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清華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要讓人活得體面有尊嚴

2021-11-30 | 記者👳🏽:林平 邵克 攝影:權義 | 來源 澎湃新聞2021-11-26 |

【編者按】法者,天下之儀也👎🏼。《貞觀政要·公平》有言: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法律是一個國家判斷是非輕重的桿秤,亦是社會是非曲直的準繩。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今年恰逢“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八五”普法啟動之年。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如何以良法為端,築牢人才之基🚜,高校作為法治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擔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為此👩🏽‍🌾,澎湃新聞推出“法治湃—法學何為”系列專訪,期望通過對話中國高校法學院院長,借以觀察當前法學教育現狀和成效,呈現法學家對於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思考和觀察🚶‍♂️,探尋“法學何為”的方向和答案。

澎湃新聞今日刊發“法學何為”第三期專訪,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做客“法治湃”,圍繞法學教育改革🛄、個人信息保護、器官捐獻製度等話題暢談觀點。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近日做客“法治湃”

從事法學研究近三十年的申衛星💚,執掌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五年了。在吉林大學求學時,因感知到法學的魅力🚟,他毅然從數學系轉身步入法學殿堂⚒,命運就此改寫。“教書是有成就感的”1️⃣、“教學的快樂是無法比擬的”🎖、“天底下還有比教書育人更好的職業嗎?”,這些脫口而出的形容,足見其對法學教育的熱忱和自豪🥵🦹🏿‍♂️。

作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的獲得者📳,他是清華法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先後提出“法學教育改革的三個面向”的教改邏輯、“1141”的教改模式,期望能引領清華法學院積極面對和回應新時代進程中的諸多新興法律問題和挑戰,“清華人不能漠視這些變化,必須未雨綢繆,身為法學院院長,理應就此提前布局”。

他一直深耕民法領域的學術研究,同時結合新興問題發展民法學,近來轉到計算法學👩‍🦲,特別是在隱私與個人信息保護、數據的權屬問題上,始終有著清晰的邏輯:敏感信息理應得到更嚴格的規製🪒,用隱私的標準加以保護🧑🏼‍🎓↩️,信息平臺應避免“自動化決策”對個人權益的侵害,摒棄“大數據殺熟”行為,但同時也應給予“數據用益權”的空間,鼓勵企業創新。

“民法是要維護人性,讓人活得尊嚴和體面。”長期以來,申衛星不僅熱衷於為人師者,還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器官捐獻等有關人的權利的議題建言👱‍♀️,力促把“生命尊嚴”寫進民法典,建議推動器官捐獻激勵機製,尤其是涉及倫理問題。他還不斷呼籲立法給予更為明晰的權利保障,“讓人生得尊嚴、死得體面”。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近日做客“法治湃”

談“法學之路”:因《論法的精神》迷上法律,“教書有成就感的”

澎湃新聞🍰:您曾是第七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獲得者。我們很想知道🦣,您的法學研究之路從何開始?

申衛星🐱:我從事法律的學習和研究已經有32年了,但最初是學數學出身的🧘🏿‍♂️,高考考入吉林大學數學系力學專業。那時我們覺得學法律有兩個缺點:一是主要是背法條💆🏽‍♂️,體現不了智商🚵🏼;二是只是逞口舌之能,不見得具有科學性。所以,當時我的理想是學好數學和哲學✒️。

偶然的機緣👩🏼‍✈️🤛🏿,我遇到引領我步入法學殿堂的人,他是吉大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生王英哲,現在已經是北京奮迅律師事務所主任⏏️,當時他跟我談法學的一些基礎理論,特別談到了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我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覺得非常震撼,沒有想到法學會擁有如此深邃的思想,幾乎從頭到尾把這本書抄了一遍。

我經常跟學生說🦖🧕🏻,讀書就是跟作者進行思想交流。雖然是不同國度,跨越不同年代,但當你讀的時候,如果能理清作者寫書的主要思路,就像是與作者進行了一場對話➡️🥓。看了《論法的精神》之後,我就迷上了法律📓,知道法學絕不是簡單的法條堆砌🧪,法條背後有它的正當性、邏輯和價值。

澎湃新聞:所以🎠,您從此開始覺得法學有了魅力?

