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10年07月22日中青在線

20多年的汽車行業從業經歷,3年的自主品牌生涯,讓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李紹燭深有感觸。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中國自主汽車技術與產品成果展上,李紹燭談到了自己對中國汽車工業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有兩大優勢,一是很大的市場,二是非常便宜的資源,這兩大優勢使中國成為一個汽車消費和製造大國,卻成為不了汽車強國。
“去年我國汽車產銷超過1360萬輛,今年可能是1600萬~1800萬輛。成因是什麽?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產品國產化、零部件發展,是我們開放了市場,才實現了現在的規模。我們還有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環境資源,更容易吸引投資。”李紹燭說,相比國內的市場和資源優勢,國外有先進的技術和充裕的資本,所以市場、資源、技術和資本被稱為產業發展四要素,任何一個產業只要具備這四個要素,都可以得到發展。
“我們有中國資源、中國製造,還有全球消費,當然技術是國際技術、外來技術,這是中國汽車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現在我們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自主知識能力不足。做自主品牌要具備自有知識產權,可以請人家幫你做,想用誰的技術和數據都可以給你,知識產權也能給你,但你真正具有知識能力嗎?自主汽車發展的核心就在這裏。”李紹燭說,技術自主化才是中國汽車發展的關鍵點。
他認為,中國汽車要在四個基礎環節上加快速度,減少差距:第一是傳統汽車技術。怎麽在技術自主化這個概念上,讓傳統車在節能減排、安全、輕量化和資源節約方面做得更好,這個提升空間是有的。
第二是電子化。在信息化技術、智能化技術以及在汽車和人的關系上,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在這方面,我國的自主品牌與國外差距很大,很多電子化的匹配還是外來的。
第三是新能源車。其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可能不低於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需要政府在標準、政策上進行引導,也需要消費者在消費觀念上有所改變,更需要企業在技術和成本上的突破。
第四是低成本技術。要實現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鏈的低成本是不容易的。
李紹燭認為,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能實現量的增長,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性的市場變化,資源的流動、產業的重組、企業的變革,以及技術的進步,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使我們更容易獲得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
他表示:“從政策層面來說,我們處在擴內需、調結構、促轉型的發展過程中。去年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以舊換新、開拓二手車市場等政策,對於擴大內需確實有一定效果。在調整結構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涉及新能源和低碳產品的一系列政策,逼著企業往上走,促使他們轉型,對於我們搞自主汽車的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
“建議政府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企業技術自主化,把過去的招商引資政策和產品國產化政策,轉到引進人才和技術自主化方向上來。”李紹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