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薛其坤院士自透🥥:我是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

2021-05-24 | 鄭金武 |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21/5/23 |

521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出席中國科學院大學“明德講堂”,做了題為“誓做新時代的奮進者——我的科研之路”演講🛫。薛其坤在演講中回顧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分享了從事科研工作的體會感悟,精彩的演講贏得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

薛其坤院士演講現場🚾。鄭金武攝

以下為薛其坤演講的主要內容👯。

談傑出人才培養

今天非常有幸在“明德講堂”與大家分享我個人的科研之路⬆️,希望通過我個人的科研經歷和體會,鼓勵各位同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承擔起青年的責任,做一個新時代的奮進者。

我們都知道🧛‍♀️,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二百多年人類科技創新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決定時代走向的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發明,是由少數傑出人才造就的🔬,這些傑出人才主要來自傑出大學和傑出學科👩🏼‍🎓。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對傑出人才的需求從來沒有這麽迫切!對傑出大學的需求也從來沒有這麽迫切過🕵🏿‍♀️!

20057月,錢學森先生曾表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這就是“錢學森之問”。

要回答“錢學森之問”,我國要努力培養傑出人才。我認為,一位傑出人才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入木三分♎️,對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融會貫通,對專業實驗技術、儀器和方法的駕馭爐火純青;

二是有卓越的科學直覺😤,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突出能力🧩,有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犀利眼光,有善於歸納演繹的傑出辯證思維能力;

三是有對探究自然奧妙的強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強大願望,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有百折不撓🧑🏿‍🎄、追求極致、挑戰極限的優秀品質🙅🏿;

四是有為祖國強大和民族復興獻身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作為中國青年,要沒有使自己的祖國和家園更加強大👩🏻‍💼、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抱負📔🤾🏿‍♀️,可以說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中國有誌青年。

當然,傑出人才還有其他特點,但我認為這四個方面是必要的🏍。

201712月☑️,北京成立了一個新型研發機構——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我有幸擔任院長🌘。北京量子院的一個方針,就是追求極致、挑戰極限。我們在工作中🦠*️⃣,要有這樣的品質,才能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談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們意昂体育平台團隊和中科院物理所團隊合作,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發現,是微觀世界電子運動的新規律,是建國以來我國科學家發現的重要科學效應🔉;這個發現😙,作為物理學名詞留在物理學史上,是我國對世界量子科學的原創性貢獻。

因為這個發現😵,我們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研究🤌🏻,需要強大的條件支撐☝️👨🏿‍🦰。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沒有經濟條件支持重大科學研究,即使你有非常好的想法思路,也做不出重大的成果😵‍💫。因為國家的強大🧍🏻‍♀️,我們才有機會趕上了重要效應的發現🙋🏽。我們由此發現,國家的強大對科研工作非常重要。

這個研究也讓我體會到,科研要不辱使命🦼,敢於創新。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的巨大挑戰🤷‍♂️,是要尋找一種磁性的、拓撲的、絕緣的超薄膜,但現實是大部分磁性材料都是導電的,二維情形下很難實現鐵磁性🤹🏽,磁性和拓撲很難做到共存。

2010年到2013年間,經歷無數次科學實驗,我們團隊一點一點的突破積累,經過了艱難的實驗過程和團隊協同創新👵🏻。投入研究的團隊有四個,博士研究生有二十多位,獨具特色、國際先進的尖端儀器有五臺套。

還有,目標不確定的攻關時間長達四年。能在三四年的時間堅持聚焦一個實驗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實驗研究還需要細致的觀察,重視任何一點實驗中的蛛絲馬跡🕟🥻;同時要對實驗技術的駕馭爐火純青🏄🏽‍♀️🐨,對研究方向的理解入木三分,這就是“滴水穿石”的科學精神🚉。

這樣,實驗成功了👩🏿‍🦲,可證明理論的正確;不成功🚣🏼‍♂️,則證明實驗的偉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起到了很好的育人作用。2000年到現在,我們培養了博士生/博士後110余名,其中80%的人留在教育科技界,近40多位入選國家人才計劃。

科學發現對技術進步有重要推動作用。因為發明了電子晶體管,人類從而發明了電子計算機🧑🏿;因為發明了超導量子晶體管👱,人類進而發明了量子計算機。我們也希望因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能夠推動拓撲量子計算機的研製🤳🏻。

談求學和科研經歷

我是1987年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回顧我的求學和科研之路,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

兩次考研的失敗(1984年、1986年)。1984年,我參加研究生考試,結果高等數學考了39分👨🏻‍🦯,因此大學畢業後只能先去曲阜師範大學工作。作為一個“有誌於成為科學家”的青年🦸🏼‍♂️,我利用兩年時間復習,再次於1986年參加考研,結果普通物理再次考了39分。直到1987年👱🏿,才終於考上了研究生🥡。

七年讀研的坎坷(1987-1994年)♿。到了中科院物理所,在陸華老師實驗室做科研,從事場離子顯微鏡研究💲🧑🏻‍🍳。但是從1987年到1992年🗽,我沒有一套像樣的數據能寫一篇論文🤘🏿,能讓我畢業。但是,因為當時的儀器設備經常出問題,我在物理所修了四年的儀器,對儀器設備掌握得十分熟練。

