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有一群實踐不輸理論的清華爸爸、感性文藝的復旦媽媽,共建了一個名為“爸爸真棒”的微信公眾賬號,分享爸爸們不一樣的育兒故事。
談及平臺成立的初衷,創建人曹慧穎說,這源自於一個以清華爸爸為主體的親子聚會,在聚會中媽媽們驚訝地發現,好多爸爸對於親子教育都非常有研究,這些理工科出身的爸爸都成了家中育兒的主力,洗澡陪玩、輔導作業,樣樣在行。
如今,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開始漸漸回歸。越來越多有想法的父親,開始投身親子教育中,與孩子們一起,在玩樂中共同成長。
每天傍晚,在上海徐匯區的一個體育場內,總能見到一對父子的身影。他們或打羽毛球,或踢足球、打排球。這對父子就是玉米爸和兒子。自從6年前玉米進入小學,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就職於一家知名外企的玉米爸就辭去工作,回家當起了全職爸爸。一位意昂体育平台的高材生,為什麽在三十多歲的事業黃金期辭職?這還要從孩子進幼兒園說起。
當時玉米爸費了不小的力氣,才把孩子送進了一家很多人擠破頭的“名園”,甚至不惜讓兒子借宿在姑姑家。沒想到,兒子對“名園”完全不買賬,從小班一直哭到大班,就是不想去。每天上幼兒園前,孩子痛苦,大人也很頭疼。
孩子不喜歡幼兒園的原因很多:老師不喜歡我,從不表揚我;黑人外教長得有點嚇人;我不想睡午覺……玉米爸夫妻絞盡腦汁,甚至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孩子挺正常,最多就是有點分離焦慮。
眼看要上小學了,家人覺得幼兒園的失敗教訓絕不能重演。夫妻倆決定,兩人中有一個要辭職專門照顧孩子。妻子不願意辭職,於是,兒子進小學2個月後,玉米爸辦了辭職手續,回家做全職爸爸兼職業投資者。
陪伴孩子運動培養自信
成為全職爸爸,玉米爸做的一件事便是帶著兒子“玩”。
每天寫完作業後,其他家長帶著孩子趕往補習班的時候,體育館內就出現了這對父子的身影。踢足球、打羽毛球、打排球……這位清華爸爸的運動天賦在這裏得到了充分展現。
在玉米爸看來,運動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自己當年在清華園也是每天各種運動不斷,而現在孩子們的運動時間遠遠不夠。瑞士洛桑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每周運動14小時最有益健康,在14小時內,運動越多,壓力和焦慮程度就越低,信心和智力水平也會更高。
除了運動,玉米爸還辦了科技館、海洋水族館、博物館的年卡,周末就帶著兒子去這些地方玩。兒子最喜歡魚,他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水族館。
為了鍛煉兒子的社交能力,玉米爸還常帶著兒子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漸漸的,兒子不僅身體越來越好,而且內向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很快就適應了小學生活。
用圍棋磨練兒子性格
上三年級時,玉米玩的東西更具技術含量了。玉米爸覺得孩子學有余力,可以培養一些興趣。他給了兒子四個選擇:奧數、英語、圍棋、樂器。兒子選了圍棋。玉米爸說,既然選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
三年級是學業壓力開始增加的時候,班上不少學圍棋的同學都放棄了。玉米顯然起跑得太晚了——在零基礎圍棋班一群幼兒園小朋友當中,這個三年級的大哥哥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不過,因為在理解力、接受能力上占優,他的棋藝開始突飛猛進。到四年級時,玉米爸已經下不過兒子了。
如今,學棋只有三年多的兒子已經考出了圍棋四段,距離業余棋手的最高段位——五段,只有一步之遙,甚至比老師還厲害。如果說運動鍛煉了孩子的體魄,那麽圍棋則磨練了孩子的性格。
剛開始學棋時,玉米爸的兒子每輸一次便要哭一場。為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玉米爸便有意多贏一些,鍛煉孩子的平常心。後來兒子面對成敗越來越淡定,這種心態也讓他坦然面對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成績一直保持穩定。
現在圍棋已成了玉米最大的愛好,他甚至開發出了圍棋的“抗郁悶”功能。每當遇到不開心的事,他就到網上找個比較“菜”的對手殺一盤,把對方殺個落花流水,郁悶的心情也排解一空。
