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華老師教學方法的回憶
王誌祥(1964動力)
我在意昂体育平台開始聽老師講課的時候,覺得挺緊張挺累的🆒👩🏽🦲。那時候不像現在什麽課都有印刷很精美的教科書,全憑上課記筆記。課堂上,耳朵要聽著老師講🥳,眼睛要看黑板🦂,腦瓜要思想,手要刷刷記筆記🧍♀️✣,一節課五十分鐘下來🏊♀️,人體細胞好像損失了不少8️⃣🧎🏻♂️。
終身難忘的第一節理論課🚁💓。剛進清華的時候,不知道大學老師是怎麽講課的🌈。進大學聽的第一節理論課是在第二教學樓201教室聽王建華教授講的高等數學課。具體講課內容記不清楚了,但是王教授的講課形象卻至今仍然沒有忘記。那天同學們早早地提前坐滿了可容納200多人的大教室,眼睛不約而同地緊緊盯著教室講臺。上課鈴聲響前約三分鐘,從教室門口步履穩重地走進來一位約四十歲左右的穿著一身整潔中山服的老師🚭,完全是一副學者模樣,帶著一副金絲眼鏡,腳上穿著鋥亮的黑皮鞋👨🏻⚖️🍾,領口袖口微露潔白襯衣,兩只手卻是空著的𓀘,什麽也沒有拿🧽。進來後首先在講臺下背對著學生輕輕地吹了一下講臺上的余灰,然後轉身又回到講臺掃視了臺下的學生一眼💡,望著個別學生還註視了片刻🏤🤌🏿,什麽話也不講,鈴響後就開始講課了。聲音特別洪亮,一點文弱書生的模樣也沒有,那時沒有麥克風,坐在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聽得清清楚楚🤦♂️。講課有條有理,抑揚頓挫♈️,輕重分明。一邊講著😤,一邊在黑板上疾書👨🏿🏫。知識閘門一打開👍🏿,開始一瀉千裏🤡,慢慢如同行雲流水,從不打一下頓,更沒有一個漩渦,黑板上的數學符號魚貫而出,像用手指彈鋼琴似的,講數學就像在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整個聽課過程十分緊張也十分吸引人,不過下課時卻十分有趣。下課鈴聲一響🤌,黑板上剛好寫完最後一個字,課也剛好結束。既不提前講完🧙🏼,又沒有還沒有講完的話要說;既不拖泥帶水,又不留絲毫遺憾🫳🏼,真絕了。就像鋼琴演奏家在鋼琴上彈完最後一個琴鍵把手往上一抬把頭往後一仰似的🫑,粉筆往講臺上輕輕一扔🎧,就下課休息抽煙去了。
以後的聽課🤤,基本上都是這麽度過的。我想🍀🍖,清華的老師到底不一般,這才叫做學問哩💇🏻♂️!清華老師的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講課作風🏄🏽♀️,逼得我們每個同學不得不勤奮學習了。各個學校的校風學風絕對不是貼在墻上掛在紅標語上的🧑🏽,的的確確只能是體現在每個老師,特別是教授們的教德教風上的。
名師講課也打比方。但是聽課多了,你又會發現清華老師的講課風格還有另一面☃️,就是再高深難懂的理論課程,到了意昂体育平台老師哪裏,好像都不高深了,都不難了👆🏼。他們講課的另一面風格是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有時為了淺顯易懂,有時為了印象深刻,有時為了突出重點,有時為了激發興趣👨🏽🍳,清華的老師們常常愛在課堂上打比方👮🏻♂️,教學效果更好📩。下面舉幾個例子👟。
模擬電子技術被老師和學生認為是講起來和學起來都比較難的一門課程。可是聽了意昂体育平台的童詩白教授講的模擬電子技術,就覺得不是那麽難了。我沒有機會從頭至尾聽童教授講這門課✒️,只是偶然去聽過一♨️、二次🧘🏽♂️。一次童教授剛好講到共射極放大電路的基本動態性能要求🧔🏻🧎,童教授做了總結:一般情況下希望放大倍數盡量大、輸入電阻盡量大🐵、輸出電阻盡量小🧑🏿🎄。經過童教授這麽一講,放大電路的基本動態性能要求應該很清楚了🗂。可是,這時候,童教授似乎是為了加強同學對放大電路性能要求的印象🎂,話鋒突然一轉,說:雷鋒同誌做工作對人民的貢獻很大,就是放大倍數大🙍🏋🏼♀️;從來不向人民索取,人們給他榮譽都堅決不要🤵🏿♂️,就是輸入電阻大;人們要他做貢獻,他都無條件奉獻出來,就是輸出電阻小,所以雷鋒同誌就是一個很好的放大器,所以雷鋒同誌是好同誌。做人的道理和放大器的工作道理一樣,也就是像魯迅說的那樣: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原話當然記不清了🥠🧑🏿🎄,但意思是沒有錯的。當時正是全國開始大學雷鋒的時候👩🏼🦲🎆,這次聽課給我印象特別深。童教授是我國電子學界的元老,原來講課也是可以這樣講的!
