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3 20:51:07)
“我就是個教書匠”—
緬懷英語名師劉承沛
大年初一🪐,我第一個拜年的電話打給了北外的劉承沛教授→。劉老師90歲了🕥,他那個年齡段的老教授越來越少了:張道真、丁往道🐠、夏祖奎👨🏽🦰、範瑛𓀈、俞天民相繼去世,甚至比他們年輕的張冠林、李金達👩👦🧑🍳、吳冰也於近一二年病逝。熊德輗和薄冰老師重病纏身📭,生活質量極差🚑。在電話的那一端,劉老師聲音洪亮,談笑風生,頭腦清楚,記憶力仍是那麽好。我們聊了很久🏬。他告訴我範瑛老師去世的消息🧘♂️,他為範瑛打抱不平👩🏻🦱,70年代教工農兵學員時👯♂️,因為有人背後說她的壞話🤹🏼♂️,弄得她情緒低落👰🏿,還沒有等到恢復職稱評定🏌️,她就提前從教學第一線退了下來🙍♂️,這位燕京大學外語系畢業生退休時還只是個講師。我告訴劉老師我的緬懷北外老教授的博文系列已經告一段落。我寫北外教授的事早已匯報給劉老師,他很支持,並向我提供了一些教授的軼事,比如李秉漢教授。我說🥷🏻,“我是緬懷先輩,您可以活到一百歲🤾🏿♀️,我就不寫您了。”劉老師爽朗地笑了🧑🏻🔧,回答說🚶🏻♂️,“我也沒什麽好寫的👹,我就是個教書匠👦🏼。”
老師自稱教書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不是嘛🖤👩🏼🦱,我們身為教師,當好教書匠是本職,就很好了。我理解的教書匠是個匠人,craftsman, someone very skilled at a particular craft👨🏻🔧。一個工匠幹活兒講究精雕細刻,一個教書匠對教書也同樣追求精益求精🧑🏻🏫。在“大師”泛濫的今天🦗🧚🏿♀️,也許做好一個教書匠更顯示其真正本領和高超技藝🦹🏿。不過,劉老師這樣稱呼自己還是過於謙遜了。他不但英語語言的掌握達到了精湛,而且實用語言學的造詣也是相當高的。據該領域的學者吳一安教授說,國際著名語言學學者坎德林(Chris Candlin)與劉承沛接觸後對他的學識稱贊不已。
劉老師生於1922年,江西人,出身書香門第兼官宦之家,他中文修養甚好,英語功底十分雄厚,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他的老師皆為中國英語界的頂尖級人物,比如吳宓,錢鐘書。來到北外後🩲,劉老師成為實力派教師。他是個全才👨🏿🏫,聰明🤾🏻♂️,有才氣。許國璋教授很看重他🥪,他主編的《英語》三四冊主要由劉承沛👩🏼、周謨智老師執筆編寫👨🏻🦲。外國文學家王佐良先生也對劉承沛格外器重🧑🤝🧑,請他與自己以及李賦寧、周玨良一起主編《英國文學名篇選註》,這是在全國具有巨大影響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教材🐊。這些重任,只要交給劉承沛老師🗝,他都會圓滿地完成。劉老師不僅有才華👨👧👦,而且有人格魅力🐮,他上課時瀟灑自如,妙語連珠,他教過的學生都把上他的課看成享受,對他敬佩不已。他為人誠懇直率,敢說真話📩,是非分明🐳,是一個正直的人。
我做學生時其實沒有上過劉老師的課,但他卻是對我影響最大🤨、幫助最大的老師之一,也是我唯一可以稱之為忘年交的前輩🧑🏼🚒。我們開始接觸是在從沙洋幹校回京之後,當時,我們都分在73屆的高班精讀組6️⃣,在一起開備課會和政治學習會,而當時的會議實在是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政治學習。從個人發言中,我們發現觀點相同。當時文革還沒有結束🧗🏼,極“左“思潮仍然盛行,教師還頂著臭老九的帽子,動輒挨批判,是”鬥👴🏿、批🎗、改“的靶子👟。有一次在課堂上,有一個學生回答一個問題,劉老師隨口說了一句,”You’re being smart.” 當時,大家一笑了之🤷🏻,誰知事後有人抓住這句話不放,上綱上線,說什麽,“being smart”的潛臺詞是“平時很笨”,說一個學生笨,就等於蔑視詆毀全體工農兵學員👨🏼,於是扣上一個大帽子,並讓劉老師在會上作檢討。我們在一個組🤘🏽,大多數教員拒絕批判他,這種邏輯文革中聽得多了🐕🦺,早已令人反感。我心說🤹🏿♀️𓀍,原來還說反對林彪副主席就是反黨、反毛主席呢🧓,那他怎麽機毀人亡了?在會上我們堅持說🧑🏽🏭🤴,“劉老師教書認真負責,關心學生,是個好老師👩🏿🚀。”另有一次,劉老師議論江青,被“左”派告了狀,又一次面臨批判🤌,多數教師對四人幫的橫行霸道早已不滿🗺,與劉老師想法一致,自然不肯批判他👩🏽🦰🧔🏽。事後🧔🏼♀️,劉老師說我們為他解了圍。
