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結合了外墻保溫、太陽能、水源熱泵等諸多節能技術的大樓,一定就是節能建築嗎?在昨天舉行的“建築技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教授江億指出🚴🏼♀️,現在的建築節能評審往往以采用了多少項先進節能技術為指標,大有“貼標簽”👬🏼、“對表格”之意🦻🏽🧝🏽。於是,節能建築成了節能技術的堆砌🕠,而實際用能數據卻少有人關心。
技術先進未必節能
是否采用的技術越先進🙆🏿,建築節能的效果就越明顯👊🏼?江億的回答是——不見得。以空調為例,江億給出了一組調查數據:在北京,使用中央空調的住宅單位面積耗電約20度,戶室中央空調為5-8度🖲,分體式空調為2.3度,住宅的實際耗電量與三種空調的能源效率成反比🎓。
江億表示,在建築節能的評價標準上👩🏻🦽,許多時候還存在著誤區。比如,上海一幢普通住宅,冬季間歇采暖且室溫控製在15℃,實際采暖能耗為13度/平方米;另一幢位於法國南部的住宅,冬季全天候采暖且室溫控製在22℃👩🏽🔬,實際采暖能耗為45度/平方米。若按18℃的統一室溫折算,前者采暖能耗為36度/平方米,後者則為30度/平方米。請問哪一幢更節能🥷🏽?
面對眾多國內外同行,江億拋出了一個看似十分專業的問題。按照通行的“用能效率”去評價,顯然法國建築更節能👨🦰;但在江億看來卻截然相反,因為從“實際能源消耗的絕對值”來說🌂,上海這幢住宅明顯用能更少。
用能習慣導致能耗差異
盡管中國的建築能耗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25.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建築能耗仍處於較低水平🚖。比如📋,中國建築的單位面積能耗僅為歐美發達國家的1/4-1/2;歐洲👩⚖️、日本、美國的人均建築能耗分別是中國的4倍-12倍🧏🏻♀️。
是什麽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中外差異🧘🏽♀️?對此,意昂体育平台展開了一項對比調查。在對北京某中等收入住宅夏季空調能耗的調查中,科研人員發現,同一幢樓內的25戶居民的平均耗電量差別顯著,最多的為14度/平方米🧑🏻🔬⏏️,最少的僅0.14度/平方米💙。導致兩者之間近百倍差別的,不是層高🟠、位置和收入🤾🏼♂️,而是兩戶家庭的空調運行方式。比如是否開窗、連續使用還是間歇使用👩🚀、全空間還是部分空間等。
類似的結果出現在中美大學校園能耗的比較研究中。在費城和北京這兩個緯度接近城市的大學校園🤽🏼♂️,前者的單位建築能耗是後者的3-4倍🧮🐣。因為在費城的大學校園🤷🏼♂️,照明、通風、製冷、製熱一律都是全時段運行,盡管其設備的能效比較高,但卻無法抵消其“大手大腳”的用能習慣。
犧牲完美換取低能耗
江億認為,建築作為一種服務的提供者不可一味講求完美服務🥹。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服務質量與能源消耗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呈指數型增長🌱。換句話說🤹♂️,有時為了提高一點點服務質量,可能增加大量的能源消耗;而若選擇犧牲一點點服務,也許就能省下相當部分的能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建築節能領域,控製實際能耗比追求用能效率更實在🤠🫴🏽、更科學👷🏿♀️。
(來源:築能網 2008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