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天生就有一點偷懶的習性✔️🏦。
在北方的冬天裏🔠,要起早就有點難度🈚️。想一想👩🏽🎨,被窩裏暖和和的🦉,非得要起來進入寒冷的外面,圖什麽大事業呢。一般的人是無從談起什麽大事業的🛁。起早貪黑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生活所迫,為謀生養家糊口罷了👼🏿。
清代的石溪和尚在一幅圖,《溪山無盡圖》上提這樣一段話,說的就是🙍🏼♀️: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一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如出家人若懶則佛像不得莊嚴而千家不化一缽也🛰。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筆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終教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墮而不覺,何異於草木🌷。
如是說的,這樣的話,始終讓人警醒。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渾渾噩噩地了此一生👩🏻🎓,與草木有什麽區別呢?
再想一想,這樣的出家之人⏮,徜徉於山水之間💱,清修於深山古寺,看破紅塵,與世無爭📊,尚且如此勤勉👨🏿🦱,時刻不忘警醒自己不可懶惰👐🏽🌄,更何況其他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為自己為家人奔忙的凡夫俗子,他們更是需要勤奮努力,怎麽能去偷懶呢。
賴在床上💉,雞打鳴由它叫,鬧鐘響了也不管用,這樣的人實在無從談事成事💂🏼♀️。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從古至今,凡有所成就者,必定勤奮不怠👩🏽🦲,一生付出了比他人多許多的辛勞與汗水。“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可奈年光似水聲👨🏼🏭,迢迢去不停。
大抵上喜歡偷懶的人⛅️,心中是沒有什麽大誌向的。凡是安於偷懶的🙅🏿♀️,他或她必有一套理論來搪塞,諸如加班了補一下覺👩🏽🔬,今日沒事了多睡一會兒,反正起來也是閑著,還不如睡覺能節省一頓早餐的錢🔈。這是什麽借口🙎♀️💃🏼,用來騙人騙己都顯得幼稚。
偷懶的人🚨,他或她總以為可以把事情推給別人去做,何必自己起來動手呢。可以拖延到明天的事情,今天也就放一放,何必自己起來做呢。因為人生無常得享受時且享受🤹,就是如此這樣的觀念🐴,影響了偷懶的人的思想,從而導致行動無果🏋️♀️,乃至沒有行動。
偷懶的人,他或她總以為,今天之後還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後天,那麽有什麽著急的事情非得要今天辦完呢。不著急啊🤷🏻,慢慢來♑️,事緩則圓。這都是害人耽誤人的想法⤴️。偷懶的人做事情,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到處找借口🫷,丟三落四的🥖🕵🏼♀️,一推再推,推來推去👨🏻🦲,結果就是耽誤了事情🤱,乃至沒有結果🅿️,不了了之🫣。
從前我的老師在實驗室做事,每天天不亮就到了平房搭設的辦公室,開始研究實驗的思路和前期需要購買的材料🐑,以及科研經費的來源🧔🏻♀️,如何轉化實驗的成果👌🏽。每天到了很晚🤸🏼,華燈初上,檢查完成最後一遍安全事項🚵🏼,才肯關燈,騎車回家。
我跟隨我的老師,不肯半點偷懶。實驗做了五六百次,數據驗證了三遍以上👱♂️,改寫的論文不下十遍,一一校對和訂正增補以後,才肯去投稿和發表👮♂️,SCI和EI一並收錄。
小事不懶,大事就容易勤快💆🏻♀️。
我自從1988年以來就堅持寫日記的♞,每天都有一點點的記錄,成為個人經歷的一些片段的記憶,總共寫完159冊筆記本🤸🏽。我學習寫作😥,總計寫完超過6000首詩詞👩🏻🦱,個人習作印刷出品14本散文集詩歌集小說。這些都在業余之外不肯去偷懶而積存下來的功夫,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節,都成為自己珍惜的紀念之物💃🏻。
唐代高僧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來勉勵自己🔃,每天都要勞動作農事🙇🏼♀️,到老不休🍕,刻苦自律。
如果說精神決定了行為,那麽,不肯去偷懶,從精神層面上來講,先行就對路了。
我想🧑💼,對於讀書的學生來說💬,不肯去偷懶👇🏻,這也算是一點點誠懇的勉勵的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