申衛星⭕️:是的。我就開始申請轉系,當時吉林大學允許轉系⛄️,但要求成績要考到所在系的前1/3💁🏽‍♀️。我們班當時只有22個同學,到了第一學期結束,我考了班裏第一名,這個條件滿足了。接著就申請轉系,當時要求考兩門課,一是憲法學,一是法理學。記得全校有12個人申請🏊🏿,憲法學都過了,但法理學最後只有3個人通過,分數都不高🎅🏻,我們通過的三位同學分別從數學系、哲學系、政治系轉入了法學院。

本科二年級轉到法學院之後🖕🍆,我最開始接觸的是刑法學🤾‍♀️,記得當時區分故意行為概念時,特別是放任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好多同學不見得能夠區分開來,但這對於學過數學的我來說🤸🏿‍♀️🙎🏿‍♂️,就非常容易了,因為可以迅速厘清其背後的區分邏輯。之後我很快就拿了一等獎學金,後來又獲得了吉林大學“呂振羽獎學金”。

當時呂振羽獎學金應該是吉林大學最高的獎項👨🏻‍🦱,第一要求有正式的論文發表,這對於本科生很難👨🏽‍🚒。第二要求公開進行全校答辯🧛‍♂️,評審的老師不光來自法學院🏃‍♂️🏆,還有其他院系。

當時,我們法學院院長張文顯教授是評委之一🧊🌆,我當時特別緊張,但沒想到越答越順⛹🏽‍♀️,甚至特別的興奮𓀌。答辯後,張老師說“你留下當老師吧”,我說“不行,我性格內向不適合做輔導員🍾。”他說“不是做輔導員是直接教課。”我不敢相信★,問張老師是真的嗎?他說,不僅是真的,兩年之後還可以免試讀研究生👮🏼‍♂️。

1992年畢業留校至今,我的法學教育之路走過29年了🚗,當時我以為公檢法應該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最好能當個法官,沒想到留校當老師並逐漸喜歡上教書這個行當😺。總體來講🧔🏿‍♂️,我的法學之路還是挺曲折的🔍,從力學專業開始,到獲得“呂振羽獎學金”,包括張老師讓我留校📢,都改變了我的命運。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近日做客“法治湃”

談“職業感受”👩:教學的快樂是無法比擬的🛃,“老師給了我很多無私幫助”

澎湃新聞🤳🏻:聽說您在教學時特別註重啟發性教學思維🫦,也擅長互動式教學方式,具體是怎麽做的🙎🏽‍♀️,成效怎麽樣🚈?

申衛星:現在想起來,教課就更有挑戰了。當時我是以助教身份去教本科生,等於是師兄教師弟🚵‍♂️,學生們就不很服氣👨‍❤️‍👨,因為集體教室沒有麥克📰,只能靠嗓子🧑🏽‍🍼,他們就說“聽不見,大點聲”,我就學會了用胸腔發音,其實是不自覺地提一口氣5️⃣,一個字一個字把它扔到了最後一排🧔🏼‍♀️。我問他們“現在聽見了嗎🫲🏽?”“聽見了。”

當時教的是民法👌,其中包括了婚姻法,那時候的婚姻法跟現在講得還不一樣,要講系統完整的內容,包括古代的婚姻製度⟹🦆,比如傳統嫁娶的“婚姻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記得當時備課時🤹🏽‍♀️,我還特意將這六道程序背下來,結果上講臺一緊張就忘了🤪,又怕被學生發現🍴,只能偷偷打開書瞄一眼。那時,面對學生的挑戰,我真的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後來通過不斷提升自己,克服恐懼📟,逐漸成長了起來✮。實際上,我一直覺得教書是有成就感的,所以至今也沒離開過校園🧑🏿‍🎨。

我的工作履歷都是在大學,先是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工作了9年,後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讀博士,再到北大做博士後工作了2年,2003年博士後出站到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工作至今已18年。回顧法學教育過程中,我真的覺得是“怡然自得”,教學的快樂是任何一個職業都無法比擬的🕴🏼。

作為老師🐨,很多時候你的一個笑臉、一句肯定、一封推薦信,從某種意義上都會改變學生的命運♝。等他們回校園來看你時💇,你就會感覺特別美好、自豪,你會覺得這個職業比任何職業都有價值🙇‍♀️🤽🏿‍♀️,它改變了人的命運,成就了人的事業。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職業嗎👨‍👧?

