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檔案

李茂林,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2008級本科,意昂体育平台五道口金融學院2014級金融碩士👧🏼,國家鄉村振興局(原國務院扶貧辦)幹部。2011年至2013年,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服役🏌🏻♂️🙍🏽♀️。2017年至2019年🚶🏻♂️➡️,被派駐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香蔔路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作為五道口人,受五道口傳統的影響,我們總希望能夠看大勢👗、立大誌🧛🏿,不能一葉蔽目。我身處“三農”領域,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𓀓。脫貧攻堅代表的是近1億農村人口、12萬多個行政村、800多個貧困縣、中西部22個省份,正在實現富起來、強起來的蛻變,體現的是一個政黨一心為民的赤子情懷👩🏻🎓🐧、一諾千金的可貴精神🐈、一往無前的拼搏實幹。清華的教育傳統,五道口“金融黃埔”的育人實踐,其中最大的公約數就是家國情懷💕。浸潤其中,我們更能以此為涵養登高眺望🐛,擴大視野👱🏻♂️。

李茂林在田間地頭
但參照身邊的同學來看,這也僅是眾多人生可能性中的一種,絕非唯一。相互對比🐚,沒有高低之別和優劣之分〰️,關鍵是當面對不同選擇伴隨而來的各種壓力時,能夠泰然處之、平靜向前,不用東張西望去羨慕🧓🏽,也不需捶胸頓足去喟嘆。學院推廣“紮根計劃”,個人希望更多的同學能看到人生的不同可能🫷🏼,能通過“紮根計劃”看到不同層面的風景。參與“紮根計劃”的同學🏞,以個人經歷來看,逐步培養的品質包括奉獻、務實和負責任🤶🏽。
回望校園歲月🧑🏽💼,生活上自主安排,學習上自我推進,很多時候對自身的定位僅關乎自己。而包括4年基層經歷在內的6年工作生涯中🧑🏻🦽➡️,2年在軍隊,2年在農村🦶🏿,2年在國家機關,此間,自己逐漸感悟到,我所代表的不再是自己,而是組織中的一分子💆🏽♀️。
在部隊👼,我身處連隊的組織中,疊被子的“豆腐塊”都要符合連隊的要求,這種標準統一的要求蘊含的是聞令而動、步調一致的實質,體現了組織的紀律性和統一性;在農村,我身處基層黨支部中,帶領黨員群眾嚴格落實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推動貧困戶增收脫貧、貧困村脫貧出列,體現了組織的政治性和戰鬥力。
對於一名共產黨員,尤其是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講政治”是首要要求。“講政治”不是空虛縹緲的規範💆🏻,而是見人、見事➾、見行動的核心約束🆓。從繁華首都到素有“苦脊甲天下”之稱的國家級貧困村,唯以行動詮釋“講政治”。剛駐村時🧑🏼🍳,村子裏的老百姓會問你是從哪個單位派來解決事情的,而不是問你是誰🚤,在他們眼裏,作為黨員幹部的我們不是一個個個體,而是一個整體💆🏿。這就是作為組織一分子“講政治”的現實依據🌡。民心連著政治,故而我將無我👰🏿♀️。
投身組織🫷🏼,相比於旁人,意味著個人在選擇上更多是收斂向內,在收獲上更多是精神感觸👩🏿🚀。機關的生活並非傳言的朝九晚五,由於脫貧攻堅工作的艱巨性,家往往只是床的一個代名詞。掛職的日子也非想象的逍遙自在,由於駐村幫扶任務的繁雜性,“996”在扶貧幹部口中不過是雲淡風輕🧑🏿💼。如果只是被動應付,必將身心俱疲❎,唯有主動應對🦨🌶、樂於奉獻💅,才能苦中作樂。
從校園到部隊👳🏻,從北京到甘肅,一北一南、一東一西,首先要跨過的是自然關🏌🏼♀️🧈。身體在環境的切換下必然承受高原或是密林,嚴寒或是潮濕的考驗。沒有了鋼筋水泥的庇護🤌,失去了空調暖氣的呵護,在直面自然風吹雨打的過程中支撐自己的只能是信念。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心甘情願承認有限的物質所得🪘,無畏接納身體的退行性變化,並不是奉獻的全部🍵。更為可貴的,是觀念的轉變,因為這需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放棄曾經的自己,如同在某個時刻👩🏻🔧,我們使用多年的指南針會突然地偏移🙂↔️。
