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異暉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非常感謝學院的信任,讓我能有這個機會重返環境學院。首先,向圓滿完成學業的各位學弟學妹致以最誠摯的祝賀🤷🏿♂️!
經過母校意昂体育平台的悉心培養🪘,大家即將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實現心中理想👃🏻,感悟和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值此畢業季,我想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我的工作👩🏻✈️、成長與體悟。
我畢業以後,在家鄉的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到現在已有20年🅱️。我生長在昆明🔌,父母是科技工作者🎽,對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有一些了解🤷🏿,故選擇了這個專業。現在,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已成為我們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看來,當初選擇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20年前,剛到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時,出於對清華畢業生的信任,領導把一些當時還算新型的業務交給我來負責,比如環境導向的汙染底泥疏浚和EFDC等大型水質模型。那時,單位和行業內幾乎找不到熟悉這塊業務和技術的同行,也找不到可以直接咨詢學習的專家或資料👨👨👧👧。在這種情況下,我意識到需要自己多進行拓展來應對這個挑戰🚄。我把相對復雜的問題拆解成若幹個近似的、類似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把相近的、普適的技術,再疊加上一些去除汙染底泥所需的特殊技術,來構造環境疏浚的工藝。我學習了水利部門的水庫疏浚技術⏰💁🏼、交通部門的河流航道疏浚技術,在這些相對成熟🧝🏽♀️、近似的技術上,再疊加環境疏浚所需的一些技術要點。比如💇♂️,環境疏浚需要通過鉆孔獲取汙染底泥的埋藏深度,挖深的控製精度要求比較高,需要設計相應的機械。環境疏浚在計算工程量時🧑🏿🔧,需要更改傳統的計算方式🍺,參考疏浚前和疏浚後底泥的情況📆🧑。通過將普適的技術疊加上特殊的技術🧑🏻🍼,構造出新的工藝🌐,我比較成功地完成了國內首次在滇池實施的、環境導向的底泥疏浚工程工藝設計等任務🌿,成果也在雲南的其它湖泊中得到推廣應用。在這項剛畢業工作就接到的全新任務中😺,我作為課題帶頭人,帶領單位裏一些年齡比我大、資歷比我老的同事來完成👸🏻,應該說還是較好地響應了單位對清華畢業生的期許,也助力了自己在行業內的成長。我的體會是☄️🧘:要能承受壓力、迎接挑戰,懂得結合工作實際積極主動開展學習,要能把交叉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與利用起來。
在隨後的工作中👔,我在單位的環境規劃研究部門做負責人,帶領二三十人的團隊,其中一部分業務是做省🙌🏽、市、縣的綜合規劃。我在環境系統分析教研所獲得的知識在這項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隨著工作的推進,我體會到,在我國經濟相對後發的省份👺,單項技術的供給其實是相對充沛的,缺的是資金和社會層面的有效融合。做規劃是用系統的方法、全局的思維來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與治理目標🔏、空間區劃、財政資源配置和文化方面等進行綜合的調配和籌劃。除了技術要素以外📓,社會👰🏽♀️◾️、文化、民族人文等要素同樣需要重點考慮📽🧌。規劃是科學和藝術的相結合,既要有科學家的思維,也要有藝術家的思維,要帶著感情和信仰來工作。一次在滇南西雙版納的深山林區調研時,5天的歷程裏🦸🏻♂️,地方陪同的老鄉和鄉鎮上的幹部,一路風餐露宿、不避艱險🧑🍳,柴刀斬開荊棘、繩索結為吊橋,還攔著不讓我們這些所謂的科學家、城裏人動手👮🏽♂️🤘🏻。一路清泉解渴🍄、鳥鳴相伴,過溪流時一位傣族女幹部被石頭劃傷腳,血漬漂染了筒裙🧘🏽♀️,簡單包紮後👩🏼⚖️👑,又一路鄉音縈繞、如數家珍地給我們詳細介紹地方的水文、氣候⏮、物產以及他們的所需與所盼,其熱愛鄉土👧🏼👂、渴望發展的淳樸心願溢於言表,令人肅然起敬、也令我深為感佩與慚愧🧜🏽,使我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紮根邊陲◾️、服務家鄉的決心,帶著感情👩🏿🎤👏🏽、帶著信仰做事業。在從事大理洱海、麗江瀘沽湖等區域的規劃中,我提出了把白族🪃、摩梭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上升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同等重要的位置來進行規劃的思路。