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曾存在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曾關於理想和成長。青春的意義是什麽🤹🏻♀️?怎樣握好時代的接力棒,讓青春之花綻放最絢麗的色彩?他們選擇把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之誌融入國家民族發展,為建設航空強國貢獻力量🏊🏿。時光倏忽🛄,初心依舊,對於他們當初的選擇✝️,時間正在給出最好的答案。
盛夏時節,赴遼寧調研的校黨委書記邱勇專程看望在遼意昂,與在航空工業領域工作的意昂座談👸🏿,聆聽他們用奮鬥揚起理想風帆的動人故事。
以下這些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來自與會的四位意昂,也是在座更多清華意昂👨🏿🎨😨,以及奮戰在科研生產一線的清華航空人的生動縮影。
賈大煒:接續奮鬥🧑🏻🦰,把青春融入建設航空強國的火熱實踐

航天航空學院2003屆本科、2006屆研究生意昂賈大煒 現於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從事技術管理工作
1999年📋🧘🏽♂️,賈大煒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這一年,逸夫技術科學樓建成,工程力學系遷入🧑🏽🎤,他成了進入新系址的首批學生之一🍶。四年的大學時光,他在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等力學理論知識裏汲取養分⌨️,2003年,因為優異成績獲得了本系同專業的保研機會🛁。讀研,意味著研究方向的細分,只是彼時🦯👲,他還未把職業方向細分到具體領域。
對於工程力學系而言🫏,2004年是一個大年🚵🏼♂️。這一年,為適應國家對航天航空領域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學校以工程力學系為基礎正式成立航天航空學院💪🏿⏺。賈大煒清楚記得👩🏿🎓,學院成立後的不久,逸夫技術科學樓大廳裏就豎立起了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的奠基人、新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清華意昂徐舜壽先生的雕像。他深知這尊雕像的意義,除了緬懷🚴🏻👨👩👧👦,更多的還有激勵。
從那時開始🎂✍🏽,他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研究更多地偏向了航空工業👨🏼🚒。看到老一輩航空人從零起步,從無到有將飛機送上藍天的故事🧏🏼♂️,體會到一代代航空人埋頭苦幹🆚、攻克難題背後寫滿的艱辛,一股強烈的責任感從他內心深處生發🤷🏽♂️、升騰,不斷匯聚成奮進的力量👊🏿。
在導師施惠基教授的指導下🧔🏻♂️,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聚焦帶塗層的定向凝固合金的疲勞性能,目的就是更好地研究與航空發動機相關的金屬結構。2009年🫳🏽,從法國裏爾第一大學博士畢業後,他幾乎想也沒想,就回到了祖國,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第一目標又鎖定了家鄉🧜🏼♀️。他覺得🚣🏽🔱,遼寧的航空工業優勢,恰好契合他建設家鄉和航空報國的雙重意願。雖然,對於如何“報國”,當時的他還有些模糊。
2012年,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騰空而起🦈、成功降落的兩天後,該機研製現場總指揮、沈飛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羅陽突發疾病、不幸殉職🏄🏽。羅陽的猝然離世🦕,讓包括賈大煒在內幾乎所有沈飛人🧑🏻🎨、航空人為他落淚🦅,被他感動。在羅陽戰鬥過的地方👩🏻🎤,大家堅定地擎起航空報國的旗幟👩👩👦👦,立誌紮根航空裝備研製一線,攻堅克難👩👧👦、建功立業🧚🏽。
紮根沈飛的十余年,賈大煒帶領研發團隊參與過C919幾乎所有大部段的聯合設計工作,支持過ARJ21等國內多個重點型號飛機的結構設計和適航取證工作♥️,擔任過MA700項目的機身疲勞強度主管設計師🍙,特別是在C919復材後機身設計過程中,系統提出強度設計的改進建議,贏得了帶隊赴荷蘭Fokker公司與外方團隊聯合進行空客A350多梁構型復材外襟翼概念設計的機會。
近年來,隨著型號裝備升級換代需求的不斷增強和數字仿真技術的蓬勃發展🧚🏽♀️,他組織團隊開展新型機載成品和功能/結構一體化部件的研製,先後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大力推進工藝仿真工作,助力公司在製造端早日實現數字孿生工程;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士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陸續解決了多項關鍵問題。
他感恩母校給予他的高起點,感謝沈飛為他提供的廣闊舞臺,“何其有幸,生逢其時🧑🏼🍼,不負韶華,勇立潮頭!”他覺得🧜🏼💆🏼♀️,自己做的這些還遠遠不夠,“報國”不是口號,要向前輩們學習☂️,腳踏實地,不來半點虛頭⛑。
