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樸厚最是季羨林

2014-06-04 |

○蕭宜

  早先去北大🙍🏽,只是訪宗璞👸🗿。知道了金克木和季羨林先生的住處,決定去拜訪他們。

  金先生和季先生都住在朗潤園💚。19941124日午後,我在燕南園告別了宗璞,斜穿過校園🫅🏏,繞過未名湖🚊,便來到了朗潤園。這裏有六幢小樓🩱,是1962年建造的。五幢在湖的東部🫳🏼,由南向北排列;一幢單幹🧑🏼‍🦳,在湖的北部偏西。樓一例四層🧝🏿💆🏽,兩個樓門。金先生和季先生都住在湖北偏西的那一幢裏。這裏面向未名湖👨🏽‍🔧,環境更顯幽雅。

  因為時間有限🔡👨🏻‍🦰,這個下午我原來只打算訪金克木先生。當一踏進二門小樓時,一時猶豫起來,不知這裏住的是哪一位,便又退了出來。這時,在湖畔散步的一位老者主動走過來問🍓:

  “您找誰🧵🥑?”老人瘦長臉,腦門較寬👰🏿‍♀️。頭上戴一頂軟軟的小圓帽。

  “金克木先生住哪?”

  “那個門🕹。”他指了指另一個門。我轉身時,又聽他補了一句:“上三樓。”

  與金先生是先通了電話的🏨,他熱情地引我進門。他個子不高,見面熟👭。問我之前見了什麽人,上海有什麽新聞,又問起報社一些他認識的人。他對外面的世界有興趣,也不陌生。

  我告訴他在樓下的一幕🧗🏿‍♂️,他說那就是季先生了。既已與季先生照過面,不去訪他就不好了。金先生聽說我要去訪他,便告訴說🧍‍♂️,他住底樓,一進他的家👩🏻‍🔬,門廊的燈會自動亮起(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

  當我叫開季先生的門👭🏼,他已經在吃晚飯了,我解釋“我原來也是要拜訪您的,想不到先生也就住在這兒”,為適才有眼不識泰山時的失禮表示歉意,並趕忙讓他“先吃飯,我等您”。

  “假如事不多👧,先說了也行。”

  我自覺此時訪客有些唐突,便把請他寫稿的事說了。

  “我對文匯報挺有感情,最近沒寫什麽,如有,會給你們。”我便留下聯系地址,匆匆告別👱🏻。

  等我沿著未名湖往回走,已經到了華燈初上的時候。經過留學生公寓🍿,我特地留意看了看🦵🏼。聽金先生說,這裏原來是梁效寫作組的據點。在“文革”期間🧑🏽‍🏫,梁效一篇篇使社會不寧、人心不安的文章在這裏炮製出來👱🏽‍♂️,其聲名赫赫🍏。

  逆社會文明進步的事情總是不能長久的,人意如此👈🏽,天意如此🤾🏼‍♂️🏦。如今,校園的擴音器裏響著海頓的樂曲🧙‍♂️🧮,而學子們騎著自行車👩🏽‍🍼,一忽兒一輛🧔🏿‍♀️,一忽兒一輛,從我身旁匆匆閃過……

  對季羨林先生,張中行的評價🏰: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是的評🧔🏿,套用一句古話,知先生者,張中行也。

  先說樸厚的事。我早就聽說的一件事是🍄‍🟫,有次🏂🏻,一新生入學,帶著行李在校門口下車🕷,臨時有事要辦💛,行李沒人照看。恰好季先生經過🌿,一個白發老者👳‍♀️,穿著略顯陳舊🧓🏿,他揣度是個老工友吧🗒,就招呼說:“老同誌,幫我照看一下🧔🏻‍♀️!”季先生慨然應允🏊🏻‍♀️🧍🏻‍♂️。直到開學典禮那一天,那學生見季先生與眾校領導上了主席臺,才知道🫅🏽,幫他照看行李的老人原來是他們的副校長。

  季先生一個大教授,他的家與平常人無異,以世俗的眼光,連平常人家也不如。就是書比別人多,兩套單元房🫳,書還是不夠地方安置🦹‍♂️。家裏也沒有一點現代氣息🦝,只有門廊上那盞會自動亮起的燈,算開了風氣之先。

