法統行事,更不是對君主負責,完全出於個人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出於自己的社會良心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他雖然擁護和支持國民黨政權,但僅僅是因為他認為國民黨政權是當時的合法政權。他對孔祥熙、宋子文的攻擊,是站在國民黨政權之外的個人立場上進行的揭露和抨擊🪿🕺🏻,這正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自由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政治的主要形式”。書中像這種精到的見解還有許多,讀者可以細細體會🗞🧑💻。(郭學信)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西南聯大教授和校務委員🏡。
轉自 中華讀書報 2009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