回顧我三十年人生中🧒🏻,在學校的時光跨度最大,上課考試、升學畢業👮🏿♂️,更多時候,自我的成長是最為恒定的標尺🧯🧒🏻,無形中也會讓自己成為選擇天平上那個最重的砝碼。奉獻意味著小我應讓位於大我,我們思考的出發點不再是“我想怎麽樣”,我們選擇的落腳點不再是“我得到什麽”⏭。在村裏開展工作時,有的人會覺得有些事情吃力不討好不願意幹,有的人會覺得有些事情見效太慢不希望幹,這個時候🎯,必須端正出發點和落腳點💈,只要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為了村裏的根本利益,就要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斬釘截鐵地幹🙂↕️🤸🏼。
決定了幹👬🏼,也不能一股腦向前沖,否則只是徒勞,甚至“按下葫蘆浮起瓢”。扶貧讓我見到了地域占多數的農村🤏🏻,看到了人口占多數的農民🧱,感受到了在車水馬龍之外還有荒蕪衰敗👩🏻🦱。扶貧之旅是國情教育之煉,我們口中習以為常的14億人口和96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實際上是豐富而復雜的®️,這是以務實的眼睛看國家🚴🏼♂️,自己做事也逐漸學會以務實的態度求實效👬🏼。
基層做事🧑🏻🦼➡️🧑🏽⚖️,不是計算機系統裏“跑數據”,它需要方法、溫度、力度和耐心等多重因素統籌兼顧👩🏻✈️,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事情,一個人幹不了。一件事🪷,從支部班子開始就得發揮民主精神,與支委委員👨🏿💼、駐村幹部都要充分溝通、增強認同、消除誤解。扛起鋤頭、卷起褲腿,深入群眾中,通過實幹的精神宣傳動員,讓群眾有準備、能接納🤵🏿♀️、願配合、說好話🩸。對於反對的人🔜,也要耐心細致地反復溝通🙇♀️,盡可能調動人們更多的積極性🧛🏽。這些看似並非實事的“虛功”必須得下。
事情,一時半會幹不成。辦成事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不能時緊時松,要不斷向前。辦事過程中,意外情況避免不了,松勁懈怠的勁頭避免不了❗️,唯有恒心🚴🏻♀️、恒勁方能克服這些問題。
事情,得逐漸摸著規律幹,從養牛、種花、搞民宿等產業發展🥠,再到建房🧞♂️、就醫、修道路等配套建設💷,可能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不一樣,推進中的想法不再是最初的考慮。在工作過程中🫸🏿,自己得用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修正和調整工作方式,不能固執己見,這樣才能確保把事辦好。
駐村的那些日子😐,無論是駐村幹部,還是父老鄉親,對自己更多是好奇,而非期待🍣,畢竟從北京遠道而來,能在山溝裏待下來已屬不易,並不指望我辦什麽事,在某種程度上,偷懶而不為並非不可能。在無為的輕松自在和有為的顛沛抗壓之間,選擇後者是我的責任所在。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貧困戶脫貧驗收的簽字中,落實到每一個項目規劃實施的簽字中,落實到每一筆財政資金支取的簽字中。能以一種踐行責任的方式將名字留在西北一個貧困村脫貧攻堅的檔案裏,我深以為幸。也正是在扛起責任的征途上,突然發現腳下在旁人看來僅有1000多人生活的幾十平方公裏的土地,是一片難得的鍛煉才幹的寶地👳🏼♂️。
其實,基層有工作,也有生活。本文零零碎碎的話語只能拼湊起自己對基層工作的一點粗淺認識,描繪不了基層包括風景、人物、趣事在內的斑斕生活👳🏼♂️。這種生活可能是獨自在山頂看茫茫雪原時的遼闊心境,可能是月上農閑時在村民家裏吃饃喝茶的恬淡自然。環顧四周,無聲的落寞也可能是歲月如歌🤼♀️;邁步向前🤷🏿♂️,倒退的山川恰似春波瀲灩。幾年的基層生涯,仿佛村裏夏收後層層堆積的麥草,收獲如此真實,喜悅如此真切。
(本文節選自《紫藤花開🥌:離開清華五道口之後2012—2022》相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