澎湃新聞:在法學生涯中,有哪些老師對您影響比較深🦴?

申衛星:我的學術成長道路💆🏽‍♂️,還是要感謝我的恩師,我剛才提到的崔建遠教授🌬。崔老師當時是吉林大學非常知名的教授⏫,想讀他碩士的人非常多,競爭也非常激烈🥠。

記得崔老師當時給我們出的一道題:論民法學之民事法律關系🧑‍🤝‍🧑。這一題目至今我還在思考,崔老師開啟了我的學術之路✍️,引領我步入民法學研究殿堂。

在吉大期間,崔老師不僅指導我做學術研究,也指導我的教學🤷🏻‍♀️⌛️,那時他是教研室主任,我們當時是有備課筆記的,左側寫要講的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手段,甚至要具體到哪裏舉例🏋🏿,這個案例想說明什麽👩🏻‍🦰,都要把它標上,經過他審閱後才可上講臺🤝,後來我讀博士👩🏽‍🍳、博士後,也都是崔老師積極推薦的。

記得當時(1992年)我的工資才1285毛錢,連自行車都買不起,崔老師就把自行車借給我💭,這些點點滴滴的恩情我都記在心裏。後來想考博士,通過崔老師介紹認識了江平老師,1998年考取了江老師的博士。在讀博同時,還申請了出國留學🤳🏿。

留學的錄取通知當時發到了吉林大學👷🏻‍♂️❓,在信箱裏躺了一個月🐦‍🔥,教育部要求留學的同學在北京語言學院培訓一年德語🕘,班裏缺了一個人,吉林大學的申衛星沒有報到,教育部打電話到吉林大學🍟,大家才知道我被科隆大學錄取了。

1998年,我到北京讀博,那時還沒有四環,我就從薊門橋騎車到五道口,天天來回穿梭,經常把自行車騎壞😫。但那時覺得每天都有進步,還是挺快樂的👨‍👩‍👧‍👦。每天都是上午在北語學德語,下午回政法大學學習法學博士的專業課,那個場景至今記憶猶深🙌🏻,直到1999105日去了德國。在德國待了一年🏃🏻,像是完全打開了一扇窗戶👼,德國所有的教科書思考問題的基本結構跟我們一樣,都是從概念定義⛹️、功能意義分類開始講起,這極大地拓展了我的學術視野。

2001年博士畢業後🤥,我就去北京大學做博士後,師從魏振瀛老師👩‍👧‍👦。應該說,我之所以在學術上有所成績,是從崔老師培養開始,後來又得到了江老師、魏老師的指導👩🏽。

今年教師節,我去看望江老師👩‍❤️‍💋‍👩,然後接著又去看師母(魏振瀛先生夫人)👨🏼‍🎤👮🏼,師母說你老師都走了5年了,還來看我🕌⚔️。前幾天🧿,突然接到師母的電話🌴,我以為有什麽急事,她說天冷了🙍🏼‍♂️🕤,我給兒子打了電話,希望他多穿點衣服,也給你打一個。這不就是人間真情嗎🙎‍♂️?我一直覺得崔老師、江老師和魏老師三位老師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改變了我的命運。

談“教學改革”: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未雨綢繆應對新興法律問題

澎湃新聞🏂🏻:在法學教育上💴🙆🏼,您曾提出🧷,當今中國法學教育的“三個面向”是法學教育改革最為重要的邏輯起點🧝。這個思考如何產生的?您認為未來法學研究方向何在👏🏻?

申衛星:我來清華已經 18年了🦻🏿,2016年開始擔任法學院院長。之所以要談法學教育改革👩🏿‍✈️,是因為我經常想兩個問題:一是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為什麽是清華的法學院?真正的清華法學院應該要打開明理樓(清華法學院大樓)🧚🏼‍♂️,把法學和清華的既有優勢學科相結合。換句話說,明理樓也好,新大樓也好🦹🏻‍♀️𓀃,穿梭來往的應該不光是法學院的老師,還要有計算機系、自動化系、汽車系的老師來問,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會引發什麽法律問題🌇?只有學科之間的實質融合才能使清華法學院成為清華的法學院。