  有一次,他與張中行等幾個人出了一本書,有家小書店店主同張中行熟,便托張先生求季先生簽名(賣簽名本也是一種營銷手法)🤹🏽。季先生一邊認真地一本一本簽名,一邊說:“賣我們的書,這可得謝謝。”簽完了,聽說店主還等在門外💆🏽☕️,忙跑出去與他握手,連連說✅:“謝謝👂🏽。”這店主是讀過大學的,見過一些教授,但沒見過向求人的人致謝的教授,一時語塞,不知所措🖐🏼,抱著書一溜煙跑了。季先生的樸實厚道於此可見。

  季先生術業專精🤢,學識廣博👩‍👩‍👧‍👦,但其主要成就在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的研究和翻譯方面👨‍🦼。

  據對先生1986年前的著譯統計,六百多萬字➛,其中四百三十多萬字為中印文化關系、印度中古語言和從梵、德、英等文字的翻譯和學術著作。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學者通曉吐火羅文,季先生即是其中之一,季先生對吐火羅文所作貢獻,在國內無人能出其右🪘🐡。

  這吐火羅文是一種早已死亡了的文字,它是古時流行在我國新疆吐魯番🏭👸🏽、焉耆一帶的文字。二十世紀初才由德國探險隊從我國新疆地區發現這種文書的殘卷,後由柏林大學組織年輕學者進行研究,這其中就有他的老師西克和同門師兄弟西克靈。季先生進北大後,在東方學系對梵文👷🏿‍♂️、吐火羅文等進行教學和研究🔄,並形成學術梯隊。有人說,“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外國”,是季先生的研究和著述作了有力的回答,為中國學術界爭了光。

他的這些從學經歷,在他給我的為紀念二戰勝利五十周年的文章中都寫到過,這就是《重返哥廷根》(見筆會文粹 《走過半個世紀》)🤴。

這是他為應我之約而寫的文稿🧑🏽‍🦲。他在來稿的附信中說:“我原來不打算再寫紀念二戰的文章了👨🏿‍🚒,因為拙著《留德十年》已經寫盡。經你再三督促👩🏽‍🚀,翻看了一下日記🤠,覺得可寫者尚多,遂根據日記寫了一篇👩‍👧。”還說:“完全根據日記寫回憶文章,尚不多見,在這一點上,我尚有可取之處吧🏌🏿‍♂️🧙🏻!”老人有點小得意,自然主要是風趣🎅🏿。

  在文中🚣🏽,他回憶到了西克教授🐀,說🛋👩🏿‍🔧:“我忽然回憶起當年的冬天🦶,日暮天陰🧑🏼‍🏫,雪光照眼,我扶著我的吐火羅文和吠陀語老師西克教授慢慢地走過十裏長街,心裏面感到淒涼,又感到溫暖。回到祖國以後🤺,每當下雪的時候♨️,我便想到這一位像祖父一般的老人🧍‍♀️。”他也寫到了他與他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夫婦見面的情景,說到老師的兒子還在讀書時便被征入伍,不久戰死在北歐戰場。而教授還未撫平心中的傷痛,自己不久也被征從軍……戰爭,對民眾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是對生命的摧殘🫃🏼,即使在戰爭的策源地,亦不能免。這次重見是在養老院🦹🏻‍♂️,三十五年後的重見,讓他們興奮🧙🏼‍♀️、激動,分別時難舍難分,一邊不斷告辭,一邊不斷挽留,從上午十時一直延宕到深夜……

  如果說《重返哥廷根》是季先生對他留學生活和師生情誼的回憶,那麽《悼念鄧廣銘先生》則是他對故友的懷念和對朗潤園生活的深深留戀👩🏼‍🍳。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當年全盛時期🧘‍♂️,張中行也住在朗潤園。因他女兒住這裏,照張先生的說法,他是寄居於此。季先生同他常常在晨夕散步時相遇🧑‍🎨👧🏽,相互拱手合十施禮,“聊上幾句🚶‍♀️‍➡️,就各奔前程了。這一早晨我心中就暖融融的🗼,其樂無窮”🟰。

