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並稱為“蜀中五老”;他在解放前從事地下工作,曾為新中國的誕生出生入死;他的小說《夜譚十記》被姜文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創造了國產片的票房紀錄;他一生酷愛書法,隸書造詣堪稱一絕……他就是今年已98歲的“蜀中五老”之一——馬識途。
馬識途
因患眼疾,馬老只能用手寫板或口述寫作,但他仍在堅持撰寫一篇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同時受邀錄製崔永元的“口述歷史”,還在整理尚未出版的一系列著作。馬老說,自己正在和時間賽跑。
近日,華西都市報全新改版的同時也迎來了創刊18周年,馬老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聊他和本報之淵源,十八年情誼愈陳愈醇;憶其人生之傳奇,數十載筆耕不輟留芳青史;感文學服務大眾之重要,他願做一個“說書人”。
潮人馬老
20年前電腦寫作
電紙書、iPad樣樣玩得轉
下午的陽光從窗外投射進來,坐在書桌前的馬老正在玩iPad,不時露出孩子般的笑容。98歲的馬老如此新潮,讓記者感到非常意外。
馬老的手指一邊在iPad屏幕上迅速滑動,一邊給記者介紹自己下載的軟件。
馬老正在玩iPad
他笑呵呵地說:“現在身體不好不去電影院了,改用平板電腦看電影,很方便。”陪在一旁的女兒馬萬梅說:“這臺ipad2是我姐的女兒給爸爸買的,他很快就會用了。看新聞、電影,收發電子郵件,用得很熟練。”
馬老說,“我1988年就開始用電腦寫作,當時像我這樣‘換筆’的作家,全國也沒幾個。”
他是最早使用電腦寫作的作家之一 (馬老家人供圖)
前幾年電紙書出來,他立即讓女兒買了一個,現在還經常用來翻看資料;現在又迷上了平板電腦。
近幾年,馬老看東西有些吃力,他指指眼睛,說:“左眼幾乎看不見了,右眼很模糊,直接電腦打字不方便。”他只好改用寫字板,堅持用電腦寫作。或者由自己寫在紙上或口述,由女兒馬萬梅錄入。
馬萬梅告訴記者一個故事:“當年我爸學會用五筆打字之後,馬上就督促我也學。我說40歲了學不會了。他批評我,‘我年紀這麽大都能學會,你怎麽學不會。’然後把電腦弄好,坐下教我。爸爸覺得,要時刻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名人馬老
呼籲作家“觸電”
創作影視劇照樣出精品
繼《夜譚十記·盜官記》被姜文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之後,馬老原創的電視文學劇本《沒有硝煙的戰線》,也被影視公司看中。該劇是馬老根據自己的戰友(曾潛入國民黨高級特務機關的英雄人物黎強)經歷的真實故事,並結合他在長期地下黨鬥爭的經歷寫成的。對於中國作家近年來頻頻“觸電”的現象,馬老說:“我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主張,要有批有水平的作家,除了完成自己的創作,還要拿出一部分時間進行影視劇創作。作協100個作家,出100本書,每本書3000到5000冊,大概總量幾十萬冊,但一個電視劇出來就有幾千萬人看。文藝要為更多的群眾服務,必須借助影視劇。”
不少人覺得,做影視編劇不如創作小說的藝術含量高。對此,馬老有自己的看法,“首先,頂級水平的作家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於創作藝術精品,創作傳世之作是應該的。但是,現在作家這麽多,不可能人人都一定能寫出傳世之作吧?依我看,作家拿出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影視編劇領域,值得嘗試。再說,影視藝術也能出高水平的藝術精品,像《魂斷藍橋》,最近放映的《泰坦尼克號》,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作品嘛。”
傳奇馬老
沒想寫傳世之作
希望作品速朽為新作騰空間
對於目前很火的諜戰劇,馬老說自己也看了一些,“但很多都看不下去,情節和表現方式上與歷史的真實有一些出入,有些太假了,太虛了。我還寫過文章批評過這種現象。我喜歡看有哲學和思想意境的電視劇。”
馬老認為,影視劇的編劇從某種程度講就是過去的說書人,“我想為大眾服務,他們只要能從我的作品中得到藝術的欣賞和思想的啟發就滿足了。用說書的方式來寫書,寫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這一直是我的追求。”
馬老說:“我寫的作品,多是用大眾能看得懂的通俗方式表達。對於文學,我一直秉承一個核心觀念:文學要為普通人服務,走通俗化風格,不追求象牙塔尖的東西。而且我也希望由於我的作品速朽,可以騰出空間,讓新的作品有不斷湧現的機會。我在很多作品的後記裏都談過,如果說可以選擇的話,比起做一個寫出經典傳世之作的作者,我更願意做一個為大眾服務的說書人。”
執著馬老
要跟時間賽跑
寫長篇小說和小崔錄口述史
馬老的一生非常坎坷,無論是革命之路還是文學創作之路,他的經歷都堪稱傳奇,很多晚輩都希望他能寫一本自傳,將近百年的人生經歷以文字記載。