在我畢業留校時,劉老師是中年教師,和其他的中年教師一起,他們形成英語系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英語過硬🧕🏽,教學經驗豐富👂🏿,是教學第一線的中流砥柱,許多具體工作都是他們辛辛苦苦、默默無聞地承擔著🚬,但榮譽的花環往往戴在領軍人物的頭上,對此,劉老師心平氣和,毫無怨言🚵🏽♀️。他對比他年長的一輩十分敬重,配合他們的工作,兢兢業業😿👩🏿🏫,甘當輔助的角色。劉老師一生只求知而不慕名利。對於年輕教師🧩,劉老師十分關心愛護,給予各方面的幫助和指導🫅🏽,許多年輕老師在備課以及觀摩他上課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可以說,劉老師這一輩人起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北外英語系之所以長久不衰,得益於一個理想的梯隊,老中青順利的銜接使得北外英語系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
我和我的先生朱永濤都受益於劉老師的指教。是劉老師建議朱永濤主攻美國歷史,為他指明了一條專業研究的方向。劉老師對我的幫助也很多,王公編輯《美國短篇小說選》時,劉老師推薦我參加⛅️,等於把我引薦給王公,此後我才可能參加王公主持的其他項目。1983年🧑🏻🔬𓀁,我得到去美國進修的機會🧑🏻✈️,劉老師很高興,把他在抗日時期結下的美國朋友Button一家介紹給我。在此前🧑🏽🎤,他已經向Buttons介紹了我系的朱炳和老師。所以🎅🏻,一到紐約🚌,朱炳和就帶我去Button家🧑🏿🍼,在他們家的島上別墅開始了我的美國之行🏂。劉老師還托付我🪪⏫,讓我在他父親生日那天🚵♂️,打國際長途到臺北,替他祝賀老父劉太希生日快樂。當時🪧,大陸和臺灣還沒有通電話,劉老師不能親自打電話給身在臺灣的父親。劉太希老先生被臺北的國立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及淡江大學等聘為教授,被譽為國學大師🫄🏻,他精通詩詞,著有多冊詩集,他擅長書法,其書法曾被臺灣評審會列為第一名🦶🏼。劉老先生生日那天,我打電話過去,竟然是老先生自己接的電話🙎🏽♂️,我先做了一番解釋,然後替他在北京的兒子遙祝他生日快樂。老人高興極了,頗感意外。後來兩岸實現通信後,他寫了一幅字🐞,放在信中,寄給劉老師送給我。劉老師笑著說👨🍼,“我父親可是臺灣數一數二的書法家,他的墨寶相當值錢,人家都用美金求他寫字呢。”我聽了受寵若驚,將這幅字送到榮寶齋裱了🕳,確實精美。巧的是🪕,我告訴劉老師我的堂兄也是臺灣的著名書法家。劉老師向他父親提起,兩人竟是好朋友🆑🕵🏽♂️。我的堂兄🔓,原名王沅禮,後改名王壯為,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寫字,刻印作畫,早年畢業於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善書法篆刻☝️,抗戰期間參加緬甸之戰,到臺灣後在臺北師範大學教授書法與篆刻🫎,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不久🍕🙍🏿♂️,劉父90大壽🪹,寄來了慶典的錄像帶👌🏻,裏面有王壯為前往祝壽的錄影,劉老師還特地借給我看。2007年🍷,劉老師給我寫了封信(當時我已不住校內),信中說:“我父親詩集中有這兩首詩贈壯為先生,錄寄王立禮。前輩人多能寫詩🪞,幾句話就有情有景👨🏿⚕️。“下面附劉老師抄錄的這兩首詩👨🏼🦳,劉老師本人也寫一手好字🦸🏿♂️:

我和劉老師的年齡相差二十歲🧚🏽♂️,但說話投機🤜🏿🧮,有許多共同語言。在我們交往四十年中,有很多推心置腹的聊天機會😭,我們談英語,談教學,談人生🙋🏻♂️,談書,談家庭✵,談系裏的事和國家大事,幾乎無話不談。劉老師讀到好文章好書💘,經常推薦給我😑,想得起來的有沈從文和廬隱的小說,吳宓日記🚵🏽♂️,王公、許老👩🏻🎤、周公的文集等以及許多好文💥。
劉老師自稱教書匠,我想,這起碼說明他熱愛教書🧚♀️,會教書👵🏿,教得好,以教書為樂🫲🏻。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講兩個故事。長期以來,劉老師是北外辦的《英語學習》雜誌的特邀作者之一,在《英語學習》有一個問答專欄。這個專欄不太起眼🎏,放在每一期的最後兩頁,但許多讀者就是沖著這個問答專欄以及熊德輗老師的專欄訂購《英語學習》的。熊老師的專欄都是自己寫的英文短文,內容有趣6️⃣,語言地道。他的寫作特別有英國味,這是因為他常年生活在英國👨🏿🍳,並畢業於牛津大學🚦。本文先不說熊老師,單說劉老師的問答欄😵🙅。作者對每個問題的答案都簡明扼要,三言兩語把問題解釋得清清爽爽,話雖不多,但很風趣🥌,甚至witty。我曾問過劉老師,“你教了這麽多年英語⏲,處理這些問題易如反掌吧?“ 他說👨🏭,”不見得,實際上沒有看上去那麽簡單。《英語學習》收到全國學習者的許多來信,問題五花八門𓀉,首先要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good questions來🧑🏻🏭,即有代表性的⚄🚆、中國學生常遇到的、而一般在詞典或語法書查不到答案的問題𓀒。