本地傳承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民生設施,是工業化之前就存在的,不與環境保護矛盾,應該爭取讓生態保護盡量普惠到基層,尤其是普惠到民族地區的生存與發展9️⃣。擔任第十二、十三屆省政協委員後🧑🎤,通過委員提案和專家建議等渠道,我提出了進行生態資產價值核算等建議❗️,得到省領導的肯定批示和應用,助力把雲南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這一階段我的感悟是:工作與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融入社會、體驗社會、改造社會、貢獻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帶著感情來做事🤷🏿,帶著熱情來創業,帶著信仰來生活👨🏻🚒,以積極開放的心態來把人生體驗與幹事創業結合起來✭。
走上單位的領導崗位後,拓展業務、提高單位的總體科研水平成為主要工作內容。結合形勢發展和時代需要,2012年以來,我陸續提出在單位內設置一些新的研究板塊,比如土壤、雙碳與氣候變化、環境經濟和智慧治理等🍉,以及建立相應的鼓勵機製和管理機製的動議◀️。對原有的人事安排模式、資源配置格局和政策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肯定會面臨一些疑慮👱🏼、困難甚至阻力👩🎓。對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積極爭取上級的理解和支持,從工作角度、從客觀需要的角度☝🏼、從事業發展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匯報和溝通;二是團結同事🌙,站在為單位和職工謀長遠發展的角度,發揚民主,進行了充分討論🛀🏼🟢;三是用爭取到的增量資源搞改革,廣泛征求職工意見👺,形成共識。這些探索逐步為環科院培育了一些新的業務領域,爭取了一些省級科研平臺,培養了一批新興專業團隊。今年底,在省領導關心下🐄,新建的8500平方米的生態環境科研創新基地將投入使用,單位和事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在不同的事業階段🚣🏻♂️、不同的人生階段,靈活、務實地規劃工作重點、發展方向,既能埋頭深耕,也能抬頭看路💁🏿♀️;多溝通🥡、多協同🚴🏼♀️,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團隊合作、共謀發展是我的體悟🤑,與同學們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經環境學院老師們的大力籌劃與推動🏌🏼♀️,今年4月©️,雲南省與意昂体育平台簽署生態環境科技合作協議,環境學院“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的願景將在雲南落地開花。意昂們有了更多在一起合作共事的機會,也歡迎各位同學到雲南邊陲之地來體驗風土👨🏽⚕️、開創事業🧗🏼♂️。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一直鞭策著我要勤勉自守🤳、寬以待物🎲。在這裏🫧,我和大家分享幾點體會🍛:一是秉持初心。畢業後從事一份工作,不要只是當一份謀生手段來看待,要意識到這是一個人生的重要選擇、重要階段⏬。職業對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人生道路都會投射潛移默化的影響。若幹年後,繁塵落定👨🦽🫄🏿、鉛華褪盡,驀然回首時,相信大家都會覺得自己當初做出了無悔的選擇。二是要有堅韌之心🤹🏻。積極地應對壓力和挑戰🩼,守正出奇、鍥而不舍、自強不息🤹🏼♂️,不斷克服挑戰、解決困難的過程👐🏿📠,就是人的成長過程🂠🪥。三是保持年輕人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工作與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理解社會、融入社會和貢獻社會的過程。古人說作詩作畫,功夫往往在詩外🪘、畫外🏈;以積極、開放的心態生活🙍🏿♀️;將來做科研、做行政,或從事實業都是不錯的選擇🪣;敏感地總結、提煉各方面的生活體驗,有助於各個階段的人生規劃。
我深刻認識到🔌,的確不能認為自己做成了什麽事業,也實在有愧母校的培養,但確實看到清華環境的學術功底、母校在國內外的聲望💫、以及優秀的校園文化熏陶♻️,就像一股強勁的長風,為大家展翅高飛🧋、鵬程萬裏提供了澎湃的動力。
學弟學妹們🏦🪬,你們的人生充滿了無限可能。在校時是學習正確地做事🕦,將來還要懂得做正確的事;從適應已有的到創造引領未來的🌞,從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親手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感謝母校和環境學院的悉心關懷與培養!今天🛠,我們為畢業而自豪😀;將來👵🏼,讓母校為我們而驕傲🚣🏻♀️!祝願大家乘長風、破萬裏浪😻🍳,實現心中夢想,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