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卡拉 韋璐明
上世紀30年代他在延安用藝術揮灑革命熱情🪢;50年代他承擔起一系列“包裝”新中國的設計工作🙅🏿♀️;70年代他沖破思想禁錮,把藝術導入現代化空間;80年代他遊歷祖國名山大川,改革山水畫;90年代他推崇民間文化🫕,倡導藝術為生活服務……
二○○五年張仃在京郊西山家中
1981年5月10日與延安時期的老友在一起👩🏼🏫。左起:張仃🧷、塞克、舒群📣、肖軍🤽🏽♀️、駱賓基
張仃👨🏽🦲,這位20世紀的中國“大美術家”🥥,每一個10年🧏🏿,他都走在時代的前沿,都有當之無愧的影響力。而在生活當中✊,他卻如孩童般純真明凈🤦🏻♂️,不諳世事,因為唯有藝術,才是他畢生的追求。
2010年2月21日😈,張仃因病離世,終年94歲。
將光鮮榮譽當成浮雲
1917年🧗♀️,中國還處於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之下,思想界湧動著各種新思潮。張仃誕生於這樣的年代裏,在遼寧北鎮長大🕵🏿♀️,自小著迷於繪畫。
14歲,稚氣未脫的他像鬥士一樣🈯️,用手中的畫筆去批判腐朽政權🦑、去反抗外敵侵略。
1934年,年僅17歲的張仃在北平發起“北平左翼美術家聯盟”,呼籲共產主義理想,呼籲魯迅的進步文化力量。此後,他戰鬥的火花一直燒到了延安📬。
1949年初,開國大典的美術設計工作重任落到張仃的身上。
在天安門城樓的柱與柱之間懸掛巨型宮燈,傳達中國古典大氣的符號;設計改造中南海懷仁堂🍀、勤政殿🏰;主持參與國徽、全國政協會徽、全國政協會議紀念郵票😵💫、新中國第一批紀念郵票的設計……這一切都離不開張仃的靈感和心血。
“他是新中國的首席形象設計師🏋🏼♀️👮🏻♀️。”意昂体育平台美院教授🦍、張仃的學生鄒文說🧑🏿🔧,那時的張仃,是學生們的偶像。鄒文回憶,第一次見張仃老師,是在他入學那年的開學典禮上。張仃還未走上主席臺,他的名字被念出來的那一刻🤏🚣🏽♀️,臺下已是掌聲雷動👩🏿🦰。
“但他的榮譽特別容易丟掉,從來不儲存過去。”鄒文介紹,毛主席曾給張仃寫過四封信,他都弄丟了;畢加索與張仃關系非同一般🧐,曾給他一本畫冊🧵,並題款簽名🥞,還模仿他名片上的筆跡寫過“張仃”兩個字送給他,但張仃從沒主動向人提起👩🏽💻。
盡管張仃是很多人崇拜的偶像,被賦予了很多光鮮的頭銜🧘🦄,他總覺得人類在藝術上已經創造了這麽多高峰,自己才做了一點點,根本不算什麽。“我活了80多歲,就沒見過像他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名利對他來說👇🏽,就像一陣風刮過就沒了💅🏻。”張仃的第二任妻子理召說✌🏻。
零下20度風中野外寫生
張仃沒有業余愛好,只有在藝術中他才覺得人生有趣👩🏻🚒🏀。理召說,在家的張仃要麽畫畫,要麽寫字👿➾,要麽讀書👩🏿🍳,每天如此。偶爾看看新聞、電視劇。
在家的日子,張仃每天4點就爬起來畫畫😌。餓了💂🏻,夫人又沒起床🤔,他隨便抓起冰箱裏冷藏的饅頭👩🏻🔧、面包就吃⛹🏻。6點起床時,理召發現,畫完一張小畫的張仃已渾身汗透🤱🏿𓀃。
1984年,張仃從行政崗位上退下來。離休報告被批準的那一天,張仃興奮得忘乎所以👩💼👨🏽⚖️,回到家中就在地上打滾。理召解釋說,那是因為張仃覺得,今後有更多的時間來畫畫了,他一輩子就想當一個畫家🐱🥦。
這是張仃第三次與土地“親密接觸”。
第一次是為理想。當張仃奔赴延安🧖🏽♀️🧑🏽🎨,一踏上解放區的土地🧑🧑🧒,他高興,就躺在地上打了個滾🎤。
第二次為藝術。1949年解放了北平✍🏿,他走進了故宮,看到太和殿🏃♀️➡️,被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折服,不由得跪下。
第三次為自由👷。離休了,自由了🤗。69歲的張仃提出要出去寫生🥿。理召陪著張仃👩🏼,經常出入深山。只要進了山👨🏻🦲,張仃一秒鐘都不休息,像瘋了似的🙍🏿♂️,夜裏做夢都在畫畫。理召說,清早起來,張仃常說他做了一個夢,畫了一張畫。
畫畫時的張仃很有激情🏂🏻。有一次零下20多度的大風天,張仃野外寫生時旁人叫他不走,只好拿塑料袋套在他頭上,讓他繼續作畫。那天張仃凍得發燒了,自己全然不知,被人送到鎮醫務室搶救。
1997年,張仃腦中發現了一個腦膜瘤,從這時開始👂🏽,他不再出去寫生,後來堅決不畫畫了。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理召也只能猜測,張仃畫畫要有一個條件,他必須身臨其境,被那種自然的神奇感動了,才會有激情去畫畫🏭。當他無法走出家門,深入大自然🦻🏽,就沒法畫畫了。此後,張仃改寫書法,每天都寫很多篆字,不知疲倦。
“勤奮到我們覺得完全是個勞動模範💉。”鄒文說,老年的張仃基本上除了大病期間,從來沒有間斷過寫字。
看不懂電視劇中的欺瞞