第二🧑‍🦽‍➡️,邱勇校長一直要求我們進行法學教育改革🤹🏻,法學教育改革一般就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要麽增加幾門課⚇🚶‍➡️,要麽減少幾門課,但這都不是實質性的變化,一定要知道改革背後的邏輯。後來,我就思考改革邏輯起點🧙🏿🤴🏿,直到提出了法學教育改革的“三個面向”👨🏻:第一面向全面依法治國👄,培養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卓越法治人才;第二面向中美貿易和疫情索賠引發的國際鬥爭,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涉外法治人才;第三面向時代發展🧑🏽‍✈️🔘,培養科技創新的計算法學人才。

邏輯起點找到了🏺🐏,剩下的問題就很好解決🤢,減少哪些增加哪些,都有了依據。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提出了“1141”教改新模式,歸結為一句話:通識更實、基礎更牢、專業更專😌、前沿更前。

“通識更實”就是希望學生在通識課上要選新雅書院的一些經典的文獻閱讀課程,打下良好的思辨的底子。“基礎更牢”就是要加大對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等基礎學科的教學🍳,而非一概地增減課程,一門課講透了遠比多門課教不透收獲要大🧛🏿‍♀️。 “專業更專”代表四個方向,公法、私法、刑事法和國際法,公法對應依法治國,私法對應市場經濟🔟,刑事法對應人權保障,國際法對應涉外鬥爭。“前沿更前”就是希望通過創設“計算法學”,回應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乃至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而引發的一系列新興法律問題,甚至像基因檢測、基因治療🪟、基因編輯等新法律和倫理交叉問題🧬,我們清華人不能漠視,必須未雨綢繆🧛🏿。而身為法學院院長,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提前布局。

澎湃新聞:法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當前法學教育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哪些脫節?如何面對?

申衛星:很多年前,大概是2008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叫“時代的發展呼喚臨床法學”🫥。為什麽?醫學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法學亦是如此🌠,很多在法學院進行的教育都是半成品🧑‍🦼👌🏼,真的要走向社會👩🏻‍🏫、市場的時候👦🏻🫏,需要經過實務部門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培養才能成熟。

法學教育能不能回應社會需求和實踐脫節的問題👩🏼‍💼?2018年🩼,意昂体育平台黨委書記陳旭與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進行了會談🪑,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清華學生去最高法院實習,還合作設立了意昂体育平台智能法治研究院📧,共同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世界法治論壇🛀🏽🥩。我們想通過法院和法學院的合作,讓法學院離法院不再那麽遙遠。

法學學科是一門社會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20175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比如,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製壁壘。

所以,我們不希望法學教師只是所謂的紙上談兵⚓️,他們既要給學生打下堅實的法學基礎,同時還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記得有一年🧑🏻‍💻🏃‍♂️,我的畢業典禮致辭叫“別讓你的技巧超越你的美德”,就是想告訴同學們🧜🏼,當你離開清華園投身社會的時候😭,所懷揣的技能不僅是所謂法教育學培養的技能,更要記得法律的適用是超越了原來法條背後的法律內在價值。正如,音樂不僅是五線譜👿,而是其旋律。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近日做客“法治湃”

談“隱私保護”🙅‍♀️:敏感信息應得到隱私保護標準,嚴控“自動化決策”

澎湃新聞🪷:個人信息保護法首次確立了“敏感個人信息”的法律概念。有何現實意義?

申衛星🪹:這一概念的確立主要是因為在個人信息保護裏要堅持信息分類分級管理🧔🏿‍♂️👨‍✈️。個人信息區分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就會對個人人格尊嚴造成侵害,或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侵害。

比如生物識別信息、宗教信仰🛤、特定身份,比如特定的性取向,還有一些種族信息👑,也包括醫療健康、金融賬戶信息、行動軌跡等。所以,敏感信息的保護標準要比一般個人信息要高,要求必須具有特定目的才能使用🚛,並且采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比如,要采取單獨同意原則🕥,甚至要書面同意。個人信息保護法第28-30條做了系統的規定。還要註意的是,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信息都屬於敏感信息🍇🧩。

民法典1032條的第2款規定了隱私當中的一個私密信息⛺️,但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卻用了敏感信息,對於私密信息與敏感信息的關系這個問題立法時就充滿了爭議。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法律已經生效了🧏🏿‍♀️,敏感信息和私密信息是什麽關系?其實這是從不同角度去看的結構🪅。在民法典裏,它是作為跟隱私同樣類型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強調它的私密性。在個人信息保護法裏💑,它重點在於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和利用,這才有了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之分。

但你會發現,敏感信息裏確實不都是私密的,比如說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所有的信息都叫敏感信息👚,但不一定都是私密信息🗡。所以,私密信息是從隱私角度而言⁉️,而敏感信息則是從信息流可能構成對人的歧視而言,跟隱私可能沒有直接關系。

澎湃新聞𓀕:我們還發現,個人信息保護法還對“自動化決策”(算法推薦)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作出了限定👮🏻:“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這一規製是否過於局限🎎?