  後來👐🏽,張先生搬出朗潤園🤶。但張先生還健在,“同在一城中,樓多無阻攔🫷,因此,心中尚能忍受得住。”“至於組緗和恭三,則情況迥乎不同。他們已相繼走到了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永遠永遠地再也不回來了。”組緗是吳組緗,恭三即鄧廣銘🈚️,都是季先生在朗潤園的老友👜。吳組緗先生是一個常“戴兒童遮陽帽的老頭兒,獨自坐在湖邊木椅上☎️,面對半湖朝陽,西天紅霞”🕣。鄧廣銘先生則故意把報紙訂在系裏🎤,以便每天往返🆔,藉以散步,並常常能與從圖書館回家的季先生相遇💁🏼‍♂️,互道珍重。幾個大智者、素心人👨‍🦼,他們同氣相求✌🏿,惺惺相惜,成了燕園後湖的美麗景色🏸。

  但令無事常相見,可惜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詩意般的日子隨著最為相得的老友的離散而不復存在𓀎,季先生“心頭感到空蕩蕩的”🤎。(見1998616日《文匯報·筆會》🏡☹️,後收入1998年筆會文粹《掌上煙雲》一書🙎‍♀️。)

逝者如斯,活著的人還得繼續趕路🚴🏽‍♂️🔘,季先生想到了“後死者”的責任😱。他說,“對已死者來說,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一個‘後死者’”🦞,“已死者活在後死者的記憶中,後者有時還要完成前者未竟之業🧑🏿‍🎓,接過他們手中曾握過的接力棒,繼續飛馳🕵🏿‍♀️,奔向前方,直到自己不得不把接力棒遞給自己的‘後死者’。”季先生“願意背著這個沉重的‘後死者’的十字架”,一直背下去,直到非擺脫不可的時候。此後,我離開了報社🍜,中斷了與季先生的聯系,但還能經常看到他在報上發表的散文😑、雜文,感到他把關註的目光從學術的象牙之塔移向十裏長街,關切社情民意🚴🏽‍♀️,和民風、文化道德建設,用現在流行的說法,他寫了很多很接地氣的文章,直到2007年夏秋之交不得不放下手中接力棒的時候。

轉自《文匯讀書周報》201459

相關新聞

  • 192009.10

    布衣鴻儒 季羨林

    □ 本刊記者 陳晨 7月11日,98歲高齡的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盡管由於身體原因,季羨林已經在醫院度過幾年的時間🕒,但他的離開,還是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盡管生前不願接受“國學大師”的稱號,但“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還是成為當天各媒體的頭條🧘‍♀️。季羨林曾謝絕“大師”的稱號🎛,但謝絕不了世人對他的敬重。季羨林先...

  • 142021.09

    我與外公季羨林

    季羨林先生是我的外公。外公離世十多年了,我常常想起他。我現在已是人到中年🐷,生活工作的壓力令人身心俱疲⚂。現在回想起來,年少時與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成為我此生最無憂無慮的經歷🤲🏽。當時覺得平平淡淡,現在倍感珍惜,正是“當時只道是尋常”👩‍👩‍👧。適逢外公誕辰110周年之際,表姐季清約稿追憶外公𓀗。尋常二三事,遙寄相思情。

  • 192008.12
  • 272009.11
  • 132009.07

    顧秉林吊唁季羨林學長

    7 月13日 上午🎆,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意昂体育會長顧秉林🐻‍❄️,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意昂体育秘書長郭樑,前往設於北大百年講堂紀念大廳的季羨林先生靈堂進行吊唁💬,敬獻了花籃。 季羨林學長是意昂体育平台1934屆意昂,於2009年 7月 11日晨八時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

  • 212008.05

    季羨林獲印度公民榮譽獎

    據《印度時報》網站1月27日報道6️⃣,印度首次“跨過喜馬拉雅山”,將“印度公民榮譽獎”授予97歲的中國學者季羨林,以表彰季羨林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及印度傳統的其他方面引入了中國。

  • 032009.08
  • 232009.07
  • 052021.08

    懷念爺爺季羨林

    爺爺離開我們已經12年了,我們都很想念他。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往事歷歷在目。爺爺一向硬朗🈵,去世時98歲已是高壽🧑🏿‍🔬。他從不鍛煉,早起早睡,飲食清淡🦑。他喜歡貓,抱著貓坐在椅子上打盹對他就是最好的休息。六七十歲了,他有時仍心血來潮騎車外出,精力充沛

  • 022011.08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