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全球製造業重新布局……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備受關註的話題📐。雖然人們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趨勢還有諸多爭議🕺🏻,但提高創新能力、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已成為共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程京日前向人民日報記者講述了他歸國10余年來創辦👩🏿🔧、經營一家高新科技企業的經歷。提高創新能力,要從哪些方面更多發力,或許能從他的講述中得到一些啟示。
低效審批拖死創新產品
擁有170余項國內外專利授權、累計近10億元銷售額🧑🏽🎤📳,被評為“中國第一家進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術公司”,卻差點悶死在審批機製之下
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程京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創辦人。因為物價審批🧛🏻♂️、醫保審核等層層關卡,程京帶領團隊研發的產品曾被絕緣於市場之外,巨額的研發投入無法換來經濟回報。他說🛴,“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公司走到窮途末路了🤟🏽。”
雖然在當時北京市的相關領導以及7個部門的協調下,程京的公司得以挽回頹勢,但這並不能讓他高興起來。“連我的公司都尚且如此,全國醫療行業的其他創新創業公司的發展難度可想而知🙅🏻♀️。”
技術創新,被不少人視為中國不再旁落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力量🤌🏻。但是🍥,在國內經營高新技術企業已有10余載的程京🧂,卻深深感到政策才是工業革命的“右腿”,足以決定成功與否。
“有時,我們並不需要政府部門多做什麽,只是希望他們做減法🍶🧘🏿♀️。” “如果在很多地方管得很死,創造力如何釋放出來!”百度總裁李彥宏在全國兩會期間的一番呼籲👩🏽🎤,引起了程京的共鳴。
回國創業10多年來,程京感受最深的不是突飛猛進的生物製藥工藝,而是繁復的政府審批手續。
“一個創新產品的審批效率極其低下✯。完成這些審批🍞,如果順利的話可能需要一兩年🔢,慢的話可能就要三五年。”程京的公司2009年報批的一項產品,現在還杳無音信🥧。
“誰有錢燒這麽久🫧,誰有耐心等這麽久?”程京介紹說🤾🏽,潛心研發的產品往往在最具競爭力的市場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冗的報批文件中——與此同時🤟🏼👩🏽🦲,許多國外類似產品得以輕松進入🐜、搶占市場,扼殺了“中國創造”的生命線🤑。
這樣的現實,程京經歷過🧿,也憤憤不平🫲:從產品到商品,這是工業革命的關鍵一役🧤,“如果政策在這個環節失靈,甚至成為拖累,那麽不管前期的投入有多大,都意味著付之東流🤵🏽♀️。”
從“產”入“商”的斷裂帶,正是程京所擔憂的中國科技創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我們是世界專利申請的第一大國,但是有誰問過轉化率有多少、應用率有多少👩💻?靠著這些藏在高閣裏🈴、寫在紙面上的創新成果🧑🏻🏫,新的科技革命只能離我們越來越遠。”
管理“不專業”侵蝕創新根柢
身為院士,卻不得不奔波於宴席之間,希望在觥籌交錯中換來批準許可。他說➝,這個時候只能把尊嚴擱在一邊
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是對創新能力的洗禮,也是對施政水平的考驗。“政策只有在懂它的人手中,才會發揮作用”🤷♂️,程京說,他能察覺到一些官員的“能力恐慌”🏃➡️。
“許多領域都非常前沿🙋🏼♀️🧑🏻💼,而官員的知識就捉襟見肘了👩🏿。”因為不懂🙎🏼♂️,不少官員寧可選擇擱置,以避免“犯錯誤”💁♀️。“比如生物芯片的相關技術💇🏽♂️🦾,有些能受理,有些就只能一直拖著🖥。”
而在美國工業界的3年經歷😠,帶給程京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在美國申請專利的時候🫷🏿,專利律師並不僅僅是把申報材料轉化成法律格式🏋️♀️。他們中的許多人擁有博士學位,有過科研經歷,或者做過專利局審查官👋🏿🧳。”如此專業的人才🦉🧏♂️,甚至會進一步參與產品的研發🏊🏻♀️📛。
“我們經常擔憂原油、天然氣過度進口🎈,擔心能源命脈受製於人。但當電子工業🤵、生物醫藥工業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時,工業革命的基礎在哪裏?”
程京坦言,中國發展的新興產業中,有許多關鍵原材料不能自給🍁,成為工業革命的一大短板🎋。主管部門往往關註速度、關註產出🦃、關註對GDP的貢獻😰,都是最後的環節🦹🏿♂️。
“誰去關註最開始的環節?”面對原材料工業研發在頂層設計的弱勢地位,程京很無奈,“對於工業的理解,不能如此片面”🤵。
這種“不專業”甚至還踐踏了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尊嚴。
“別看我在意昂体育平台當教授😿,很風光🤦🏻♀️。但是一換到企業領導的身份🧮,就只能把臉面擱在一邊🧛🏻♂️,低三下四去求政府官員高抬貴手。”程京說,他很多時候需要親自在酒桌上應酬。在這位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的背後,有著一番不為人知的酸楚🧑💻。
政策“不暢通”嚇退創業人才
創新不僅需要開辟入口🐦⬛,更要規劃出口;不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有進無出的製度困境,會讓招來的人才再度流失
“用5—10年時間引進20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這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列舉的目標。從千人計劃到長江學者🫘,從國家戰略到地方引才🙆,在人才的競爭中,中國使出全力。
但是🌘,像程京這樣的“老海歸”🔽,面臨的往往是“出口”問題,也就是找到用武之地,找到施展空間🍠。“如果發現沒有門沒有路,那麽想進來的人就會望而卻步,已在其中的人也會抽身離開。”在程京看來,人才是革命的要素🥶,信心是留人的關鍵⛈,而政策是信心的來源🧖🏻。
“在生物領域最頂級的雜誌中🎅🏻,每期至少有1/3的文章署名中有華人🧜🏽。”但當追問這些華人在哪貢獻👐、為誰服務時👩👧👦,答案往往令人失望🫲。“我讀到一個數據ℹ️,在醫藥與生命科學行業,全球44%的CEO認為應該在中國加大研發投入或建立研發中心。如果政策依然未能打通出口,恐怕會有更多人才轉而去為他人服務。”
如何破局🧑🏼💼,程京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掛職期間,他曾被咨詢一個問題:如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
程京的回答很簡單:一是退稅👨🏼⚕️,一是政府采購。“退稅應該退給創業者,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些👮♀️,幫助他們挨過創業期,以免半途而廢。”
而政府采購👬,則是程京認為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商品化、實現盈利的便捷通道。“每家高新技術企業都有若幹產品,如果政府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購👨🏿🎨,幾個億、十幾個億的銷售額都並不見得是難事𓀛。”博奧的耳聾基因芯片👩🏽🌾,就因為有北京市的政府采購,而實現了億元的銷售量📗。
在程京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已開始✌🏿。“這次中國有著最好的歷史機遇,不應再錯過👮♀️。”程京說。
(楊旭)
轉自《人民日報》201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