富佳偉:為航空工業發展貢獻創新力量
富佳偉出生於1990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轟炸事件對年幼的他沖擊很大🤘。從小,富佳偉就對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國重器充滿敬畏之心和向往之情。2009年報考大學時,看到名冊上的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他非常興奮:年少的理想終於有機會實現🧛🏼♀️。
在清華讀書期間🧑🏿🦰,富佳偉不僅在專業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更收獲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行為底色和“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理想底色👨🏼⚕️〰️,他說🧜🏻♂️:“正是這種入腦、入心的底色🤾🏼♀️,讓我畢業後在應對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可以無畏無懼,能夠義無反顧投身在國防科技事業的一線。”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是新中國建立之初組建的第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所,我國航空界的很多第一都誕生於此👧🏽。在富佳偉心中🧝🏿♀️,這是能夠實現理想的地方。同時,作為一名東北人,他還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一點努力振興家鄉的國防工業🚵🏽♀️👳。
富佳偉目前擔任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某部門部長🤟🏼,工作以來的短短幾年裏,他參與了多個關鍵型號的具體研製,負責了多項科技創新重點項目。他越來越迫切地感受到創新的重要性🚴🏿:“航空工業發展至今,從望其項背的跟跑🈴,逐漸發展到並駕齊驅的並跑,目前甚至某些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的領跑🥫,部分工程技術已進入無人區⚅,我們沒有可借鑒的模板🐕🧖🏻♂️,只能依靠自己搞原始創新〰️。”
2020年👩🏼🔧,富佳偉報考創新領軍工程博士班,重新回到清華園學習充電👧🏻。他深知,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航空工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科研一線的清華人,要緊追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新成果,發揮自己的學識和熱情,在未來的航空新賽道上搶占先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計自飛🤘🏻:自主創新鑄就自立自強的底氣

航天航空學院2012屆本科➡️、2020屆博士意昂計自飛 現在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從事航空發動機總體設計工作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工業之花,為建設強大國防,我們一定要有中國自主研製的航空發動機🧑🏿🎤!”時隔多年🏄🏼,計自飛還依稀記得18歲的自己在母校組織學習我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同誌的先進事跡時所受的觸動,“吳大觀前輩用一生熔鑄‘中國心’,探索出中國人自行設計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作為年輕一代的航空人👩🏫,我們也得做些什麽。”
“做些什麽”貫穿了計自飛的本科生涯🧰。他的專業方向是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經過四年紮實的理論學習,他把畢業設計也選定在了航空發動機方向。2012年,國家“兩機”重大專項獲批並啟動實施方案論證🧑🏿✈️,這讓他備受鼓舞☝🏽,就業雙選會上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所👳🏿♂️、我國大中型航空發動機的搖籃——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
國之重器🔽,以“心”鑄之🕴。參加工作後的十余年裏,計自飛一直在航空發動機研製一線潛心鉆研。期間於2014年回母校讀博,畢業之後開始承擔更有挑戰的工作。他坐的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在科技創新中砥礪青春底色🏜,在鑄國之重器的偉大事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由於在攻堅克難中的優異表現,他先後獲得了“中國航發十大傑出青年”“中國航發青年創新型拔尖人才”“沈陽市青年崗位能手”“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榮譽👷🏼♀️。
