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全省產業大區,自此著力謀劃新的人才戰略,謀求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幸福蛻變,並確立“人才立區”戰略,尋求一條“產業擴充人才容量,人才超前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
過去30年,中國憑借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和龐大的國土資源,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和經濟增長極。但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已經扭轉了人口過快增長的趨勢,中國人口紅利的轉變節點將會在2015年出現。
當“民工荒”、“技工荒”、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問題同時在這個一直感嘆人太多的國家出現,“轉型”已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然選擇。如何盡快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以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沖擊?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該從何入手?如何繼續深化改革以實現“改革紅利”替代“人口紅利”?
在此背景下,南海於今年提出“人才立區”戰略,希望通過一系列舉措把南海打造為人才熱土,通過優化人才結構,超前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工業南海”向“城市南海”轉變,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
在今年初召開的全省人才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指出,要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把人才優勢確立為“第一優勢”;要積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倒逼機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以創造巨大的人才需求;要實施重點人才工程,優先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優先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專門人才,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營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
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全省產業大區,自此著力謀劃新的人才戰略,謀求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幸福蛻變,並確立“人才立區”戰略,尋求一條“產業擴充人才容量,人才超前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
去年,南海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6億元、工業總產值超4400億元,未來5年,這個數字則要翻一番。以前依靠土地、項目帶動的城市發展優勢,伴隨土地要素資源的限製正在逐步減弱,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型勢在必行。
產業升級急喚人才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在南海區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人才是“立區之本、發展之核”,要在全社會形成“所有事業都要依靠人才”的觀念,用最人本的理念、最精幹的力量、最真誠的態度、最高效的工作、最好的品質為南海的各路人才服務,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這也是南海乃至珠三角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選擇。南海從“廣東四小虎”到全國縣域經濟十強,曾開創了全國矚目的“南海模式”。伴隨產業轉型升級,廣東金融高新區、廣東新光源產業基地、廣東都市型產業基地等現代產業載體相繼落戶,一汽大眾、奇美電子、PICC、富士通、旭瑞光電等尖端企業也紛紛進駐,南海現代產業體系雛形初現。
沒有人才,何以支撐現代產業體系?沒有人才,何以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在科技、資本等資源伴隨人才成長而快速集聚的當下,如何通過人才超前引領產業、區域發展,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一道更為現實的難題。
未來10年六大工程
欲達此目標,勇氣和智慧都不可或缺。為此,南海區率先成立了實體運作、獨立辦公的區級人才辦,牽頭負責“人才立區”相關政策的製定、執行,以及人才工作統籌協調、督辦、考核等工作;同時,將參考招商引資,把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落實到各部門和各鎮(街道),實行區、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掛鉤企業服務企業人才工作的機製。
按照“人才立區”戰略,將在未來10年,投入不低於百億元專項資金,投入人才科技領域,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包括“人才安居工程”、“創業矽谷工程”、“引龍孵鳳工程”、“十萬雄兵工程”、“柔性引智工程”以及“沃土育才工程”。
南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湯建軍說,南海現在是把招商引資的決心和勇氣,放到人才工作上來,除了以極大的魄力完善並創新機製,南海接下來將把招才引智和人才服務工作做到最實處。
柔性引才初顯成效
實際上,目前南海的“人才立區”已成效初顯,尤其在柔性引才方面,已經通過高端科技人才的引入,帶動了部分新興產業在南海的落地生根。
從廣州芳村驅車,經龍溪大道一路直行至海八路,不到15分鐘,便到了位於南海中心城區的廣東金融高新區,PICC南方信息中心的標誌牌,預示著這裏的金融生機。
來自深圳的張揚博士,便在廣東金融高新區工作。1年前,南海與北京大學合作在此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張揚作為首批被引入的金融研究人才,對廣東金融高新區的金融創新等進行深入課題研究。
不用遷戶口、關系仍留在深圳,卻在南海進行具體科研的張揚,是南海柔性引才的一個縮影。與他類似的,還有南海的4個院士工作站,以及廣東昭信集團合作引入的甘誌銀LED團隊,甘誌銀團隊的智力資源支撐,讓昭信這家昔日以製鞋等傳統產業為主的企業,樹立了LED行業中半導體照明芯片設備的核心競爭力。湯建軍表示,今後會繼續加大這方面力度,通過高端人才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南海“人才立區”戰略“六大工程”
人才安居工程:
按照“布局合理、環境優美、交通便捷、配套完整、設施完善”的要求,采取政府投入、政企合作、民間投資等多種方式,在人才集聚區域建設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等人才安居房,按照“政府核定租金、周轉過渡租用”的原則使用和管理;重點實施人才安居津貼製度。
創業矽谷工程:
以重點園區、全方位推進人才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努力將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打造成“省人才特區”;用5-10年時間,分別建成2家以上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家以上國家級孵化器。
引龍孵鳳工程:
全力推進高層次人才集聚“568”計劃,即從2011年開始,用5年時間,引進、培育60個包括國家“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和省“珠江人才計劃”在內的領軍型人才及創新創業團隊,扶持800個科技創新人才及團隊創辦科技企業或進行成果轉化。
十萬雄兵工程:
推廣“訂單式”培養模式,有計劃地培養數十萬產業人才;加快高級技工學校新校區建設,全力打造省內有影響力、國內一流的技師學院,努力將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南海基地建設成全國職業技能開發評價示範基地,不斷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體系;建立企業技能人才培訓補貼製度。
柔性引智工程:
加強與國家外專局、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海外華人社團組織的戰略合作,促進海內外創新型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擔任業務顧問等形式為南海服務,積極探索“科技鎮長團”、“專家顧問團”、“點子交易平臺”等模式,使各類柔性人才為南海所用。
沃土育才工程:
以創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為契機,打造華南基礎教育高地;引進國內外著名大學到南海合作辦學,建立科研機構,全力打造南方產業智庫;進一步完善廣東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南海分平臺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公共科技信息電子查詢平臺和采取信息查詢補貼等形式,切實解決南海科技人才缺乏信息土壤的難題。
■言論
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撐人才高薪酬
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中國投資銀行副主席龔方雄
發達國家有個標誌,就是服務業占總體經濟的比重遠遠超過50%,香港服務業占GDP比重90%以上,美國是82%左右,中國則差距很大。其實現在的中國,在中高端方面還有非常大的人口紅利,但中國的大學生哪怕是名校的大學生,很多找不到好工作,2000多元的月薪就願意做,這說明中國的現代服務業很不發達,支撐不起高薪酬。香港、新加坡等地大學生畢業後,多進入了服務業,因為服務業的高附加值可以付得起他們的工資。對於南海來說,產業轉型升級也要朝這方面多努力,高端人才的待遇不是低端產業可以普遍承受的。
人才要素居發展要素核心位置
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專家陳秀山
產業轉型升級,不是一句空話,從根本上取決於政府和人才的競爭,《南方日報》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珠三角最缺的是人才》,相對於長三角和環渤海而言,珠三角的人才確實很稀缺。
“南海模式”是珠三角的一個成功範例,在新的形勢下,“南海模式”應當有新的變化,這種新的變化包括政府、金融、科技、產業、人才五個方面要素,實際上構成一個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的底座,是政府,政府的責任在於建立支撐平臺,在於規劃;金字塔的最頂端是金融;左下角是科技;右下角是產業,包括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而在金字塔的核心位置,則是人才。因為不論金融、科技、產業,乃至於政府,歸根結底都取決於人才。
引進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實現“企才共振”
廣東中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子龍
要引進發展文化產業的高端人才,而引進高端企業必然也能帶來高端人才,兩者協同推進才能加速打造文化產業和金融的對接平臺,才能發揮南海廣東金融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才能形成文化產業集聚;才能借勢在文化強省建設大潮中,開創出一片獨具特點的新天地!
政策引才項目育才
服務留才柔性納才
■四大亮點
亮點1高層次人才可購買低價房
采取政府投入、政企合作、民間投資等多種形式,在人才集聚區域建設人才公寓,按照“政府核定租金、周轉過渡租用”的原則使用和管理,即政府通過租、售、補貼等多種形式,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提供給各類人才使用。
按照《南海區人才安居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經認定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可以低於市場平均價的價格,購買或承租15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高級人才,可購買或承租120平米左右的住房;南海產業緊缺人才,則可購買或承租9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亮點2“創業矽谷”打造“省人才特區”
通過“創業矽谷”工程以重點園區、特色產業基地、科技型企業為依托,以研發中心、產學研聯盟、公共技術平臺為支撐,區、鎮(街道)、園區互動,全方位推進人才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努力打造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為“省人才特區”。依托新型顯示、新光源、生物醫藥、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帶打造省級以上“人才走廊”,建立一批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計劃用5—10年時間分別建成2家以上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家以上國家級孵化器。
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和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優勢領域基礎研究項目、前沿技術研究項目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項目落戶,進一步推進院士、博士後工作站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建設,大力推動海歸人才嫁接傳統產業、民營資本牽手海歸項目。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製,通過嫁接式人才引進和項目孵化等方式開展創投、風投,政府則從製度保障層面組織企業與風投基金、銀行開展專項對接活動。
亮點3 提供56項“一站式”貼身服務
樹立人才服務是第一服務的理念,以區人才服務中心和鎮(街道)人才服務小組,構建雙層體系,為人才提供包括56項內容的“一站式”貼身服務,內容涉及落戶、簽證、購房、醫療、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多個方面,並提供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申報、融資配套、科技中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資格國際互認等貼身服務。按照相關人才政策,經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引入到南海後,將享受與南海戶籍人口子女同等的入學待遇,政府也將協助解決家屬就業等的問題。
亮點4 建“點子交易平臺”促柔性引智
建立健全“不遷戶口,不轉關系,雙向選擇,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的人才引進柔性流動機製。具體舉措包括,加快建立完善柔性人才庫,加強與國家外專局、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海外華人社團組織的戰略合作,促進海內外創新型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擔任業務顧問等形式為南海服務,探索“科技鎮長團”、“專家顧問團”、“點子交易平臺”等模式,促進各類柔性人才為南海服務。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