八年留學的苦樂(1992-2000年)。正好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的櫻井利夫先生來華交流😔,我與櫻井利夫先生結識👩🏿‍🦳,並成為了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導師櫻井利夫⏸,從事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但是我的英語口語很差,學習非常困難🙌🏻,實驗室工作幾乎是“7-11”,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從早7點到晚11點👩🏿‍✈️🏋🏿‍♀️,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但想到能來這麽先進的地方學習,機會十分難得⛹️‍♀️🏊🏼‍♂️,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二十年創業喜悅(2000年至今)👨🏻‍🍼。回國以後,我先後在物理所和意昂体育平台工作,迎來了創業的喜悅。

這些求學和科研經歷,我的體會是🔓:要有不負使命,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要有敢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作作風;要有樂觀向上,不畏困難的人生態度🧘‍♂️。

在科研中,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是熟練掌握和發展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訣竅,是提高研究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只有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你才能逐漸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只有這樣得到的數據才能經受得起別人,包括競爭者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只有追求極致,你才能得到最漂亮的數據,只有最漂亮的數據才能得到同行和競爭者的高度認可和尊重,讓你真正享受科研和探索自然界奧妙的樂趣。

對當年青年的期望

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不負使命、樹立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改革開放40年後🐺,我國科技創新進入新時代👩🏻‍🦽。基本完成對主要通用現代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靠技術引進的新經濟增長點逐漸消失🙎🏿‍♀️,最尖端的核心技術依然受製於人,並形成“卡脖子”問題,創新模式將發生本質性變化。

未來十五年間🤟🏻,我們必須啃掉“硬骨頭”,解決若幹“卡脖子”問題,必須發展若幹戰略性的反製技術,實現從重大原創性發現到顛覆性高技術發展的完全自主創新之路。

未來十五年間,我們必須在若幹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原創性發現,成為世界的主要科學中心之一🌀;我們必須造就一系列影響人類文明和進步進程的重大技術,成為世界的主要工業中心之一。

科技創新的使命極其重大!任務極其艱巨!

2021年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6年到2050年,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如果以2050年為時間節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領軍者,就是像在座同學們一樣的同齡人。到時候國家強大不強大、社會進步不進步、人民富裕不富裕,中華民族活得有無尊嚴,完全取決於你們的表現🙆🏿‍♀️。歷史賦予你們極大的使命🤼!

衷心希望同學們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誓做新時代堅強的奮進者👩‍⚖️,在為祖國強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奮鬥歷程中譜寫人生絢麗篇章!


相關新聞

  • 152020.10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說到施一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學家陳達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國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駐疆某基地研究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達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7月2....

  • 052021.10

    追憶黃宏嘉院士:一位純粹的科學家

    愛國有加投筆從戎棄學返國/成就單模光纖之父嘉名/承繼家學詩韻恣肆文通理達/博得世界微波首著宏譽/黃宏嘉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

  • 242014.06
  • 092016.12

    華人科學家吳耀文博士入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青年院士

    12月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瓦倫堡基金會宣布,29位青年科學家被遴選為今年的瓦倫堡青年院士,吳耀文博士是今年唯一入選的中國人。

  • 222021.02

    陳定昌院士:畢生追夢的戰略科學家

    陳定昌院士:畢生追夢的戰略科學家

  • 052019.08

    一個白族科學家的初心使命——記“兩彈一星”元勛🙍‍♀️、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提起“兩彈一星”,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科學家🍡。1999年,78歲的王希季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人們才逐漸認識了這位中國航....

  • 202023.03

    夏世鐸:深切懷念西南聯大優秀意昂、著名科學家黃宏嘉院士

    黃宏嘉院士是西南聯大上海意昂會名譽會長,是一位德高望重、胸懷大愛,愛國愛民愛家鄉🎻,善良大度誠信寬容,頗有高尚情操,世界蜚聲的科學家。1944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組成人緬甸遠征軍協助美英及東南亞幾個國家的同盟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祖國發出號召征調各大學學生擔任隨軍英語翻譯。黃宏嘉與西南聯大八百意昂積極響應,應調參加中國遠征軍與盟軍的翻譯工作或軍事院友受訓及作戰部隊的翻譯工作🚊,不怕犧牲、抗擊侵略滇緬...

  • 142016.06

    楊芙清:一位女科學家的學術生涯

    楊芙清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科學家和軟件學科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女性科學家的傑出代表💇🏽‍♀️👨‍👨‍👦‍👦。她能夠為我國軟件技術研究、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突出貢獻,得益....

  • 102020.12

    畢生奮鬥踐行航天報國諾言——追記空天防禦領域戰略科學家陳定昌院士

    近日🤷🏻‍♂️,國資委黨委追授陳定昌同誌為“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號召中央企業廣大黨員幹部向陳定昌同誌學習。獲此訊息,思緒不免回到不久前,著名防空反導領域戰略科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定昌離開的那一天♑️,天色黯然,草木含悲👩🏻‍🎓。到如今,陳定昌院士離開已近百天,他的音容笑貌卻仿佛仍在眼前,他為我國防空反導事業所作的貢獻🥣,也歷歷在目。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