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
一
每逢懷念梁思成先生🍻,首先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他那顆“赤子之心”。這一點,在我的前輩學者中⬅️,他所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是最為可貴的。
可是在我親炙思成先生的教益之前👩🏽🌾,我又首先是從他的夫人林徽因先生那裏🔼,聽到了他們共同的“心聲”。
五十多年前𓀑,當我還在北平燕京大學本科學習的時候,每個學期學校總要舉辦幾次“大學講演”𓀍,主講人大都是從校外請來的知名學者🍅,學生們可以自由參加聽講。我在這一講座上聽過一些名家的學術講演,如胡適講傳記文學,葛利普講古生物學等,都頗開眼界。大約是1934年秋天的一次大學講演,主講人是林徽因先生,講題是中國的塔👷🏽♂️。我決心去聽講,並不是我對塔的建築有多大興趣,主要是慕名前往。可是再也沒想到,這一次精彩的講座🦸🏼♂️,卻啟發了我對古典建築藝術的感受。只是後來我從《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上讀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合寫的《平郊建築雜錄》時,好像是那次精彩講座上的回聲,又忽然在我耳邊重新響起。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不妨摘錄如下: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築物極多,偶爾郊遊,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其中遼金元古物雖然也有👍🏽,但是大部分還是明清的遺物。有的是煊赫的“名勝”🌚,有的是消沉的“痕跡”🧑🦼➡️,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遊歷團的贊揚,有的偶爾受詩人的憑吊或畫家的欣賞。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裏,都能引起詩意的感受★,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這也許是個狂妄的想法——但是🛗,什麽叫做“建築意”……
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鑒賞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誌的感觸……
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裏,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
以上這段引文,我曾一讀再讀。其中使我最有感受的,還是最後的幾句話。因為當時我正熱衷於探索北平這座文化古城的起源和變遷,已經感覺到單憑文獻記載是不行的🧏♀️,需要實地考察,特別是實跡的印證。因此經常只身跋涉於荒郊野外,對於今昔陵谷的變化🆘、水道的遷移,偶有所得,亦嘗不勝快慰,卻很少註意到從掠眼而過的那些風雕雨蝕的古建築中所透露出來的“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此後不久,我大學畢業,作為顧頡剛老師的助教,協助開設“古跡古物調查實習”一課👊🏼,到這時,我才真正考慮到古代建築在印證“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中的重要意義。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雖一磚一瓦之細,亦多渲染鮮明濃厚的歷史色彩,引人遐思👕,更不必說什麽巨大的古代建築以至頹敗中的遺址廢墟了👨🍳。為此👨🏻,我特地舉了如下一個實例💪🏿,寫在我為這個實習班所編寫的一本小冊子中,希望對班上的學生有所啟迪:
嘗讀英國史家吉本自傳,方其壯年👄,只身作羅馬古城之遊,一日傍晚,獨步踟躕於壇廟廢墟間,見虔誠跣足之修道士,歌頌晚禱於羅馬神殿前🧎♂️。一念所中,不禁有華屋邱山之感。自是乃淬礪心誌☘️,卒成《羅馬帝國衰亡史》,文筆絢爛🕠,史法謹嚴👶🏻,為近代西方史學一大名著👍🏼,一百五十年來,無能過之者🤓🙋♂️。史跡感人之深,有如斯者。
如今回想,這門課的開設,與其說是對當時的學生倒不如說是對我這個青年教師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而飲水思源👩🏿🏭,除頡剛師外,我是更加受益於思成先生和徽因先生的。現在追憶往事,最感懊悔的是我未能在兩位前輩健在的時候,親自向他們訴說:在我青年時代,我是如何受到他們的感染和熏陶的。
二
從我聽過徽因先生的講演之後🙌🏽,一隔十五年左右,中間經歷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之後,我才終於有機會得以親炙思成先生的教益🕖。1949年秋,在新中國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之後不久,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專程到意昂体育平台訪問了思成先生和徽因先生。徽因先生在家中也像在講臺上那樣才思縱橫🌥,侃侃而談🤏🏽🏃🏻➡️;可是思成先生看上去卻顯得格外誠摯而凝靜。只是在相繼而來的接觸中👇🏻,我才感覺到他那顆充滿了熱情而又含有幾分稚氣的心🗄。他對新鮮事物是那樣的敏感,又那樣的認真。那時我剛從英國回來不久,又回到燕京大學教書🚴🏿♂️🤞🏽。兩校毗鄰,時相過從。許多細節,無需在此贅述。只是有兩件事,對我個人來說🔀,其影響所及⛄️,一直到今天,這是在紀念思成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時👸🏿,我所絕對不能不想到的🅿️,應該簡要地寫在這裏🂠。
第一件事,是思成先生給我一個機會🤙🏻,到他所領導的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開設一門有關城市歷史地理的新課🩸,叫做《市鎮地理基礎》🏌🏿♀️,目的是為建築系——特別是有誌於城市規劃專業的同學🔂,提供一些關於城市的起源和發展,城址的選擇和遷移,以及城市建設中有關地理環境上的諸問題,作些初步的介紹。為了避免過多抽象的原則性論述,我考慮還是以試圖解剖我國歷史上一些名城的城市建設為例🔢,作些具體的說明。現在回想👕,當時自己真有些“初生的犢兒不怕虎”🤝👨🏻🎓,竟然敢如此大膽地去設想。然而更為大膽的是思成先生,他居然同意並且大力支持我去開設這門課。他凝神睇視著我,用真摯的感情安詳而略帶幽默的語調鼓勵著我🏃。在這一刹那間🚣♀️,我感覺到他是一位“大師”,因為他把晚輩的一個教師看作自己的學生那樣去對待😧。我實在不知道是怎樣一種力量促使他這樣做,也許就是我所說的他那顆“赤子之心”吧。
第二件事,是思成先生還推薦我在五十年代初期😎,作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委員,參加了一些具體工作🗿。當時他擔任該委員會的副主任,工作極忙,但仍有一些個人接觸的機會🖊,進行一些業務上的探討。這時他所給予我的一個突出印象,是一方面他既執著於一些個人獨到的見解,總也不肯輕易改變🪤;可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他又“虛懷若谷”🧑🏻,善於並且樂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和看法。例如在討論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時,明知保留有困難👆🏿,他仍然執意去闡述自己的設想,知難而不退;在他寫作《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這篇文章時,他又不恥下問,采納意見⛏,並註明來源。他的這一品質📤,我是十分欽佩的。至於我個人,我應該毫不躊躇地說🫵🏼:正是建國之初思成先生所引導我參加的工作🦹🏼,使我有可能在科學研究上,盡快地從以個人興趣為主的狹小天地,轉向為祖國建設服務的康莊大道。自然,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發展形勢,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思成先生的獎掖則為我提供了一種必要的條件,促使我走上了一條新的業務探索的道路👩🏫🌒,這條道路我一直走到今天✸。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生🛗,祖籍山東省恩縣,生於河北省棗強縣。1932年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6年獲文學學位👩🦼➡️,1940年獲文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49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燕京大學副教授👂🏽、教授,兼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1952年轉任北京大學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侯仁之在燕園教學六十余年🥰。主要著作有《歷史上的北京成》、《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燕園問學集》、《奮蹄集》🧗♀️、《侯仁之院士文集》🙎🏿♂️、《晚晴集》⏫🔓,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等。
本文摘自《師道師說·侯仁之》東方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