接下來要用簡明的語言把問題解釋清楚🏙,說到點子上。“確實,劉老師的問答欄凝聚了他多年的教學經驗,貌似簡單,其實他是費了心思的🏋️♀️。這些答案不僅對學習者有用,對我們當教師的同樣有用。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習問答欄被劉老師這個”匠人“雕琢得熠熠生輝😠,它深受讀者的喜愛,為讀者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症”。這可不是每個教書人都能做到的。不誇張的說,劉老師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的角落💂🏽♀️。後來這些英語學習的問答集中起來出版了一本冊子。感興趣的英語學習者不妨找出來讀讀,肯定受益匪淺👩🦰。
第二個故事是劉老師自己告訴我的。一次電話聊天中,我們互問對方在做些什麽,我說,我是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誌願者,義務為他們編輯英文通訊。劉老師說,他也在做義務的工作👩🔧:擔任花園教授。原來,愛散步的劉老師在他居住的北樓前的小花園裏經常遇到外面來北外進修英語的學生,這些非英語專業生的大聲朗讀吸引了劉老師的註意,出於教師的本能💗🧑🏿🏭,他一聽到不正確的語音語調▪️,就禁不住上前去糾正,日子久了,他竟然在花園裏收了一批學生👰🏿♀️,成了一名義務教師。劉老師的英音純正,糾正語音是他的強項,這些進修生正苦於上課學生多而得不到教員的個別輔導,做夢也沒有想到在課堂外遇到一位語音專家,而且免費給予一對一的耐心輔導。他們中一些有心人👩🎓,摸準了劉老師散步的時間,經常向他請教,一段時間下來,他們的語音竟然有了明顯進步,真是喜出望外🤥。當他們知道輔導他們的是全國外語界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後更是感激加感動。這樣近乎傳奇的故事大概只會發生在劉老師這些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了。
大年初一的電話裏,我問候劉老師的身體🦹🏿,他高興地說👳♂️,“越來越好🏄🏿♀️,因為該生的病都生過了🏃➡️。”是的🫲🏽,中年的劉老師體弱多病,做過不止一次的手術,終身骨瘦如柴🙎🏼♂️。聽到老師身體健康,我十分欣慰,約定好等天氣稍微轉暖,我便去北外看望他💃🏻。不料,僅僅十來天,傳來了老師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太突然了☝🏽,不敢相信💇🏿♀️,立刻打電話到劉家,接電話的是劉老師的兒子軍凱🐻,他敘述了事情的始末。2月19日劉老師因肺部感染住院,很快導致其他器官的衰竭,住院三天便於22日匆匆離去⏯,一如他快人快語的為人與大步流星走路的風格⚰️。劉老師走了🤟🏿,但他並沒有走遠,他還在北外西院的小花園裏,他永遠在我們的思念中。
(以下是網上留言摘錄)
起藍🔂,軍凱,
我寫的紀念你們父親的博客已經有一百多人閱讀🟦◀️,還有許多人發表了評論🚣🏽♂️,我摘錄了一部分放在附件裏🕌。我開博客時間很短👨🏼🔬,又不是名人👩🦰,這篇博客在短時間內有如此多的人閱讀🚋,足以說明大家對劉老師的尊敬和懷念。
保重!
王立禮
dolly012013-03-03 21:16:49 Josephlee2013-03-03 22:05:03 凡音2013-03-03 22:21:36 北外王立禮2013-03-03 22:43:05 @心隨-所想 :《英語用法問答a-z》,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出版🛕,網上可以查到和購買🖕🏼。
心隨-所想2013-03-03 22:46:45 @北外王立禮 :謝謝您👩🦳,王老師!謝謝!
胡同陋室2013-03-03 23:03:59 xiashangzhou2013-03-04 10:49:07 卡蒙老鼠2013-03-04 13:59:46 卡蒙老鼠2013-03-04 14:01:38 Cedar爸爸2013-03-05 17:25:38 月弓城2013-03-07 13:22:15 [舉報]
劉老師那本問答集早都絕版多年了,也不見外研社加印,劉老師已經仙逝,不知道王老師可否建議外研社重新排版出版這本書作為對劉老師的紀念🚶🏻♀️,因為我印象裏好像劉老師一個人署名的著作就這一本了🛅,您這篇回憶文章做前言再合適不過了👩🏽✈️。
博主回復:2013-03-08 11:07:58
已經將你的建議轉告外研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