申衛星:自動化決策分兩部分🧑‍🎄:一個是自動化推送🛼,另一個是自動化決策。你講的“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比如基於數據分析作出征信評估,可能會影響個人的信貸🤜🏼、社會交往👨🏻‍🔧🚶‍♀️,這就要作出限製規定®️。

我個人覺得,個人信息保護24條第2款是規製個人自動化推送的,但也允許不針對個人特征的選項。換句話說,平臺可以對用戶進行畫像,但應留出不讓畫像的選項。

自動化推送、個性化推薦不都是惡。我經常講,網上那麽多信息🚶🏻‍➡️,你願意看一些毫無興趣的信息嗎🧚🏻?從這一點上,立法者其實已經意識到了🗑,所以對自動化推送沒管那麽嚴,但要給用戶退出機製。自動化決策就不一樣了,當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時候,就必須作出說明,規製也會相應嚴一點👮🏿。

澎湃新聞:不僅如此,個人信息保護法還確立了個人信息決定權、可攜權等權利👱‍♂️。這意味著什麽?

申衛星🌧:先說個人信息決定權,就是“我的信息我做主”。比如🍧,平臺要采集用戶信息的時候,必須得到用戶同意📋☂️,這叫“知情同意”。也就是說,必須充分告知👮🏻,要以醒目的方式🥒、顯著的位置來提示🕘,同時作出同意的人也應有同意的能力。比如,未成年人就需要監護人同意🧑🏼‍🏭。

按此推出個人信息的可攜帶權👏🏼,比如把信息數據從這個平臺到遷移到另一平臺,這確實會讓行業產生擔憂,顯然影響了企業之間對創新的投入熱情。要註意的是,遷移也好🧑‍🦽‍➡️🌰、可攜帶權也好,是每個主體單一的,不是整體可以遷移的⛑️。另外🥝,我還主張用戶對數據享有所有權的同時,為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作出貢獻的平臺,也應該同樣獲得數據用益權🤽,采取兩權分離的方式來構建我國的數據財產權製度👩🏿‍⚕️,以此鼓勵創新🕳,使得數據的參與各方都能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各守其界。

澎湃新聞: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上,個人信息保護法雖然明確禁止“大數據殺熟”,但殺熟的過程往往較隱秘,個人是否還面臨維權困境?

申衛星🍊:大數據殺熟應該說是一個備受詬病的社會現象。個人信息保護法第24條第一款明確規定,通過對個人信息自動化決策🚿,在進行定價的時候,不能采取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這就已明確“禁止大數據殺熟”🦏。

但問題是,如何防止大數據殺熟,在實踐中是比較難的😘。個人信息保護法111日施行😵,今後可能會有消費者出於公益目的提起訴訟,通過個案推動製度發展🧖🏿,讓紙面法律變為現實製度🧑🏽‍🎤🔀。

我也想借此機會提醒那些進行大數據殺熟的企業→,利用大數據進行定價時,要保證決策結果是公正透明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必然會遭到經濟上的懲罰🤛🏻,可能還會影響企業的商業信譽,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大數據殺熟第一案”🎅🏻🧛🏿‍♀️。所以,企業應該完全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加強更高要求的合規,才能行穩致遠🂠。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近日做客“法治湃”

談“器官捐獻”🧖‍♀️:建議推動器官捐獻激勵機製,嚴控活體🫦、激活遺體

澎湃新聞:長期以來🌯🫓,有關器官捐贈的議題爭議不止🥣。有觀點認為🟨👩🏿‍🏭,禁止器官買賣,是對公民自由權利的侵犯。但在反對者眼中,身體健康權高於一切👨🏽‍🍼。您有何思考?

