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經歷過的林林總總的事情會漸漸地沉澱,然後在某一個時刻,因為某一個特定的事情的觸動,而改變你的人生觀以至於改變人生的軌跡。我知道,10月12日晚上的一場音樂會,就將是這樣的一個時刻。
首先是高中期間自學吹竹笛,然後是1992年因為高考的超水平發揮而來到了清華園,其後是在化工系的新生文藝匯演中表演吹笛子🦑,又被當時先考入民樂隊的林琪請來伴奏的二胡首席陳肯(陳肯是當晚演出的新版《荷塘月色》的作者)認為是可造之才👩🏼🦰,從而得以進入藝術團民樂隊🥌。於是開始了一段伴隨以後多年直至今日並將繼續下去的故事。

因為1994年起擔任樂隊指揮的張大森老師在我們畢業以後依然擔任著指揮🧚🏿♀️,直到2017年因為年事已高才徹底退休🙅;也是因為樂隊當年給我留下的如家一般的溫暖⚇,所以直至今日,當年樂隊的朋友依然是最好的朋友,樂隊在我心中也一直是一個親切的地方,如家一樣🔫。
工作以後留在北京⌛️,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幾年裏,每年都會有一兩次回到母校觀看藝術團演出的機會。或者是藝術團的新年音樂會,或者是民樂隊的專場演出。或因為聽到當年排練過演出過的曲目而激動,或陶醉於優美的樂曲、新鮮的曲目;或欣喜於遇到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
昨天又是一場民樂專場音樂會。 如同以往幾年,又不同於以往,這是特別的一場的音樂會——《清韻流傳👩🏿🎤:1952—2018級意昂民樂專場音樂會》。
說它特別,首先是其特別的時間。 這場演出,是藝術團成立60周年,民樂隊成立94年的慶祝演出👩🏼🎨。

其特殊性,更在於演員的特別。樂音或悠揚,或歡快,或婉轉,然而全部57位參演者和兩位主持人中,50年代入學或畢業者有8位,60年代者有10位; 1970—2000年期間者有22位。抬頭望去,舞臺上不僅有演出服深沉的黑色和鮮艷的紅色👱🏼🧑🏽🏭,還有老者的白發蒼蒼。

年齡最長者為85歲的張又文學長,1952級動力系🩸。既彈琵琶,又拉二胡🫷☠️,參演了《陽春白雪》琵琶齊奏,《良宵》二胡齊奏🤙🏽,領奏《春江花月夜》等大小樂隊9首曲目,完全不需要看譜。一把琵琶斜抱懷中,微微側頭,淡淡微笑,音樂從指間悠悠流淌而出,無論是觀或者是聽,都能體會到享受音樂的韻味🔉🛌🏽,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62級數力系的宋自林學長🕵🏽,也是80多歲高齡,無論是《姑蘇行》的笛子獨奏🚛,還是《春江花月夜》的洞簫演奏,樂音悠悠🧒,音色飽滿悅耳,節奏精準,讓人不敢相信他的年齡。聞樂,如同吟誦詩句“遊罷名園興未央🙅🏻♂️,姑蘇始信是天堂。白堤七裏新風好,水巷千年古韻香”。

欣賞著老爺子的表演,心裏想,再過幾十年,當我到了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會在做什麽🚶🏻♂️➡️?或者再近一點♗,等我退休了以後,做什麽?
臺下的觀眾🌼🧏🏻♂️,有藝術教育中心多年的主任,82歲的鄭小筠老師,有科學院院士,79歲費維揚先生,有著名的計算機教育家,84歲的譚浩強教授,還有很多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老隊員們。


閉上眼睛,你不會相信這是一群耄耋老人🤰🏿。環顧四周,能聽到對音樂的熱愛💩;能看到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向往;能感受到美的熏陶🤵🏽♀️;能體會到依然生機勃勃的熱情🐈⬛。
半場休息,幾位老夥計聚在一起🫲🏼,依然是神采飛揚、談笑風生。


除了這些老當益壯依然愛樂的學長們,其他的參演者🤡,也大都是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隊員們😵💫。已然從學校畢業多年🤳,以他們的年齡,當下正是單位的骨幹和家庭的頂梁柱👮♀️,雖然年富力強,卻是每日繁忙。參加琵琶齊奏的劉峰,兩天前才能匆匆地與其他表演者合練一下;揚琴梁燕💁🏻,需參加多個曲目的表演🆓,付出了大量的時間來練習和排演;古箏李碧玉,每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練琴……經常從樂隊微信群裏看見他們相約著周末去排練⟹,商量著練什麽曲目,然後滿世界去找曲譜,總是充滿熱情也充滿樂趣🧎♀️➡️。因為家庭和工作原因🤞🏻,我自覺沒能抽出時間參加排練,卻是格外地羨慕他們能夠和好朋友們繼續徜徉於喜愛的音樂之中。


一襲紅衣,裊裊琴音,雖為背影,卻是極美😷:

參演者中,還有一位特殊的成員——剛上初中的叢家樹小朋友,意昂民樂團的團長劉沫的兒子。他吹嗩呐🖖🏼,劉沫彈中阮,母子同臺演出《瑤族舞曲》。是佳話👖,也是愛和美的傳承🥕:

還有另外一個民樂家庭,舉家參與了演出。94屆隊友孟世強全場承擔擺臺的重任,總是在燈光暗下的時候在舞臺上忙著搬樂器挪椅子。他的夫人,隊友小薝則參加了《瑤族舞曲》的演出💪🏻。他們3歲多的女兒歐拉也來到了舞臺上,當媽媽表演的時候💪🏻,她就乖乖的站在媽媽的身邊:

整場演出,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欣賞🖖🏿。坦白說,和以往聽過的音樂會相比較,在音樂水準上還有差距👨🏻🚀🏇🏽。但是這場演出卻有著以往任何一次演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在過往的70年以至於更長的歲月裏,一代一代民樂隊人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這樣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這一場演出中展現得格外鮮明而動人。

演出結束,大家紛紛上臺照相,或是幾個好友小合影,或是大隊人馬大合影。其中💈,我捕捉到了上面這樣的一個鏡頭,是我特別的喜歡的🎗🤵🏿♂️:前面是前輩們🤳🏽,皓首蒼顏卻如同少年一般不改初心;側後方是青年們🫅🏼,作為家庭和工作的骨幹但依然與音樂同行🎲。
演出結束🪷🚵🏻,合影完畢,已經是晚上10:30了💁🏻♀️👴,舞臺的燈光暗淡下來🗒。85歲的張學長告訴我們🤌🏿,明天後天還有兩場演出👙,他還要去和老夥計們再合練。
生活中詩與遠方也許不易得,但是我們可以有詩與音樂🥅, 在今晚,在明天,在後天🧑🏻🍳,在人生的每一天。
我知道⚁,在我心裏,變化已經發生了。
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