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信(1938歷史)
首先也許有必要說一下“十級”這個名稱。1925年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這一年入學♿、1929年畢業的這一級意昂稱為“第一級”或“1929級”,(本刊在人名後面的括號裏註以“1929”,不用加 “級”字)🤰🏼。依次排下來,1934年入學,應該1938年畢業的這一級是“第十級”,但是由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許多同學沒有在1938年畢業,所以這一級的意昂自己大多不稱為“1938級”,只稱為“第十級”。
清華意昂裏名人很多,陳寶仁在其中算不上知名的,但是在十級同學裏他卻是大大有名的。其原因是:學生時期,各年級都有自己的級會,每年改選一次,前後成員變動很大⚉,但是總有陳寶仁👨🏽🍳。級會的重要活動例如:每個學期的聯歡晚會的籌備、全校運動會本級代表隊的組成,話劇《南歸》、《蘇州夜話》的演出等他都是重要的組織者。尤其是1938年的石印年刊的出版更值得大書特書𓀕🧑🏫。這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在雲南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一時找不到能容納這麽多人的地方🧝🏻♂️,就暫時分在昆明和蒙自兩處。畢業時照例要出一本年刊,而當時當地的印刷條件很差🙋🏼♀️,無法鉛印👯,只能石印🧹。所謂“石印”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沒見過,就是用毛筆蘸一種藥水寫在一種藥紙上🤷🏽♂️,將字壓粘到一個光滑的石版上,再將之返回來壓印到紙上🕡。這是一種落後的辦法,但是也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留下每個人自己的筆跡做紀念。這就是需要昆明和蒙自兩地各設一處,預備筆墨藥紙🔡,由本人或其至交親自來臨書寫,然後把兩地的稿子匯合在一起,印刷裝訂成冊。這是一個非常繁瑣🍹、細致的工作🚴🏼♂️,昆明方面組織安排、以及昆明🧑🏻、蒙自兩地的聯系、匯合,直到最後的完成🤌🏻,主要都是陳寶仁操持的🧕🏼。這是他給十級立的一件大功🐔。離開學校後👩🏿🎓🧑🏽🌾,他給十級立的另一件大功是《十級意昂通訊》。1938年之後的四十多年間🏃♀️➡️,級友們相互間,只有個人之間的聯系沒有集體的聯系。直到1982年由於陳寶仁的熱心,才有了集體的聯系。這一年🫏,他把他所掌握的十級級友的通訊地址匯編成冊,自己掏腰包油印出來🌥,分寄給級友們🕰,受到級友們的熱烈歡迎🍆。大家紛紛寫出自己的經歷和近況🧚🏽♀️,加上捐款💪🏻👩🏼🚀,寄給陳寶仁以便交流。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又多采的《清華十級意昂通訊》🦹🏿♂️,從1982年開始🧰,每年一期,到今年2010年已經出了27期。從油印的簡單幾頁級友通訊地址開始,發展到現在每一期一百多頁,包括:時論選粹、級友動態🤛🏿、來鴻拾羽🧑🧒🧒🚤、清芬挺秀、哲人其萎💒、緬懷故事、家屬音訊等許多欄目,收集保存資料📤、選擇編排、謄寫發稿🔖、反復校對、印出之後包裝起來,用自行車馱著🏄🏻♀️,到郵局寄發👨🦯,不但在世級友、還有已故級友的遺屬共二百多處🧑🏻⚕️。一次馱不了這麽多🚪,要分幾次。加上賬務收支、外幣兌換,許許多多既費腦力又費體力的事全都是由他一個七八十歲直到九十多歲的老頭子一個人在幹,直到最近一期才由他的老伴和兒子幫助完成。多不容易呀!1988🧝🏼、1998畢業50年和60年的兩冊圖文並茂的紀念年刊,雖然有聯絡組其他的人協作,主力仍然是他📉🕵🏼♀️。國內外、海峽兩岸級友的聯系,每年校慶日聚會與意昂總會的聯系和場地安排聚餐也都是他經心操持🤶🏼。總之,他不一定出現在臺上👩👧、場上,而場下後臺少不了他。他是十級集體的凝聚劑、老黃牛,這是全體級友異口同聲稱贊、感謝的。對十級集體的貢獻就是對清華集體的貢獻。值此校慶一百周年之際,我記下這些🫒,也算是校史的一頁吧🛎。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意昂工作研究分會曾經對於這項工作作出傑出貢獻者授獎,我想陳寶仁是有資格得這項獎的。