申衛星:我關註器官捐獻源於2003年👩‍❤️‍👩,當時深圳起草了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條例,起草過程中就有人問我:“申老師你是搞物權的,請問器官是不是物?”我以為他在挑戰我,但實際上這一問題在實踐中亟需解決。

1999年🎭,眼科醫生高偉峰做手術時跑到停屍間摘取死者眼角膜救人,結果被判侵害他人對屍體的支配權🪣,後來好多醫生求情才免於起訴👱‍♀️。大量遺體器官在摘取的時候⇾,如果不明確器官是物還是人體組成部分的話,不明確誰可以支配、要征得誰的同意,就不能保證采集器官的合法性,甚至會構成侮辱屍體罪😘。

後來我了解到,中國的人體器官捐獻存在巨大的缺口🐹,很多人等到死也等不到器官移植,比例是1501。一方面是很多人等不到器官🤩,另一方面大量器官被白白火化。中國人之所以不願意捐獻器官,可能是出於倫理上的考慮👨‍👩‍👦,畢竟有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但不全是如此,主要原因在於捐獻者會認為:憑什麽用器官捐救了人,對方卻什麽表示都沒有,那還不如火化了🌈。

器官捐獻是不是應該有一個相應的法律製度設計,可以促進問題解決💂🏿。我曾撰文談及如何推動器官捐獻激勵機製的形成📵,一方面應該有精神上的激勵😶,比如給予榮譽稱號,深圳就有捐獻器官紀念林(免費墓地),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瞻仰。另一方面是物質上的激勵🔉,叫“三金”政策💂🏿‍♀️。

第一應該有補償金🌾,覆蓋掉因捐獻引發的一些費用🧑🏽‍🌾,比如交通費👨🏽‍🎓、住宿費。再一個,捐贈者去世之前在醫院裏產生的費用要不要給結算掉?要不要給他們辦一個體面的喪禮🧑‍🚀?

第二應該給予慰問金🥷🏻🫳🏼。所謂慰問,就是說當一個人失去親人時🧑‍🦲,願意把器官捐獻出來🧑🏿‍✈️,我們需要表達感謝,同時給予表彰,拿出一兩萬塊錢,不在數額大小🪲,就是一種感激之情🤸‍♂️。但每次說到此🧑🏿‍🍳,就有人說這是變相買賣💇🏻‍♂️,它不是作為對價的,不是因為給了錢你才捐,而是你捐了之後,作為心意表達𓀍,而且嚴控數額。

第三應當建立救濟金,比如捐贈人的孩子多年後上大學缺錢,就可以通過建立的基金池提供資助。因為你的親人曾經為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你遇到困難我也要幫你👩🏼‍🦰。這樣不合理嗎?所以我的建議是🛌🦸🏽,通過設置“三金”製度再加上精神激勵👩🏼‍🎓,構成一個法律製度設計,推動器官捐贈的發展👱🏼‍♀️。如果有了“三金”政策,原本不想捐的或是要火化的遺體,就可能變成寶貴的生命資源,這難道不是法律人的功能嗎👩🏼?此即為激活遺體。

澎湃新聞:當下的現象是,中國僅允許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但禁止非親屬間捐贈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器官買賣的問題。有何解決之策👩🏽‍🏫?

申衛星:這就是我說的🤵🏼‍♂️👨‍🎓,一方面講道德不讓動錢𓀂✳️,另一方面黑市猖獗🦊,就連親屬之間的捐贈都能變著花樣👳🏻。比如幫扶關系🐙,雇主遇到身體變故急需器官⭐️,保姆去捐獻了🥳,其實背後存在買賣。比如夫妻之間🔠,有的為了捐獻器官而結婚,捐完之後再離婚👨🏻‍🏫。還如成年子女之間🏊🏽‍♂️,總看到媒體報出來某某孝子“割肝救母”👨🏻‍🎨,這不值得宣揚,為什麽👞?因為活體器官捐獻一定會對捐獻者造成損害。

所以,我對器官捐獻政策的建議概括為八個字:嚴控活體🔣,激活遺體👁。意思就是說🧿,不要提倡幫扶、夫妻、親子捐贈。我們可以通過法律製度設計來“激活”推向火葬場的遺體,難道不是更好的辦法嗎?

澎湃新聞:我們註意到🤟🏼,民法典將捐獻器官征得同意人員明確為三類人,即配偶、父母和成年子女。但另一份研究顯示🥙,“不反對即同意”立法對器官捐獻率具有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器官捐獻立法還有哪些需要做的?

