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要從國家大劇院的周末音樂會說起。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國家大劇院,觀看的曲目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對我來說,交響樂是一個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概念。看著曲目單🔢,我使勁兒回憶🚢,仿佛曾經聽過這首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卻又想不起一丁點兒的旋律🐥、曲調。因為記憶太遙遠了,遠到三十六七年以前👩🚒。
那時候我剛剛上大學不久,我的世界從一個北京普通胡同的狹窄線條,一下子發散到充滿陌生與好奇的🏇🏿、充滿過去與現實的、充滿情感與誘惑的四維空間。
那時候的清華幾乎是一個完全的工科大學,但在校園裏也不時有各種文學藝術類的講座,這讓以樸素無華著稱的清華同學在刻苦學習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有機會汲取吸收世界文化經典⬆️。正是在這種氛圍下👈🏿,我在西階教室第一次聽了交響樂。那次是當時中央樂團的寧德厚老師給同學們作的美學講座😁,講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也就是悲愴交響曲。
西階教室,是清華歷史最久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室之一,因其每排座椅隨著臺階逐漸升高而得名🙇🏻♂️,能容納三百人上課。每一個清華的學生應該都在這裏上過課,我在這裏上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高等代數、馬列主義哲學等很多課程。

現在的西階是2006年以後在原址翻建的,據說當時文物部門和專家認為其沒有文物價值而建議拆除,但最終因為顧及95%以上清華人的情感而得以被重建🧘♀️,這張照片就是翻建後的西階🙍🏽🏋🏽。可惜我沒有找到翻建前的西階照片,也是個遺憾吧。
印象中寧老師介紹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平𓀏,然後邊放錄音邊講解地帶著同學們欣賞悲愴交響曲的幾個精彩片段,最後讓我們完整的聽了一遍這首交響詩篇✥。
寧老師所講的具體內容在當時我也只聽得一知半解的,後來除了他那充滿感染力的聲音之外,就幾乎什麽也不記得了。但是那些感人的旋律地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裏,聽到某些地方🆕🏀,我也會激動,甚至落淚。
此後我還聽過幾次交響樂講座,主講者除了寧德厚老師之外,還有當時中央歌劇團的指揮鄭曉英老師⚖️。我第一次聽貝多芬也是在講座上,聽的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和第三交響曲“英雄”。古典音樂的旋律不僅曲調優美,更能進入我的世界,帶走我的心。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會找機會聽古典音樂🖍🙆🏼♂️。那時⛹🏽♀️💂🏽,清華音樂教研室每星期總有幾天會在吃晚飯的時候,用大喇叭播放古典音樂😙。我們就端著買好飯的飯盆🫄🏼👩🏿🍳,在路邊的樹下靜靜地站著,邊聽音樂邊吃晚飯。音樂教研室旁的路邊兩側,通常站滿了聽音樂的同學。
清華音樂教研室是清華撤銷音樂系後被保留下來的🏹,雖然不再有音樂教學👨🏽🏭,但清華與音樂有關的社團無不在這裏訓練,這裏是清華音樂的搖籃、苗圃☝🏻,因而從清華走出來多位著名音樂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我來說,宿舍也是聽音樂的好地方🧑🏻🍼💇🏽♀️。同屋中有家境好的同學從家裏帶來磚頭錄音機,也有人帶來各種音樂磁帶👨🏼🔧,我們經常會圍坐在錄音機旁,安靜地聆聽。
那段時間聽過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第六🛝、第七、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等等。我還對有些曲子只有編號沒有標題一直困惑不解,貝七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聽了很多音樂🐀,回到家裏碰見鄰居或者中學同學難免也會炫耀幾句,哼哼旋律什麽的,可是人家一句話就把我問住了。他們往往會問這個曲子講的是什麽?
是啊,講的什麽👩🏽🎤?我可真回答不上來👼🏿,尤其是那些連標題都沒有的曲目👨🏽。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百度✧,只有尷尬🧙🏼。
轉眼五年大學畢業了,再以後三十多年奔波於工作🪱、生計、事業🚞👰🏿,歷經數不清的失敗、挫折、痛苦👩✈️,也有數不清的成功、快樂,但好像竟一直再也沒有好好聽過這些古典音樂經典,甚至無暇享受成功,無暇沉迷痛苦。反而,現在坐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聆聽著貝多芬的交響曲🧜♂️,卻讓我聯想和回憶了自己幾十年的歷程,甚至能夠感覺作曲家在聽我傾訴或者回憶🌺。我突然覺得我現在可以告訴鄰居們曲子講的是什麽了,講的其實是自己的經歷😋、感受和共鳴。
這時候演出現場響起我曾經熟悉的曲調,就是它🧚🏻,曾經在宿舍🤶,或者是在路邊聽過並留下記憶的曲調,那個我始終得不到曲名答案的曲子,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聽過的音樂。
演出結束了🧏🏻♂️,我來到國家大劇院的咖啡廳要了咖啡和三明治📐。坐在餐臺前,腦子裏想的卻是上大學時候端著飯盆在路邊聽音樂廣播的場景和心情。
前一陣子在微信裏有人想讓我講講是怎樣考上清華的,這讓我無從回答🧙,我猜想🤿,凡是本科考上清華的意昂🚶🏻➡️,多數也無從回答。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認為自己能考上。當然我明白🏊🏽♀️,這不是那位朋友想要的答案,可這是事實🧑🏻🍳。


