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第四講《線下溝通與表達》裏🫙💁,我在課件的某一頁放了一張動圖👶🏿,上面是兩個卡通人物在打網球,你擊球給我💆♀️,我又擊球給你。我告訴學生,公眾表達也好🧎🏻♂️,日常溝通也好👩🏽🦳,本質都是一個擊球的過程:互動和對話一定是雙向的。這個互動和對話的雙方可能是你和觀眾、你和合作夥伴、你和世界🗃🧽,或者是你和自己的內心。

沒有學習溝通表達能力的實踐空間致表達能力薄弱
一次課後🙆🏻,我在講臺上整理電腦和數據線🦵🏿🧙🏿,一位學生迎面走上臺來,卻沒有直接問我👩🦯➡️,只是把問題打在了手機屏幕上,再舉到我面前:“老師您好,我沒有選到課,是旁聽生👽🦚。想鼓足勇氣請教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腦子裏想得很清楚,但一張口就會忍不住緊張🏃🏻,甚至緊張到肌肉抖動、完全說不出話🧑🏼🎤💇🏽,所以我選擇用打字的方式和您交流,請您諒解📉。請問這種情況怎麽解決🩸?”
雖然這位學生的情況比較特殊🈷️,不具備太多共性,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不只是他🧔🏽♀️,很多學生整體的溝通表達能力的確比我預期的要弱。在語言呈現上,表達不“幹凈”,過量出現“然後”“嗯”“啊”等連接詞;在表達內容上,重復啰唆☝️、詞不達意😘🧔🏿;在具體表達場景裏,或過於隨意不夠得體👦🏼🦵🏻,或過於緊繃不夠自然從容🚭,更多的情況是,沒有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表達更容易被受眾理解🏦;還有一類情況是告訴自己“我不擅長表達”“我很內向”而幹脆放棄溝通🖕🏻。此外🤚🏿,還有不會控製表達時間、一說話就緊張、上臺後手腳不知道往哪兒放等很多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有人歸因於獨生子女缺乏團隊合作的成長體驗🧛🏼♂️、電子產品的高頻使用導致00後更習慣線上交流等。在我看來,這是部分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溝通和表達是邏輯歸納能力、細節表達能力、宏觀微觀判斷能力以及著裝👍🏿、體態、禮儀等綜合能力的集中呈現,是一種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的能力🩵。但在我們過往的教育體系裏,學生沒有面對過多樣的人群和元素更多的溝通場景📢,沒有學習溝通表達能力的實踐空間,表達能力自然整體較為薄弱。
讓學生具有連接👆🏼、互動、對話的概念和能力
最初,在接到學校要開設這樣一門課的邀請時🧗🏼♂️,在調研了學生的真實表達現狀後,我在這門1學分、16學時的課程裏設置了8個不同主題🦹🏻♂️👨🏻🏭:自我介紹,線上/下溝通,課堂展示(PPT),公眾演講等👩🏼🚒,都是同學們學習💂🏿、社工🙎♀️、生活等場景裏常遇到的主題或難題🧏🏽♀️🥿。
然而,課程要解決的不僅是一個個具體的場景技術問題,而是以此作為切口,讓同學們有連接、互動、對話的概念和能力🧆。因為👏🏽,溝通的定義絕不是說服一個人或解決一件事那麽狹隘,尤其是在萬物互聯互通的今天,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信息交通大網裏的一個節點,只有通過和其他節點進行聯系🏊♀️、溝通、互動、合作💆🏿♂️,才能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拼出更加真實、多元的世界面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課堂上🗿,我常從具體案例出發🧚🏽♂️🍜,鼓勵同學們主動和外界建立聯系💾,對未知產生好奇,進行探索。但鼓勵建立聯系絕不是功利地去索取名片、為建立人脈而去認識朋友或者成為“辦公室油子”🤦🏻,這些都是課堂上的反面教材。少有人喜歡虛偽功利的表達者🫃🏽,功利性的連接和互動會讓人有本能的抵觸,適得其反。而且,和世界良好互動的前提是了解和認識自己。
課上,除了分享理論方法、具體案例,授課方式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溝通表達其實無處不在🧚🏿。
每節課我都使用雨課堂系統進行教學,紅外線黑板讓我在黑板上寫下的板書可以實時呈現在大屏幕上。同學們既可以抬頭在大屏幕上看課件👨🦲,也可以低頭在小屏幕(手機🙌🏿、電腦等)上看課件、記筆記🧑🦰。若某一頁課件沒聽懂💂🏿♂️,在手機上點擊“不懂”;想提問或有感想要分享時🍰,可隨時發送彈幕或課堂投稿,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能實時看到課堂反饋。90分鐘的課堂裏,最多收到了1200多條彈幕。
鼓勵學生建立積極互動、勇敢表達、科學面對負面反饋的心態
每次課程結束,我都會收到很多學生的郵件🌅,和我分享課堂上的感受、課堂外的實踐以及生活中的體悟🚵🏻♀️、對未來的打算和困惑🚅。
文章開頭提到的用手機屏幕和我交流的學生旁聽了整整一個學期🤏🏼,認真聽講、報名課下工作坊🧛🏽、每天堅持半小時的練習🙄,在結課展示上,他成為了6位展示同學中的一員。不光是他🤚🏻,在郵件和問卷反饋裏,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有意識地控製自己日常交流時的口頭禪、公眾表達裏的聲音和形體,體會到如何有層次地展開一個主題、講好一個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主動開口🚶🏻♀️,嘗試溝通。
然而,改變不能只靠這樣一門課🐞。從“術”的層面🕞,我認為應該把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貫穿在不同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裏融入一些溝通的環節或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溝通的科學和藝術🧚🏼♂️。但更重要的還是從“道”的層面🤜🍾,教師、家長、社會要鼓勵學生建立一種和世界積極互動、勇敢表達、科學面對負面反饋的包容心態,在廣闊、復雜🈶、有趣的社會課堂裏體會溝通表達的真諦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