馬老卻說:“目前我沒有這樣的打算,我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都寫在書裏了。之前我寫過一本6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風雨人生》,這本書從我初中畢業開始寫起,寫到了讀大學以及參加革命的經歷,記下了我20年的人生之路。”
最近,央視主持人崔永元的團隊正在為馬老做口述歷史的錄像,“我講述了從事革命的一生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錄製了5天。他們擔心累著我,就讓我休息一天。明天接著再錄。之後他們會回北京整理,下月還會再來。”
談起口述歷史,馬老很高興,“口述歷史這件事我本來就想做,他們的觀點和我不謀而合。趁著身體還行,趕緊再做點事情吧。我現在等於跟時間賽跑。他們打算把它放進口述歷史博物館。”
馬老現在除了每天記日記,還在寫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名字還沒定下來。”當被問道,是否與自己當年的地下黨工作經歷有關,他說,“不全是,還有自己現在經歷的一些事情。我還沒‘殺青’呢。”
長壽馬老
披露長壽秘訣
樂觀最重要創健康三字訣
馬識途有個哥哥叫馬士弘,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直到1933年,他們才因為選擇了不同的救國道路而分開。馬士弘主張軍事救國,考取黃埔軍校。馬識途信奉實業救國,選擇了工科。1941年,馬識途在重慶被特務追捕,馬士弘還利用他的身份掩護弟弟脫身。去年8月,百歲的馬士弘做了心臟病手術,馬識途還專程趕去醫院探望哥。很多人都很想知道這老哥倆的長壽秘方,馬老笑著說:“我還有個弟弟叫馬子超,今年90歲了,還騎電瓶車滿大街跑呢。我不知道長壽是不是我們家族遺傳,但我能肯定,長壽最重要的是樂觀。”
2008年,馬老一個朋友向他征稿談長壽之道,馬老專門寫了個《長壽之道三字訣》,馬老說:“我其實吃東西並沒太多忌口,喜歡吃辣椒。所以朋友說我有‘五得’,吃得、睡得、走得、寫得和受得。”
前些年鍛煉時留影 (馬老家人供圖)
每天早上起來,馬老要在健身機上鍛煉,然後再做套自創的健身操。去年,他還在家人的陪伴下,順長江而下,從重慶、忠縣、恩施、武漢到上海,然後再到紹興、杭州等地,訪親拜友,不亦樂乎。此外,通過寫書法來頤神養性也是馬老長壽的秘訣之一,馬老寫了一幅篆體書法“長樂”自勉,並將其掛在客廳墻壁上。馬萬梅介紹說,“爸爸在90歲時辦了個書法展,所得善款全部捐給貧困大學生了,他100歲時我們還準備給他辦個為貧困學生捐款的書法展,目前正在籌備中。”
長壽之道三字訣
○馬識途
有個朋友想編一本關於長壽的書,他看我能吃能喝,能睡能走,能寫能說,身體健康,行動自然,思維敏捷,精神矍鑠,不像個94歲的人,便向我征稿。我說,談長壽之道的書刊,汗牛充棟。他說,我這是請長壽之人親自說長壽之道,所以要我供稿。無已,我把我讀的談長壽之道的書和我的生活實踐編成一個《長壽三字訣》:
不言老,要服老。多達觀,去煩惱。勤用腦,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飽。戒煙癖,飲酒少。多運動,散步好。知天命,樂逍遙。此可謂,壽之道。
●記者手記
肯定華西都市報:“不僅是記錄,參與更體現責任”
在采訪馬老的時候,本報記者專程給他帶去了華西都市報1995年1月1日的創刊號,馬老摸著已經發黃的報紙感觸良多。“華西創刊時我還任職省人大副主任。創刊前,我曾說過,要辦貼近人民生活的報紙。當時在全國,華西都市報是第一份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創刊後,馬識途幾次參與報社的內部討論,建言獻策。
馬老翻閱新改版的《華西都市報》
讀《華西都市報》,是馬老每天必做的“功課”,馬老認為,現在的華西都市報越辦越好看,他說:“我看到你們的報紙,常常會追蹤、調查一個事件,甚至參與到一個問題的解決中。這已經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參與,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馬老說,華西都市報和群眾休戚相關,所以大家願意讀。
華西都市報創刊18年來,馬老還多次參與本報發起的公益活動。2000年,本報千禧年特刊,馬老揮毫寫下楹聯贈予本報;2003年,巴金百歲華誕,馬老專門寫下賀壽辭委托本報特派記者轉交巴老在上海的家人;2004年華西都市報展開關於錦江定名的大討論,馬老專門把自己的倡議書信《叫錦江不叫府南河》投書本報。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對紙質平媒造成很大沖擊,馬老認為:“報紙不可能消亡,它們會永遠存在。很多電子信息的存活時間很短暫,而有價值的東西是要反復閱讀、思考的。紙質載體就有這個優勢。”
轉自《華西都市報》201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