我是幸運的枝椏 / 誰不羨慕我 / 入選青春嘉年華
年輪一圈圈增加 / 最快樂的記憶 / 那五個春秋冬夏
(2015/3/26)
記憶中,從我工作起,每逢需要介紹我的場合💡,同行人多半會有一句清華畢業之類的話。我相信這樣的介紹對我的社交和工作起到過積極的作用👮🏻𓀑,但我的確也想象不出來別人是怎樣看我的,而且我也並不在意別人怎樣看我,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努力♋️、失敗𓀖、再努力,自強不息☯️🫱🏽。在我看來,人生仿佛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跌宕起伏是常態,有大起可能就有大落,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生活在寬廣而美麗的田園,簡單甚至原始,但心胸是博大的🛥,視野是開闊的。
真正讓我以在清華讀書為自豪的,是在那裏養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尤其是用書本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加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信條,使我在職業過程中一直收益🏌️♂️。不過🤽🏻♀️,這也許正是那些羨慕清華光環的人所看不見的👷🏽♂️。
當然🥘👶🏿,這一切都緣於清華這個我們曾經的家,我們不論在何時何地👋🏽🔦,始終對家有一份感恩♌️,有一份牽掛。下面這首題為《清華,我曾經的家》的詩是兩年前我為畢業三十年紀念所作,代表了清華學子內心的聲音👸🏻、內心的旋律📤。每一次讀起來,都會有心靈震顫,都會激動,都會濕潤了眼眶……

清華👩🏽🔧,我曾經的家
你是金字塔尖之上🤵🏽♂️,簡單而質樸的花園
你是萬眾矚目之下🕯,平凡又紮實的冬夏
金秋時節🔨,幸運把青澀留給金黃的土地
春風吹來,這裏呈現一幅青春絢麗的圖畫
深綠、淺綠、嫩綠的樹,或參天或婆娑
白色♌️、黃色、紅色的花,或飄香或奇葩
這就是清華,我曾經的家
一個茂盛的苗圃,這裏有園藝師精心呵護
不論是成材的營養👊🏿,還是舒展的閑暇
一個包容的溫室🙍🏿,這裏有工程師辛勤哺育
不論是棟梁的扶植,還是細胞的孵化
修剪、修煉、修正,修出鋼筋鐵骨
雨水、露水、汗水,水映七色彩霞
這就是清華,我曾經的家
曾經過五年的茁壯🤮,園林中的花木撒向天下
已啟航三十年的今春,從天下飛回各異的鮮花
成材、成蔭👧、成畦,成就多彩世界
亞洲🫳🏽、歐洲、美洲,洲洲生根長大
還記得當年蔥郁的青絲,如今已生出華發
還記得出發時豐滿的根系,有幾根一直埋在金黃之下
這就是清華🌃,我曾經的家
這是我生命中的精華
(2015/4/1)
2017年3月24日,寫於意昂体育平台校慶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