到小學畢業時,憑借在圍棋方面的特長和小學期間的優秀成績,玉米被本市一所頗具聲望的民辦初中錄取。如今的玉米爸非常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態,他說:“這6年來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成了兒子最親近的人。過去6年中,我沒有錯過他成長中的任何風景。將來他長大了,我老了,我們會有很多共同的回憶。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會選擇辭職,甚至會選擇更早一點辭職。”
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陪伴
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並不能像玉米爸那樣放棄事業,畢竟,父親承擔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註定奔波忙碌。作為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的爸爸,應肩負的責任是什麽?來看看盧克的回答。
從很多標準看,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的盧克都算得上是個精英爸爸,因為工作關系,他與子女聚少離多。平時在香港工作、只有周末回家的盧克,不僅陪兒子的時間少,還因為沒有掌握好教育方法,和兒子的關系一度比較緊張。
直到盧克給兒子報了籃球班,兩年來,每周末兩個小時,爸爸陪著兒子一起進行籃球訓練,或場邊觀看、或下場指導、或一起比賽,這讓父子倆一下子“有了共同體的感覺”,關系親密了很多。
現在的盧克,一有時間就和兒子在一起,“看電視、讀書都不覺得過癮,而是盡可能地和兒子在一起做一件事情,做一項運動”。
為何當初給兒子選擇籃球,盧克說,也是因為兒子性格內向,而籃球是項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在玩籃球的過程中,兒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在盧克看來,運動在人格塑造方面,也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堅持體育運動,很容易看出孩子的進步,這種進步會建立起孩子的信心。信心不是來源於一開始就好,而是來源於“通過努力,就一定會越來越好”,從而讓孩子樹立起“我現在不會沒關系,努力就一定能行”的強大信心。
反問兒子vs“反”教女兒
盧克還非常註重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不過對兩個孩子他因材施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兒子好奇心很重,凡事喜歡問“為什麽”。這時,盧克不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覺得可能是為什麽呢?”經過反復訓練,兒子在提問時就會先自己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然後盧克再進一步引導孩子繼續思考。
女兒是乖乖女,特別聽老師的話,盧克擔心這樣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會有意和老師唱“反調”,把女兒從原來的思維框框裏拉出來,換個視角看問題。比如女兒說老師批評班上某個調皮的同學,盧克就會故意說:“我覺得這個男生做得挺好的,你看他這個做法挺有創意的……”女兒會很驚訝地看著爸爸,但這樣幾次之後,女兒會意識到看待事情不是只有一個標準,一個視角。
跟著爸爸自駕走天涯
兒子兩歲開始,清華爸爸張鵬就開車帶著他到處玩,已經自駕去過廣東、江西、福建,最長的時候一天開過十幾個小時的車。
張鵬希望以後每年用兩周左右的時間,用各種慢的交通方式帶孩子丈量世界。“今年夏天準備去呼倫貝爾,我叫它‘騎鵝旅行記——父子走天涯第一季’。張鵬很欣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慢慢愛上了旅行,會非常期待每次出遊,回來後也會翻照片回憶出遊的故事。
在張鵬看來,選擇慢遊,是讓孩子享受整個旅行的過程,看到平時在城市裏看不到的風景,感受世界和社會的多樣性。同時,希望通過旅行,讓孩子對陌生的地方和事物不感到恐懼,不要只覺得自己是某個地方的人,而是要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培養出開放的視野。
(曹慧穎)
轉自《文匯報》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