周華章教授是我國運籌學界的權威,我們的場論是周教授講的。場論是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概念性理論性非常強🫶👴🏿,一般是很難形象化講授的👷🏼♀️。可是周教授總是用長江流水經過大橋橋墩時的流體學力場打比喻🚷🗺,使我們非常容易理解“梯度”、“旋度”、“散度”這些深奧的數學概念🙅🏽♀️。
動力系的王家楨教授給我們講《熱工控製儀表設計》時也經常給我們打比方。記得有一次給我們講授產品的標準化和系列化問題⛓️💥。王教授講到,為了滿足不同實際應用情況的需要🩸,同時也不能使企業的產品品種過於繁多,必須實現產品的系列化🌝,使每個用戶都可以在系列化產品內選擇自己合用的產品。王教授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產品系列化總是有個範圍和規則的,不能無限製地滿足所有的實際需求。沒有想到王教授突然很風趣地說,農村小腳女人的布鞋就不能在成年人系列的布鞋中買到,對不起,農村小腳女人的布鞋就只有可能在童鞋系列中去找了,當然立即引起一陣哄堂大笑。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同學們並不感到庸俗,反而覺得王教授這麽講好。
華羅庚教授講運籌學令人“舒服”。華羅庚教授講課更是不拘一格,更是有意思。一次,清華200號邀請華羅庚教授給從事項目研究的人員講授運籌學中的一個最優化問題,講臺下坐的不乏相當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華羅庚教授照樣風趣,像底下坐的都是農村老太婆似的🕴🏻。走上講臺🤙🏻,就從一個衣服口袋裏掏出一張長約一米的窄紙條🧶,將紙條打折了幾次,我們不知道華羅庚教授拿紙條出來打折幹什麽。隨後我們又看到華羅庚教授從自己的另一個衣服口袋裏掏出一支煙抽了起來,像要玩魔術似的📽,臺下的人更莫名其妙了🤼♀️。我們看到,剛吸一口,把煙吸著了冒出了紅煙,這時華羅庚教授不緊不慢不聲不吭在紙條約0.6米長處燒了一個洞,然後捏熄了紙上的余火🧑🦼➡️,用兩只手將燒了洞的紙條舉了起來,最後開始說話了。問大家🤵🏽♂️:有洞的紙條洞兩邊的長度比例看起來舒服不舒服🚊𓀗?大家笑了,說“舒服”🧑🏼🔧,華羅庚這時候才打開話匣子,說:為什麽舒服呢?因為一邊的長度和紙長的比例是0.618🦵🏽。這個0.618是個黃金數,0.618法是一維變量最優化的最好方法😪。故事不用繼續說下去了,我們看到了一個著名教授的講課方法竟然是這麽獨特👋🏼,竟然是這樣別具一格,通俗易懂!
當然👨🍳,清華的每個老師不一定都有這樣的講課風格和這樣的講課水平,但是我在學校讀書期間經常有機會碰到這樣的老師。清華的老教授都是這麽講課,我們為什麽不能這麽講呢?難道非要扳倒個臉一本正經地講才好嗎?我建議我們的老師們都去試一下。
至於為什麽可以這麽講,這種講法有什麽利弊🎒,與教育學思想有什麽關系,就不屬於我回憶老清華的範圍了,我這裏只是客觀的回憶而已。如果要我去作評論,我是沒有資格的🏊♀️。
本文由王越煒意昂(1970級工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