申衛星:器官捐獻有三種模式𓀗,你剛才說的“不反對即同意”叫推定同意🌼,還有知情同意、法定同意👩🏽‍🎓。在中國,我們實行的是“知情同意”。

據我觀察👂🏿👬🏻,有的國家公民在生前就簽署了明示同意,其實民法典裏也有這個意思,明確要尊重器官捐獻人的真實意思。這裏有兩層含義:一是說,我生前明確表示不捐,將來誰也不能支配我的遺體。另一是,人家明確表示捐了,將來醫生來摘器官的時候,家屬不讓怎麽辦🤦🏻?家屬有沒有權利↘️?

因此,民法典將捐獻器官征得同意人員明確為三類人,征求意見的範圍縮小了🆑,過去“七大姑八大姨”都得同意🚛。這也是民法典作出的一點貢獻,希望為此推動器官捐獻的順利實現。

談“臨終關懷”:民法要維護人性,讓人活得生得尊嚴、死得體面

澎湃新聞:除了器官捐獻👳🏿,我們還想關註到與其相關的話題“臨終關懷”。民法典在生命權中增加了“生命尊嚴”的規定,這一規定為臨終關懷的法律規製提供了重要的上位法依據。在臨終關懷立法方面🤯,您有何建言☝🏻?

申衛星2019年我在西郊賓館開會討論民法典如何完善時,正式提出要把“生命尊嚴”寫進民法典🦸‍♀️,因為生命權本身不含有這一內容,但加上“生命尊嚴”之後就可以為兩個議題留下伏筆,一是“臨終關懷”,還有的就是“安樂死”。

如果從死亡的順序倒推,腦死亡之前是安樂死🤹,安樂死之前是臨終關懷,什麽意思?就是說🔉,如果患者已是絕症,必然要離世,只是時間長短問題🕴🏻,選擇只做維持生命的基本治療,並使用止痛藥減輕病痛𓀕,有沒有價值🧝🏻‍♀️?

其實👼,很多人身患絕症到晚期時,與其說是在治療🔊,不如說是在折磨生命👰🏼,都是在痛苦中離世的。這一創傷式、介入性治療,其實加重了患者的痛苦,毫無意義的🪶。所以臨終關懷非常重要,要寫進去。

對民法典第33條可以進行相關解讀,按照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意思是說,你在清醒的時候可以通過協議的方式授權一個人做你的監護人。當遇到醫療決策的時候💎,指定的監護人可以做主。所以🧠,這一規定其實已經為臨終關懷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製度框架⛹🏻‍♂️,生命尊嚴的意義也體現在這裏。

這就是“民法的美”,它從生到死的思考,覆蓋了你的整個人生跨度,無處不在。如果你只認為民法是商品經濟基本法,就太狹隘了,民法是要維護人性,讓人活得尊嚴和體面,生時體面👇🏻,死時亦體面。

澎湃新聞:實踐中,已有數十起“安樂死”案件被司法處理,法院的每一次有罪判決都引發公眾的廣泛關註。您認為,我國推行安樂死,最大阻礙在哪裏?

申衛星:關於“安樂死”實際上沒有寫入。當初民法典編纂時,對安樂死的建議數量也非常高🕵🏽‍♀️,但因條件還不成熟,沒有明確入法🈲。

我國首例“安樂死”案最早發生在西安🤓,1987年陜西第三印染廠職工王明懇求醫生為身患絕症的母親實施“安樂死”🧖🏽,他感覺母親太痛苦了🦠🎏,就跟醫生商量安樂死,醫生也同意了。其家人知道之後就把他和醫生都告了,認為構成故意殺人👨‍🦽‍➡️。199146日💂🏽‍♂️,法院一審判決認為其行為已屬剝奪公民生命權利的故意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

2004年💺,身患胃癌晚期的王明成在去世前,也希望可以選擇安樂死💂🏼‍♀️,但沒人敢為他做決策,更沒有醫生去冒風險💇🏼📸。其實,這裏既有文化觀念上接受的問題🎍,還有醫學上如何判定構不構成安樂死的條件🚄,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擔心安樂死會輕率地讓人失去生命🎑。