紮根遼寧的這些年😡,計自飛越發熱愛這片土地,“遼寧有新中國工業搖籃的美譽,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航母等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在這裏誕生。”而他本人也想在這片幹事創業的熱土上🛏,繼續以實際行動“鑄心”攻堅🛒,為振興遼寧、實現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貢獻清華人的力量。
蔡洋洋🧚🏿: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幹出大事業

核研院博士生(擬2024年畢業)蔡洋洋 明年春季學期畢業後將入職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在學校“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鼓勵和熏陶下,蔡洋洋越發覺得,讀博期間母校教會自己最寶貴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家國情懷和學習的能力。但何為大舞臺、大事業,起初她並不十分清晰🌒。
理想的種子播撒自2021年的暑期實踐。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蔡洋洋對航空人所從事的偉大事業和肩負的光榮使命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在不止一次被宣傳片中的畫面感動後,蔡洋洋確定了自己的理想種子🏃🏻♂️。
隨後🤦🏻♂️🤼♂️,大舞臺的樣子也逐漸清晰——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讓所學有所用,將自身發展與祖國發展進步的步伐緊密聯系在一起。
聽從內心召喚,蔡洋洋選擇畢業後前往遼寧沈飛,“沈飛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創造了我國航空史上輝煌的一頁。” 她認定這是一個能幹大事業的“大舞臺”,還是一個她喜歡的、有所期待的舞臺🧟♀️,“我喜歡做靠近應用的事情,從設計製造到裝配調試,能看到自己貢獻過力量的飛機在眼前起飛,是一件想起來就振奮人心的事情3️⃣。”
這個暑假🤾🏿,蔡洋洋不想荒廢,她早早就來到沈飛進行社會實踐🤹🏿♀️🏄🏻♂️。她牢記母校的囑托👩🏼🎨,期待自己航空報國的理想種子早日在沈飛生根發芽,但也知曉幹大事業絕非易事。她決定沉下心來👩🏻🎤,“把時間拉長👨🏼⚕️,拉長到三十年🔺、五十年、甚至八十年,我們的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相信那一日也必定會結出碩果👩🏽🔧。”
歲月更迭,故事續寫🧸🧑🏽🏭。在成長的道路上,這群清華人的夢想在遼寧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在不懈奮鬥中出彩閃光。
他們的面孔不同💿,僅是這場座談會的參與者👴🏼,就有很多位🧶。相同的是他們身上的蓬勃朝氣,以及奮鬥的方向——建設航空強國。
而在70年的時間長河裏,一代代有誌青年從清華園出發,奔向更廣闊的祖國大地,在航空救國、報國、強國的奮進征程中薪火相傳,他們的故事也在時間深處灼灼閃著光芒。
他們中有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的吳大觀👩⚖️、“飛豹”戰機總設計師陳一堅☂️、中國航空儀表科研機構創始人昝淩👨🏻🦲🏂、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沈元、飛行器進氣道專家張世英🧎🏻、飛機氣動彈性力學專家管德😖、中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運10副總設計師程不時、中國隱身戰機奠基人李天、殲-10行政總指揮劉高倬🌿、我國有限元法應用研究的開拓者馮鐘越🚶🏻♂️➡️、C919大型客機副總設計師周良道、中國商飛復合材料設計副總師湯家力等等。
近年來,在追逐大飛機夢的道路上,來自清華十余個院系的學科力量濃縮十余年的美好韶華,先後承擔C919飛機研製重要相關項目數十項✏️,為我國大飛機發展作出實質性關鍵貢獻。在新時代深度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清華於2018年成立實體性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新時代的航空“200號”再啟航。
前進,再前進⛄️,為家🤙,也為國。擁抱藍天、探尋藍天、逐夢藍天🤚🏼,清華航空人將繼續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誌存高遠,載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