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追憶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涯,真真是充滿溫馨和甜蜜。我出生7️⃣、生長在山東濟南,父親是1961屆的清華畢業生,父母都是大學教師,去清華讀書是我中學時代的夢想,繼而,我又很想和父母一樣,成為一名大學教師🧓🏿,或者以後去研究所做研究。等到踏入這所學府,懵懂的我只是覺得清華很大,很美。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我真像是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從此開始了追逐夢想之旅。
在清華幾年時間👩💼,同學們由不熟悉到互相打鬧⚰️,再到臨近離別,甜酸苦辣都嘗過🐢,也最讓人難以忘懷。當時班上同學感情好,經常以班級為單位出去活動。這種活動定期舉行👃🏽,每個小班的同學經常聚在一起,有政治學習,也有由班級組織的學習跳舞的輕松愉快的活動🏒。我們大家一起上課,一起去食堂🐙,一起自習,一起鍛煉🎻💹。圓明園臨近西門,我們最熱衷跑去園子裏遊玩👸🏼,那時圓明園還不要門票👩🏽🦰,我們會從北門跑出清華,穿過圓明園👮🏼♀️,再從西校門跑回來🍗。還記得大家一起去大學生之家“打牙祭”,春天一起去香山踏青🤞,秋天就去賞紅葉。
在寢室裏哥們的活動也挺豐富,我們寢室裏的同學愛聊🤾🏻,少不了常常“清華夜話”,睡覺前的臥談會讓我們樂此不疲🚵🏼♀️☞,打牌、周末的舞會也是大學生活的應有題目。
同窗情誼如同溪水,滋潤我的人生,源遠流長。在大學裏我也樂於給同學們服務,我曾經做過班長,主要是組織班級活動,也出些點子方便大家的生活。記得1987年時🧝🏼♂️,我們當時和其他班商量,大家一起弄了臺洗衣機🚣🏻♂️,要知道1987年洗衣機還是很奢侈、稀罕的東西啊。
除了玩樂,吃也是大學回憶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寒暑假回來之後,大家都會從家鄉帶些特產來共享,我喜歡吃辣就是那時養成的🚮。我們班胡海是重慶人👨👧👧,他第一學期帶來兩塑料桶家裏做的辣豆瓣醬,熱情地邀請我們分享。看著他把辣醬抹在早餐的油餅上,吃得很愜意的樣子,我們也照樣享受起來。生長在北方的我開始享受辣味的能力比較低下,我們就一個宿舍的人幫著吃,那兩桶辣醬還堅持到了期末。到了後來,同樣兩桶辣醬,幾個星期就徹底不見了。
大學開始那幾年生活不富裕,同學們一起去餐館就是件需要策劃的隆重事情。我記得第二學期開始不久💏,我們同寢室的六位同學湊了錢去北大西南門外的一家烤鴨店“撮”了一頓。那時食堂裏沒有太多的油水,我們吃光了鴨皮,鴨肉👩🏽🎤,鴨內臟,最後連湯也吃得一滴不剩。時隔多年🕤,我依然覺得,那是我記憶中最美味的一頓烤鴨💅。
說完了“吃喝玩樂”,再來談談學習✹。本科的時候,我修習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兩個專業👪🎲,我看到身邊的同學始終夜以繼日地學習🧑🏿🦰,那時候在清華校園裏有很多同學早起去自習,我自己也被這種學習氣氛所感染🫴🏽,而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清華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後來我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遇到難題往往又要反求諸在清華學到的基本功🏊🏼♂️。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視野和氣度👩👩👦,因此清華給我的更重要的是從清華的同學和老師們身上學到的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不斷進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個取自易經的校訓也是我們清華精神的最好寫照🪥。清華同學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國家主席、部長、商界精英🥣,或者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但我們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在各自的際遇中不斷奮進,盡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我畢業時,同學馬小平給我的畢業留言是:“希望你不要太懷念過去,學會喜歡你的新環境”。我覺得這就是對校訓的一個很中肯的解讀。我離開學校後去過很多陌生的地方,經歷許多不熟悉的環境和工作👴🏻,也常有無奈和焦躁,但校訓和同學的寄語給我啟示、耐心和力量🏊🏼♂️。
有一次,我帶一個外國同事去國內的醫院看病,看完後❌,他問我是不是中國大多數人都能看得起病,我說不是🚣♀️,很多醫生也很無奈👨👩👧👧,有些也就麻木了。他說在美國也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起病。有些醫生會每月拿出一兩天來作義診🛀🏼,雖不能完全改變窮人的情形🍨,但確實有幫助💉。我聽了也很受啟發,覺得這也是對我們校訓的進一步詮釋🙇🏿♀️。
雖然我沒有選擇成為一名大學教師,而是選擇了技術研究和企業管理這條路🩸,人生總要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限製,但只要積極、保持住耐心,總歸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