此外👨🏿‍🔬,這一問題還涉及到倫理性,而倫理就得考慮觀念上是否能接受,但我覺得最終必然要走向這樣一個結果:尊重生命並科學、正確對待死亡🛵。

也就說🚴‍♂️,如何讓死者有尊嚴,怎麽把握這個度,這種平衡需要立法上清晰界定,這種界定未必是實質條件,可以通過程序進行反復確認☝️,甚至在操作中可以增加臨床倫理委員會🕤,讓他們去判定😝,有了這樣的程序和製度保障,才可以確保安樂死的決定是可行的🍕🫴🏼。

總之,民法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生命科技和信息科技的發展,需要應時而變💆🏿‍♂️,實現自己的自我超越。唯有如此🐏,民法之美才能長盛不衰🎤。


相關新聞

  • 102018.05

    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成功舉辦第四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

    4月29日,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在明理樓舉行了第四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黨委副書記王剛、意昂辦李蕊以及約15名理事參與了會議。

  • 102018.01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2018年意昂年會系列活動圓滿舉行

    2018年1月7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和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共同舉辦的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2018年意昂年會系列活動在明理樓舉行。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黨....

  • 222016.12

    法學院意昂參加“2016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基層治理研討會”

    2016年12月2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基層治理研討會在明理樓四層大會議室舉行。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學生部部長叢振濤,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林成濤🤬,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紀文鳳🚕,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法學院黨委書記黎宏,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於安🧜🏼,校研究生工作部綜合辦公室主任崔定宇,法學院副教授黃新華,校國際教育辦公室副主任廖瑩,法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鋼,周大福慈善基金項目經理陳美華🦄,香...

  • 022019.12

    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工作辦法

    (2016年12月30日經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根據《意昂体育章程》及相關文件👨🏻‍🦰,製定本工作辦法。第二條 本會名稱為: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曾用名“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意昂聯誼...

  • 022019.04

    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第四屆基層治理研討會圓滿舉行

    2019年3月30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第四屆基層治理研討會在明理樓四樓大會議室舉行。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香港特別行政區駐京辦主任梁誌仁,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紀文鳳♋️,周大福慈善基金秘書長陳美華,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黨委書記黎宏、黨委副書記王鋼,法學院王亞新教授🧣、周光權教授、李旺教授🛍、何海波教授、楊國華教授、黃新華副教授,香港大學法律系師生代表,以及來自我國各地基層單位的30余...

  • 062019.05

    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成功舉辦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

    2019年4月27日🤦‍♂️,意昂体育法學院分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在明理樓順利舉行。法學院院長申衛星、黨委副書記王鋼🏊🏿‍♀️🧚🏼、意昂辦李蕊以及數十名理事參加了會....

  • 102018.05

    畢業十年,一起出發——法學院畢業十周年意昂聯誼活動圓滿舉行

    4月29日,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畢業十周年意昂聯誼會系列活動在法學院明理樓舉行,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申衛星,院黨委副書記王鋼👨‍👩‍👦‍👦,法學院崔建遠、傅廷中、何海波、黃....

  • 292020.07

    “意昂雨課堂 走進民法典”∣申衛星主講清華意昂學習日第17講:如何走進民法典時代

    7月25日下午⭕️,“清華意昂終身學習支持計劃”學習日活動第17講在“荷塘雨課堂”開講。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申衛星應邀為意昂們帶來“如何走進民法典時代”的主題報告。來自全國及海外1000余名意昂參與在線學習📘。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申衛星作主題報告回溯民法典編纂歷史,申衛星老師介紹民法典的頒布並非一蹴而就,自1954年起,先後經歷過四次民法(典)起草。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將“編纂民...

  • 112020.08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疫情凸顯科研臨床公衛結合重要性

    “我自己還是比較看好疫苗,因為畢竟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病比較有效的一個手段。”談及外界關註的新冠疫苗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院院長董晨教授認為各....

  • 132021.05

    2021年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意昂面對面活動舉行

    5月9日,2021年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意昂面對面活動在學院舉行。意昂体育經管學院分會會長🐏、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與廣大意昂分享學院近況,共話未來發展🙃👨🏿‍🎨;學院副院長李紀珍教授(經雙1992/經博1997)做經管新樓介紹。本次活動由經管學院分會秘書長🏄‍♀️、院長辦公室主任、意昂發展中心主任雲濤老師(MBA2001)主持。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