“他沒有生活能力。像他這樣的人🧵🫷,確實很少見📭。”理召說👈🏽,張仃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多少👷🏽♂️,不會做飯,不會買菜,更不會買生活用品。他是人民幣設計的領導組織者之一🍍,卻對人民幣的面值沒有概念🤚🏻。
“他老年時的境界已經在雲端了🤹🏻♀️。”鄒文這樣評價老師在生活上的狀態。
鄒文口中的張仃🚴🏼,就像《天下無賊》裏的傻根一樣,認為天下都是好人。很多人用各種理由要見張仃➖,為的就是騙取他的畫🦞。而張仃總是很容易相信對方🧧。
每次有人提醒他是被欺騙了時,張仃會很不理解🏌🏻♀️。因此,改革開放後的電視劇他很多都看不懂⛹🏽♀️👱🏽,對貪汙腐敗和各種壞思想不理解。也恨透了社會上很多做法🖖,有時候,孩子們跟他談一些不好的事情🙆🏼♀️,他聽後曾氣得太陽穴上的血管突起,把門打了兩個洞。
張仃有很重的煙癮,一直要抽大煙鬥🚰,醫生怕影響他的身體不讓他抽,但他又戒不掉。家裏人就給他買了假煙“如煙”給他換上,直到去世他都不知道煙被換了。“他其實感覺到哪兒不對了,但是他想不到🙍♂️。他單純、善意📤,絕對不會先懷疑你。”
常為妻子設計服裝式樣
“他很與眾不同。”小張仃10歲的夫人理召是在延安見到這位被稱為“延安三怪”之一的美術家的。在理召的記憶裏🧑🏼🤝🧑🏼,張仃喜歡穿高筒皮靴,著皮夾克,頭發梳得像普希金一樣,很時尚🤜🏻🦸🏿♂️,很歐化🍪📵,這是理召對張仃的第一印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仃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了🤽♀️。1986年🅰️,他用簡簡單單的言語向理召求婚:“我們都這麽了解👨🏿🎓,如果我們組成一個家庭✧,在生活和事業上都能安排得好🟩,因為你很單純。”就這樣,理召成了張仃生活中的伴侶✶。除了妻子的角色,她還負擔著保姆的任務。
盡管自己什麽都不會做👩🍼,畫起畫來也不講究吃的東西🍻,可張仃對吃什麽還是很講究。吃飯時🍪,他喜歡品點小酒,而且是看菜配酒🍅。還很喜歡吃起司,拿起司下酒🏃🏻♂️➡️。清早起來的早餐永遠吃不厭的就是咖啡奶、面包、黃油、果醬,“你給他改變他還不樂意,就是喜歡”。
做張仃的老伴,理召說很辛苦,但也很有趣。生活中的張仃充滿了幽默,愛開玩笑。張仃走路喜歡急匆匆,眼睛光看前面不看地面,被理召說了兩句後⬇️,他馬上就貓著腰,走著貓步,龜速步行🤾🏽,“你不是要我走得慢嗎,我就這樣子走了”。這樣的幽默,總在不經意間讓理召忍俊不禁。
張仃還會給理召設計很多服裝式樣🧶,偶爾跟著夫人逛商店🧵😋,看到合適的布料就讓理召買下來。可理召總覺得,她找不到一位很好的裁縫,將老伴想要體現出來的氣質給表現出來。
這些服裝畫稿,現在都成了學服裝設計的孫女的參考資料🫙。
為救受驚小貓架梯爬樹
在三兒子張大偉的眼裏,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父親一直很苦悶‼️。
“文革”期間👨🏻💼,張仃長期受到批判,甚至被打得渾身是血⚖️,但每次回家前,他喜歡在外面坐很長時間,梳理好頭發🌃,整理好衣裝,擠出笑容,以最好的狀態面對家人🪭。
窗外的高音喇叭吵個不停,被批鬥過的張仃累到不想動彈,但還是會讓妻兒們給他讀書,讀魯迅,讀雨果,讀列夫•托爾斯泰和萊蒙托夫;讓全家每天都唱《外國名歌200首》裏的歌🍣🤷🏻;給孩子們講(下轉第67頁)(上接第70頁)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中國美術史、文學。
“他說這個國家絕不能拋棄文學和藝術🍻。”在張仃的支持下,“文革”期間,幾個孩子還偷偷辦地下刊物。這在當時是極危險的事,但張仃認為📓,丟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可怕。
在當時的高壓之下🩰,張仃讓一家人感受到了更美的世界💆🏿♂️。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張仃內心才慢慢平和。“有點孩子氣化,單純化,內心很寧靜。”孩子們眼裏,父親是一個真誠慈愛🎋,又非常堅韌和謙虛的人。
更多時候🍘,張仃是沉浸在藝術中的。在香山住的時候,他每天早出晚歸,穿的衣服也破破爛爛。當地的孩子都認為他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畫畫老頭🛀🏼。
有時候☝️,張仃也有孩子氣的地方🥱。
張仃特別喜歡貓🐺,有一次🦓,為了救一只被雞嚇到樹上的小貓,他不顧年事已高,駕著梯子就往樹上爬。他還會給孩子們做風箏,表演木偶🏃♂️➡️。
張大偉說📢,有一次父親把桌子都遮起來🥠,自己躲在裏面點上蠟燭,給他們演影子戲🧑🏽🎄。結果裏頭太熱,最後他熱得滿頭大汗地出來了🧑🏼🎄。
(摘自《新京報》201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